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歷史通識課對歷史的定義
2008/10/07 23:28:25瀏覽2263|回應0|推薦3

上歷史通識課對歷史的定義

107日的世界文明史概論,老師上了史學導論的章節,談歷史的定義,其中我看到講義提到傅斯年所說的:「史料即史學」。我相當同意,這是從考古的角度看歷史,是門很科學的考證。因此做田野調查報告,比起做歷史史觀評論還要來的有意義。

史學沒有一定的客觀的,就像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一樣,各說各話,說的立場都合乎自己的利益。有句話說:「歷史是為勝利者而寫的。」當一個朝代推翻後,幫它後面修史的朝代,當然能醜化前朝之過就盡量醜化。而歷史著作有編史者的歷史觀點與他個人的立場,不會有絕對的客觀的,不過史學也有客觀的立場,這客觀是當時的人共同贊成的觀點而融入史書。但是讀哲學系的新生系民跟我反應,這個客觀,不算是「客觀」,那只是大都數人的主觀集成主流意識。

關於世界史的概念出現,從古希臘羅馬時期,以及跟這時代同期的漢朝,都留有一部史學著作,古希臘編史家希羅多德的《歷史》,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他們都盡量蒐集網羅天下各地的消息,使自己的史書更加有充分的內容,企圖把全世界的事物囊括在一部史書中,雖然沒有寫盡全世界,但他們宏觀的視野有了世界史觀的概念。到了中世紀後以至十八世紀,西方基督教的史書編著,都採向往宗教的角度來書寫歷史,更可以直接說那段時期的史書,是在講上帝創造世界後,對於人類應抱有對神敬畏的態度。同一時期的中東世界,伊斯蘭世界的史書也是講述神的力量支配歷史的發展。而同期的東方中國,史書記載有天災,都會歸咎統治者─天子,觸怒天帝所降的處罰。近代有了世界觀的視野,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及十八世紀伏爾泰民智啟蒙,「世界」的雛形,才漸漸拼湊出來。

    歷史,我下的定義是,是一堆拼圖,這拼圖怎麼拼,都拼不出答案,但是拼出線索時,很多將受影響,甚至重新洗牌,掌管時間的神和歷史謬思聯合開了個大玩笑。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eenelizabeth3&aid=228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