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斯蒂芬.哈爾珀(2010)。北京說了算: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
台北縣新店市:八旗文化。
一、前言:
遍布全球自由市場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正面臨北京中央集權這隻看得見的手的劇烈挑戰。
世界的發言權正在轉向:由歐洲而美國到中國。
北京的國家資本主義有效的幫助中國和發展中國家走向專制式富強,
如果北京說了算,那西方那套自由民主市場機制將何去何從?
二、內容摘錄:
第一章 中國與全球權力轉移
1.師夷長技以制夷:
(1)優越:
中國認為自由市場經濟的氾濫和失敗已驗證了中國國家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2)展現:
2009年中國投入450億人民幣(68億美元)將駐外媒體連為網路,依照西方媒體的方式製造新聞,把現代化中國的一面展現給世界各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中國威脅論」的虛與實
(1)威脅:
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衰弱了的美國構成對西方世界嚴重和長期的威脅。
(2)萎縮:
中國正悄悄地再造國際局勢,使得西方國家的影響力與價值觀難以跨出北約集團的範圍。
3.新財富,新理念
(1)資助
中國己有財力資助小國。與西方資助的關鍵區別在於不強迫附加條件。中國認為各國主權是不可侵犯的。這對和中國有生意來往的獨裁者、核擴散者、政治狂人、大搞個人祟拜的專制君主具有吸引力。
(2)理念
世界各地在購買中國產品時,發展資本主義,維護專制制度的新理念也同時深入人心。如何在經濟自由化的過程中仍保有政治上的鐵腕控制,北京己提供了世界上最可信、最快速的實例。
4.風水輪流轉
(1)美國:
911事後,布希與許多獨裁國家建立了緊密關係,嚴重抵觸了美國民主與自由的核心道德價值。而西方提供的公式化財政與發展計畫除附帶條件外,常因不能因地制宜而失敗。
(2)中國:
在西方人失敗後,中國人尾隨而來,以變通的哲學,不觸及其根本主權的方式,為發展中的國家提供了許多道路、橋梁、通訊系統和運輸工具等基礎設施,離開了中國的財力和技能,這些建設根本不可能發生。
5.中國效應
(1)催生:
北京僅僅通過做生意就在全世界建立起一個經濟關係網,隨著華盛頓共識在發展中國家收效甚微,這一關係網使得美國和西方的影響力以及自由主義魅力大打折扣。姑且稱其為中國效應。
(2)影響:
在伊朗,中國效應阻礙了控制中東地區核擴散的努力;在安哥拉、緬甸等,中國效應阻止了地在行政管理、政治透明度、人權、經濟發等方面的改革。此類記錄不勝枚舉。
6.中國:世代的挑戰
(1)投資:
中國潛在的市場規模、廉價勞工、高技能與低薪水的獨特結合以及政府提供的投資誘因,形成了誘人的環境,從而將已開發國家的投資吸引過去。
(2)研發:
製造業中心從美國的外移也引發了研發重心轉 向了新的創新和生產中心。雖然西方仍控制著最大的一批科技公司的技術,但亞洲在創新和生產技術方面正挑戰西方的地位。1996年以來,在研發經費方面中國也大幅的增加。而美國在2008年也失掉了世界頭號網民的地位,被中國以三億之眾首次超越。
7.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的神話
(1)重商
中國重商主義外交政策只求從發展中國家獲取原料及自然資源,以維持經濟成長。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但中國並沒有接受美國主導的自由民主市場體系。
(2)輕義
中國不去考慮其政策的實施如何影響到當地的人權、環境和基本自由。中國對於自身行為是否符合西方道德標準及全球規範不感興趣。中國越發展,負面效應就越多:大規模的腐敗、環境污染、貧富差距、大量的流民、城鄉差異、通貨膨脹、民族主義憤青、公共衛生問題以及嚴厲的媒體控制。
8.全球權力轉侈
(1)20世紀:
1919年美國從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之後,成了世界頭號強國,大西洋兩岸的權力大轉移。市場民主模式被美國視為政治經濟演化進程的普世性歸宿。
(2)21世紀:
如今因美國毫不節制的汜濫並引發了為期多年的全球性的衰退而遭到全世界的譴責。21世紀,中國成為全球重要的債權國。美國華爾街這個多數人眼中恐懼和貪婪的大本營,正受到中國新的市場威權模式的挑戰,這個模式受到了全世界非自由主義國家人民的支持。
第二章 華盛頓共識的興衰
1.傅利曼對凱因斯的批評
(1)石油危機:
