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1 13:29:05瀏覽2111|回應6|推薦12 | |
假末在台北光華商場,遇見瑤瑤的「愛的抱抱」,是一次有趣經驗。 儘管這位宅男女神已經不再嚷嚷著「殺很大」,但既然是「女神」現身在光華商場這座宅男的「聖地」,所有人群中的各路宅男們自然願意逐一現身,跟著瑤瑤的宣傳活動一起又跳又樂。 而我剛從光華商場旁一百公尺的「華山藝文園區」走過來,週末陽光下剛穿過文化園區,周遭一片冷清又閒散的毫無人氣,一時間令我恍惚起來。 看著瑤瑤在光華商場領著台上台下的一群宅男,扭著跳愛的抱抱,我相信包括「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在內,再怎麼心胸視野廣闊的人士,意象中所認同與嚮往的「文化」,必然是「華山藝文」冷清的那一區,而絕非「光華商場」熱鬧的這一坨吧! 然而,文化政策無論是從基本的教育推廣,乃至重要的提昇傳承,倘若是真正要「走入基層人間」的話,到底我們應該把真正的「眼光與策略」,放在這新生高架一橋之隔的「哪一邊」呢? 所謂文化族群,最初來自「社會學」研究的一種分類假設。 無論就政治、媒體,乃至文化工作本身,如今奠基在這種「族群概念」的歸類與應用,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環。 文化族群的分類方式,也有非常多元的角度與標準。這其中主要還是藉由觀察各種「文化行為」的模式與途徑,來進行相關的分析推論。 比如最近在政治與媒體中,熱烈探討馬英九的「基層選民」「中間選民」「深藍」「淺藍」差異,無一不是透過「政治文化族群」的分析模式。這也已經成為台灣社會都非常熟悉的某種「標籤思考」的現象。 但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文化政策」真正的「施行對象」,之所以屢屢呈現出「曲高和寡」的問題;或者是太流於「菁英文化」的「雅」,而忽略了「大眾文化」的「俗」的層面,是否有一種「核心假設」上的偏差? 我想,或者可以從另一個簡單歸納,並且是代表性十足的問題來看: 「政府的文化政策與預算項目,有多少是針對或覆蓋了『宅男』們的文化需求?」 提到「宅男文化」,過去最直接被聯想到的,委婉的是「正妹文化」,粗鄙的有「A片文化」。 但一如文化潮流本身,會轉彎、會容納、會質變,如今提到的「宅男」形象已經逐漸由負轉正,變成一種「害羞的美德」,乃至成為「有趣有才華的地下潮男」。宅男,再也不是一種自嘲的說詞,甚至成為某種性格古怪、特立獨行的「流行用語」。 年輕校園歌手盧廣仲,帶著他外型樸拙,以及一臉傻笑的創作堅持,成為「宅男出櫃」的形象之一。 而這種帶有「創意能力」的宅男,最近似乎更進一步將要「合併」了傳統上被視為「遠離爭名奪利」「大隱隱於世」的美德呢!為宅男產生出更巨大的文化符號與合併趨勢。 宅男,似乎成為「文化創新」的推手,乃至「文化消費」的主力族群。 特別是當十幾歲的年輕人,與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都可以一起並稱為「宅男」之際,宅男再也不是許多害羞低調男性頭頂上的「荊棘」,而反倒是一頂「桂冠」了! 我想,觀察宅男文化的社會變遷,這當中最大的意義,除了讓人看見「網路文化」的力量驚人之外,也對於包括文建會在內等文化行政的機關,多了一份提醒! 宅男文化,發跡於網路文化。也不過才幾年光景,歷經各種社會現象的匯流與轉變,如今成為一種「無處不在」並且是「兩岸通吃」,堪稱非常巨大的族群與力量。 倘若以武俠小說比喻,過去號稱天下第一大幫的「丐幫」,如今則有「宅男」興世相提並論,顯然是不為過的。 如何將精緻文化的種子,遍入宅男們的價值認同之中,讓他們追求文化之美,如同追求正妹之美?如何掌握宅男們經常對「特殊與邊緣」的好奇,導引他們進入許多即將失傳的文化表演領域,成為新的參與者、拍手客,或者生力軍?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文化行政的新鮮命題。 文化之美貫穿古今中外的歷史時空,倘若能夠將其同步思考且善予立體運用,台灣宅男們說不定也正因此能夠找到更多「新養分」「新認同」。 我身邊就有因為一位工程宅男,為了討好網路上一位古典氣質的正妹,而誓力將「全唐詩、全宋詞」搞到滾瓜爛熟,如今確實弄假成真,成為深入古詩詞研究的地下專家的呢! 我不知道「文建會」裡面有沒有「埋伏著宅男」? 但我相信,倘若在所有現今文化建設與推動的「策略思路」中,倘若沒有針對台灣社會普遍由小到老的「宅男」族群,有一些基本行銷推廣的相關作法或態度,那必然是不及格的! 儘管揭櫫著「文化創意產業」「文創基金」等多項架構性的規劃,倘若連最根本的「文化族群」都無法清楚掌握,那顯然也是一如過往,都是「閉門造車」為多。 我當然是不指望,盛主委有必要跟著瑤瑤,去扭著跳愛的抱抱。 然而,視野能真正看穿,並且是從「文化市場的底層」找到活力,撩動起不同文化族群的興趣與律動,並且配合文化行政的架構輔導,讓各類文化團體找到真正的「活水」,才是正確的文化施政思路! 這也是創意力十足的英國,或者文化傳承嚴謹的日本,同樣具備的思路。 宅男或許是其中的一環,但我相信,他們將可以是真正具體又很關鍵的一環!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