凱因斯認為經濟不好,政府就增加公共支出以減少失業率;經濟好轉,政府就削減支出避免通貨膨脹。但1972年的石油危機造成一個凱因斯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即失業率與通貨膨脹開始同時出現。
(2)通膨預期:
傅利曼認為其原因在於,政府的擴大支出最後會造成通膨預期:工人有錢消費,商人就調高價格;價格調高,工人就要求提高工資。結果經濟不但不成長,反而造成府支出與通貨膨脹的惡性循環。
2.正宗的西方式組合: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
(1)看不見的手:
歐洲啟蒙運動時,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提出了看不見的手這個概念。 傅利曼將其運用到現代。也就是要用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來代替政府那隻救助的手。
(2)自由主義:
市場的力量必須以經濟的自由為前題,而經濟的自由只能存在於政治自由的脈絡下。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是一體的兩面、密不可分。藉此與共產主義、法西斯主義、絕對君主制等模式作明確的區隔。
3.華盛頓共識的誕生
(1)自由市場式民主:
歐洲的社會主義認為社會的功能是使人們為一個集體共同利益而努力,而保守主義認為社會的功能是鼓勵個人活動並保護多元性。1970年代起,自由市場和民主多元主義成為美國和英國的官方政策。
(2)華盛頓共識:
發展中國家接受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援助時,須接受結構性調整計畫(SAPs):取消市場監管、解除投資控制、允許利率匯率由全球市場決定、縮小公共部門規模、取消補貼等。
4.結構性調整計畫的缺陷
(1)負面影響:
這個計畫在某些國家造成失敗:政府削減支出窮人更窮;國內產業被外國競爭壓垮;放寬外資,投機性熱錢湧入造成嚴重通膨;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過程常造成私相授受等腐敗現象。
(2)不知變通:
這個計畫並不適用於所有國家,例如莫三比克雖是世界上腰果最大的產地,如今還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因為其交通運輸不完善,通訊設施落後,銀行系統無法有效服務,低效率阻礙了 計畫的實施。結果從前腰果未加工前不准出口,包裝業和加工業還能有效發展。接受計畫後,雖然果農能得到一點補助,造卻成腰果產業雇傭的一萬一千名工人和採腰果的上百萬工人失業。
5.經濟失敗即政治失敗
(1)抗議活動:
1980-1995之間,SAPs實施範圍涵蓋世界80%的人口。這些國家都發生過反對SAPs特別條款的暴力抗議活動,抗議的對象從然料價格急劇攀升到貨幣大幅貶值與隨之而來的物價飛漲。也發生過因IMF要求所導致的麵包與交通成本翻倍,引發了因食品價格上漲而導致的暴動及大學生靜坐等一連串的抗議活動。
(2)大喊不公:
到2000年止,接受各種援助計畫的44個發展中國家,比起他們在1990年時的狀況反而變得更糟。對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最不抱幻想的國家都來自非洲。他們說己開發國家並不是通過他們如今推薦給非洲國家的政策制度達到今天的成就的。他們當中大多數都曾積極保護本國的初產業並提供出口補貼,而這些措施如今不是被禁上就是不被讚許。所以他們要大喊不公了。
6.華盛頓的不同觀點
(1)美國模式:
在華盛頓共識庇護下,技術、空運和通訊方面的突破隨著金融交易的自由化,美國和英國又成為全球的領袖。1980年起,兩國政府鬆綁了金融管理並取消了許多對資本的控制,美國的投資者獲得了全球投資的自由,美國公司將生產外包給指定的低工資發展中國家,像可口可樂、耐吉、麥當勞、微軟等品牌與產業走向了全球化,美國的音樂、服裝、電影、政客、企業家們定義了全球的時尚,支配了全的市場,造成了美國化的全球化。
(2)其它模式:
當1985年自由市場的美國模式已席捲了美國和英國時,許多觀察家仍相信這種模式可能還遠不如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發展起來的其它模式。但隨著1990年代初蘇聯式共產主義的倒台,社會經濟模式崩潰,美國模式看起來己經沒有敵手。
7.福山的歷史終結論
(1)核心概念:
1989年,美國新保守主義期刊《國家利益》發表了福山的這篇文章,標志“歷史終結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係正式出籠。 其核心是:蘇聯崩潰的意義是各種對立的人類組織體系間的結束,也就歷史終結。福山認為,歷史上那些強大的意識形態競爭者們--即絕對君主制、法西斯主義與共產主義都已經失去了合法性。
(2)地緣經濟:
後冷戰時代的重大任務就是建立起一個能夠更好地促進商品自由流動與多邊合作的制度。地緣政治的歷史趨勢己經被地緣經濟和以美國模式為核心的全趨同作用所取代。
8.不自由的資本主義
21世紀並未如福山所言的歷史終結,而至少產生了兩種不自由的資本主義變體來挑戰西方市場民主:
(1)由獨裁政府管控的擁有自然資源的國家,如阿拉伯國家:
政府能夠從石油與天然氣的銷售中獲得足夠的收入時,它們就可能只收很少的稅,甚至不徵稅,也因此,公眾也較少要求政府負責任或開放政治參與。
(2)由國家主導的出口導向的國家,如亞洲四小龍和中國:
A.亞洲四小龍:台灣、新加坡、南韓和日本
其特徵為:廉價勞動力、稅收優惠、高國家補貼、高儲蓄資金、提高教育水準.保護國內市場。在發展初期,他們比較重視經濟成長,通常會在威權主義的統治下經歷一段高速的經濟成長時期,之後再完成政治自由化。對美國模式沒有構成挑戰。
B.中國:
一方面靠著市場機制與資本主義帶來高經濟成長,一方面卻有辦法保護自己免於外國力量的干涉與西方的自由主義。其國家與文化的自我優越感改變了華盛頓信念。
第三章 中國效應
1.新中國的兩張面孔
(1)精湛外交技巧:
2008年查德因大量開支都用在武裝安全部隊戶被世界銀行取消巨額財政資助,
數週後中國對查德政府推動國家發展的努表示讚賞,
並承諾擴大兩國在貿易、政治和文教領域的合作以加強雙邊關係。
(2)中國效應崛起:
中國在全球的崛起是建立在一系列援助政策和商貿行為之上的。
這些政策和行為會逐步淘空美國決策者制定國際議題的能力。
也會動搖西方金融機構要求非西方國家進行政治改革的努力。
2.西方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1)反向操作:
當一些獨裁者政府和西方世界搞僵關係後,北京樂意為之提供另一條出路。
北京一直在拉攏被美國和西方拋棄的國家,並己在全球結成一連串盟友。
(2)實例檢驗:
2005年烏茲別克安集延市監獄暴動上升為街頭抗議,烏滋別克的武裝力量對手無寸鐵的民眾開槍,美國和歐盟隨即譴責。但中國堅決支持烏茲別克政府打擊分裂主義、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這三種勢力的行動。並與烏滋別克政府發布聯合聲明:要求美國政府從烏滋別克軍事基地撤軍。而中國宣布提供六千萬美元貸款,用來舖設一條輸氣管道,將烏滋別克的天然氣送到哈薩克--中國輸氣管。
3.中國效應在非洲的陰暗面
(1)妄自尊大vs恭恭敬敬:
烏干達總統穆塞尼說:西方統治者妄自尊大,心中只有自己,不考慮我們的情況,卻愛多管閒事。而中國卻恭恭敬敬的把你當作一個國家的代表來打交道,中方自己也只代表他自己的利益,因此你只管老老實實做生意就可以了。
(2)人道效應:
中國對非洲的援助集中在宮殿、高速公路、鐵路、發電廠、體育館之類的工程上。其中某些產生良好的人道主義效應,如供水系統和小學。這些援助使得他們不但可以求得溫飽,甚至可以緩步發展。這些國家不必依賴西方的援助,也不需要迫於壓力而根據西方價值觀進行改革了。
(3)負面影響:
一般非州人己經開始對中國人帶來的劣質商品與殘酷的商業競爭感到痛苦。中國大公司和國有企業進入非洲後,隨後一批出口貿易商和小零售商來到當地,提供上至成衣商場、休閒餐飲、下色情場所的全方位服務。這些商人可以享受到眾多的優勢,包括從中國得到資金和供貨,加上勤勞不懈的中國勞動力,所以往往以低價位、低品質商品擊垮當地經濟,逼走在地傳統業者。
第四章 中國的競爭優勢:國家資本主義
1.有錢能使鬼推磨
中國的商業活動除了獲得天然資源及具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外,
事實上還挾帶了政治條件,但相較於西方要求的社會改革,
中國的這些條件較有限度而且不具侵略性。
如在包括人權、台灣、西藏以及主權筆少數關鍵議題上,
中國一直從它的貿易伙伴中獲得支持。
2.在外交上排擠台灣
中國利用金錢外交和發展中國家交往的另外一個目的是企圖通過外交途徑孤立台灣。
2008年馬拉威宣布與台灣終止關係,因為中國承諾的六十億美元金援使台灣相形見絀。
中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採用相同的策略以孤立台灣。
3.數大便是美
非洲的數量優勢以及集體投票的傾向,成為中國在多邊機構中重要支持來源。
聯合國三分之一的票源和二分之一的非結盟運動國家都來自非洲。
這些票數在中國向國際奧會爭取2008年北京奧運時成為關鍵。
4.中國是個好榜樣
中國的商業擴張幾乎給西方帶來第二個嚴重的問題。
即非自由主義市場模式的吸引力與日遽增。
中國這套政府與人民達成的新的資本主義式協議是:
國家持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而人民容許國家以威權的方式進行統治。
中國並未將它的市場威權模式強加給其它國家,
但它突出的表現及吸引了其它國家的關注和模仿。
5.西瓜會倒向哪一邊?
第二和第三世界的統治菁英看到了中國這套模式兩個對他們極具吸引力的要素:
第一,不需經過政體變更,中等規模國家就能迅速崛起,在短期內提昇全球地位。
第二,此一模式提供一條不需對統治者進行任期限制,不需吵鬧的立法機關,
愛挑毛病的媒體,以及莫衷一是的公共輿論,就能達到繁榮和穩定的途徑。
6.中國模式適合我們嗎?
越南、緬甸、柬埔寨、伊朗等國家都希望能複製中國的經驗
以規避政治自由化又能企進經濟發展,他們喜歡中國的關鍵在於
他們認為中國的例子正表示,經濟成長未必需要民主。
2008年一項針對西方以外地區的民調顯示:民眾對保障社會秩序、
實現經濟承的渴望,己經超過對西式自由民主的夢想。
第五章 關於「和平演變」的幻想
1.中國外交政策的兩面性
中國在許多議題上和國際社會攜手並進,如金援發展中國家,派遣運隊參與維和任務等,
但是中國也基於自己的主張言和其他國家分道揚鑣,這種永恆的兩面性是中國外交政策的特徵。
2.中國發展的陷阱
中共大規模的經濟自由化產生了
內陸沿海地區發展不均衡,收入差距和社會階層化問題,
地方精英施加的剝削隨處可見,地方政府的腐敗叢生。
中共不敢停止追求超快的成長整度,否則將有社會動亂的風險。
中共如果遵循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將妨疑其取得重要的資源與市場。
這將迫使中共的決策著在制定外交政策時,
必須以經濟成長為優先考量,而在道德問題上裝聾作啞。
3.天安門事件和蘇聯崩潰的教訓
天安門事件要求政治自由以及改革以配合經濟自由化,
遍及全國的抗議嚴重動搖了中共的領導地位,險些導致其垮台。
蘇聯崩潰、東歐共產黨國家一個個垮台
其原因在包山包海式的計畫經濟和市場機制的缺乏及攻擊性的外交政策,
故中共評估後在國內採取了專制式的自由經濟模式,
集中政府的力量發展經濟和提高生產力 和人民生活水準。
在國際上要和平發展,放棄軍事霸權以免切斷取得外國資本、能源和商品的管道。
4.抗拒西方的「和平演變」
中國領導認為莫斯科嘗試有限度的政治自由化改革根本上是毀滅性,
戈巴契夫在經濟改革前太快鬆綁了政治疆繩。
因此中國唯一的出路就是完全擁抱資本主義,但絕對不要民主改革。
2007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認為:
期待中共朝向民主做出重大進步的人要等很長的一段間,
因中國唯有在一個由強大的中央政府統治的穩定社會中才有可能創財富。
2009年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吳邦國也強調:
中國的未來發展並沒有逐漸傾向多元主義或多黨政治這回事。
中國領導人從西方到了商業貿易、私人所有制及財富流通等,
但剔除了自由主義、政治多元主義,絕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三權分立和兩院制。
5.孔夫子也上網
網路不是一台足以引發社會運動來推翻一黨專政的發動機,相反,
它賦予了普通民眾更大的力量,要求官員為施政負責並應該更好地民服務。
中國的儒家思想強調倫理和諧,
只要統治精英確保人民生活品質,人民就讓他們全權的掌握政治權力。
6.社會變遷以及「個體幸福的群體化」
中國人民生活水準的日益增加,並不僅僅在提昇個人幸福,更是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復興。
復興偉大的中華民族的經濟引擎,唯有透過共產黨的呵護和看顧才能繼續前進。
為了增強社會凝聚力,政府的政策有二:一是持續的經濟成長,二是訴諸民族主義。
7.民族主義是把雙刃劍
在中國的網路、報章雜誌和電視上,關於中國的百年屈辱、日本的侵華暴行、
台獨的分裂主義和美國的插手中國內部事務的報導,
都反映了一股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如果民眾感到領導層在表達抗議時做的太少或太過軟弱,
他們可能在任何集會、抗議和網路聊天室裡將怒火轉向那些官員。
領導擔心仇外的情緒可能傷害到與美日等重要經濟伙伴的關係,
所以,對統治精英來說,民族主義實在是把雙刃劍。
8.甜甜圈中破了一個洞
法輪功是一個結合了佛教、道教和氣功等大量傳統文化的精神運動,
法輪具在1999年舉行的一次示威活動嚇壞了中共,此後一直遭受殘忍的鎮壓。
沒有什麼事情比分裂主義的思想更能讓共產黨領導層感到緊張了。
他們深怕某一地區(如西藏、新疆)的分裂主義
會鼓勵其它地方產生類似的情緒而威脅到國家整體主權。
9.社會階層化
農民工階層越來越遭致城市居民的反感,而這些都市移民的子女無法進入城市學校,
進一步惡化移民階級的階層化。社會上出現一種日益加深的不滿與怨恨。
農村貧困人口在2005年有八萬七千件抗議事件,
像三峽大壩被迫拆遷的居民,官員只在數週甚至數天前才告知。
在如此大規模搬遷背後,是官員們的腐敗、不法回扣、賄賂、
勒索和國家機器對百姓的威脅恐嚇。
離戈沿海的經濟中心越遠,腐敗程度越大,
腐敗對中國最貧窮的人來說件害最大。
10.環境污染的危害及其政治後果
世界上十個最汙染的城市,中國就有五個。
中國的汙染排放量比美國和歐洲加在一起的排放量都要大。
中國的燃煤發電廠占中國80%的電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居破紀錄地位。
工業卡車含硫的燃料油超過歐洲和美安全標準的130倍。
中國沒有足夠的替代性能源來維持它奇蹟般的經濟成長,
一旦工廠因能源不足而關閉,就很難再確保社會穩定與組濟的持續成長。
11.中國的內政問題與其外交衝擊
中國的這套個體與群體關係的理論無法提供一個對未來的願景,
並無法抓住人民渴望自己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的心理。
在混合著自由市場和一黨專政的中國模式當中,
社會上唯一的指導原則就是經濟成長。
但伴隨著經濟成長而來的只有惡劣的工作環境、低廉的工資、
貪汙腐敗、政治壓迫、環境汙染、對大權的漠視和傷害。
它們在內部對中共導階層形成壓力,
也因此限制了中國政府在際社會上配合 、遵守西方自由主義典範的空間。
第六章 華盛頓的反應
1.中國政策辯論中的派別
2.鷹派俱樂部
3.中國軍事發展的真相
4.貿易觀察家 I
5.大賽局觀察家
6.貿易觀察家 II
7.以經貿交流改變中國
8.美國特例主義對美中關係的不良影響
9.美國外交政策辯論的大循環
第七章 結論
1.中國對社會動亂的恐懼
2.中國如何挑戰西方
3.華盛頓共識的缺陷
4.二十國集團及新的地緣政治地圖
5.G2並不存在
6.衰落與單極獨霸之間
7.世界不是平的,它是一個金字塔
8.美國該如何善用其國力
9.團結合作
10.檢驗夥伴關係的試金石: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
11.中國好面子並且害怕批評
12.華盛頓仍有影響力
13.布希政府的政治負債
14.在發展中國家的競爭:誰能更得人心?
15.具體的回應
16.美國國內需要的改革
17.全球大棋局
18.中國最大的恐懼:美式理念
19.孔子與傑佛遜的對抗:最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