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年人的夢想在河岸留言
2009/12/16 02:27:52瀏覽3156|回應0|推薦26
子夜之前,在台北公館的河岸留言,聽一場小型演唱會。
冷鋒開始抵達的寒雨將落,跟著許多音樂人與年輕人鑽進熱鬧地下室,有一種剝去現實,重新探訪青春的,美麗淒迷的錯覺。
林世千,在「超級偶像」的踢館比賽中高分獲勝,讓我對他特別印象深刻但沒有在電視上繼續看到的歌手。
他當時是為了他的專輯「千年流放」打片,在超級偶像中綻放實力光芒。但他沒有繼續循著時下最流行的選秀之路前進。有許多顧忌吧!包括他雖然娃娃臉,卻並非年輕偶像歌手的年紀。
我們後來在網路上認識並交談幾次,成為交情不深,卻有種「凝視質地」的朋友。
我注意著他在音樂上的路程,或者應該說,我在他身上寄放了一對紀錄的眼睛,感受著這麼一位16歲少年當時開始組團,在歲月遷移中一路探索吟唱,如今猶然來到了38歲中年的當下,在今晚一同回望,他與自己音樂夢想之間的距離與代價。


今晚,是他與當年一起走來的「梯子樂團」,暌違分開多年之後的重逢合作。
他也是第一次上台全本演唱自己的作品,而不是PUB裡多年熟練操弄的曲目;於是空氣中帶著些許感懷的氣味,緊貼在每一個音符與節奏的背後。
看他介紹著樂團成員時,新人舊人之間,有一種情感「跳針」般的悸動。
這讓人不禁看見,音樂圈子尤其是樂團的聚與散,始終很頻繁,也總是肇因於每個人,難免到了仰望自己的夢想時,各自擁有的孤絕與各自頑固的堅持。
「樂團路線」的存續有著更多音樂概念之間的衝突與妥協,與那些走「個人歌手」路子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間路徑乃至市場模式。
有人只想創作,有人要出名,有人要生存;這些在成功來臨的之前或之後,有時都會在各自的心中分別坎坷著。
搞樂團的人,往往總是要一直到後來走到某個歲月轉身的時刻,這才看見自己年少輕狂的當時模樣;也只有在面對那回放著所有記憶的鏡子前,看見了距離與代價,才會真正願意將所有的執著武裝,從自己的臉上摘下來。
世千今晚戴著深咖啡的眼鏡,他說他喝了幾杯威士忌才上台。感性的他在訴說與梯子成員的來時路,有一種恍神微醺似的真情流露。
在我眼中,世千是位「心/創作」完整而成熟,但在「身/表演」仍有某種說不出來的在意與束縛(也或許是悶騷壓抑的魅力)的音樂人。
直到特別來賓現身,當年也同為「梯子」另一位女主唱的林曉培上台之後,屬於他們一群人熟悉的音樂節奏重重落下的那一刻!這才讓人真正重新看到那十多年前,台上這麼一整團名叫「梯子」熱愛音樂且活力十足的男女音樂人,如何歷經他們世間各自離合的際遇,一路走來到現在。
不知怎的,包括曉培演唱的有幾首歌,特別打動我。或許,台上每一個音符與節奏,如今都沾滿了對音樂如同信仰一般的真正領悟。


多年來,我自己已經是純然冷靜的媒體圈或經營圈的傢伙了!對於音樂,是百分百的旁觀者,而無法進入主述者的絕對情感。
然而,每回我總是會在所有好友演出的過程中,意識遁出,並沈思一組「問題」。
我總忍不住去揣想:在這「資訊、娛樂或文化」多元充斥、跨界交錯的時代,我們還有多少時間給音樂?並且願意付出多少時間與金錢給音樂?然後去專心與這些美好的創作,拿我們人生中的寶貴時光與音樂「相互銜接」?
音樂創作,永遠是這些音樂人,揮灑著生命寶貴時光,努力畢命到底的「夢想」。
但音樂人寄寓於自我夢想的這些音樂創作,大多觸動著人們進入那已逝的「過去回憶」,而很少能觸及或陪伴人們一起張望那「夢想未來」。
如果音樂,沒有能陪伴著「未來」,那又要如何存在於人們生活的未來之中?
除非音樂人就是「我就是創作給自己或想聽的人聽」,如同荒野藤蔓的強韌自由;那他的音樂,要如何生長在一般人們的窗台之外,當人們想要開窗吹風之際,就可以微笑看見?
我所說的,並不只是所謂「音樂市場」遷就與否的問題。這是音樂人的創作動機之中,一個真正弔詭且如影隨形的命題。


好聽動人的歌曲實在很多,「情歌」尤其最多!
除了擁有青春歲月可以大把揮霍的年輕人之外,我已經不知道,究竟還有多少「一般人」,會願意深深沈浸在美好的音樂創作之中,一聽再聽。
人們全部加起來所有的聆聽時光,便是這個音樂市場的基本規模。
年輕時我總是特別愛著那些「情歌」。像我這麼以感性浪漫為食的雙魚座,如今一旦在情歌所觸動的回憶中來去游的久了,總感覺「有毒」,而會趕緊脫身轉開。
特別是現實環境一切的存在與影響,是如此的快速且逼迫著,任何動人作品的存在週期了!「音樂市場」看似百花綻放,背後卻早已經被完整建構成「只有那幾種」無法撼動的行銷與操作路線。
面對所有讓人動容的音樂夢想,我的媒體法眼與經營血液,在所有沸騰的音樂中,誦經般的質問著我自己:
所有如此多情有心的音樂人,他們要如何才能找到屬於他們真正生存,而非過眼雲煙的「場域」?他們要如何「對應」到真正欣賞他們的聆聽者?特別是,要如何讓這些總量的聆聽時光,轉換成數字與市場,並且真正能成為常態陪伴人們,且穩定健康的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份」?
我自己的答案是:這應該是所有音樂人從「創作表演」,到「作品發佈」,最終在「市場體現」存在的現實邏輯鍊條中,非常需要他們的感性與理性,一起共同在人心趨勢中重新「思考研發」的關鍵部分吧!
對我自己而言,單純且不顧一切的寫歌唱歌,是當初那16歲熱血少年的權力!
此刻所有包括音樂人在內的「中年人的一切夢想」,都需要懂得在現實中,以某種共存於熱情的「清晰準確」,來協助孕育夢想的實現!


瞧瞧,很久沒聽樂團的現場演唱了!如今自己滿腦子,都往音樂經營生存的路子上去考量。腦細胞裡過去對於音樂的「純粹」與「歡騰」呢?
我自己右腦這邊忘情的欣賞著,左腦另一邊清楚感受著自己早已牢不可移的身處在音樂遙遠的「對岸」,那滿佈著政治時事、兩岸社會的思路「茫草堆」裡了。
年輕時的我,以及當時也曾同樣將大把大把的時光,毫不遲疑的擲入音樂河流中的自己,早已經消逝在歲月與音符的沈浮之中。
而今晚這一趟應邀而來,我卻也只像是一個現實中的平凡中年人,回到某個陌生又熟悉的夢想河岸旁,苦笑無語的留言。
子夜之後開車回到家中,脫下我久違的西班牙黃綠花T-shirt,我倒了一杯睡前的豆漿,在世千的Facebook上,這麼留言:

「很動人的夜晚,世千!我尤其被打動的,是芬達加入改編後的那首「怎麼想」,世千你真的唱進骨子裡了。這首歌讓聽的人,能夠在自己的回憶中,清楚的對號入座。
曉培也很迷人,在舞台上舉手投足依舊發亮;特別是歷經滄桑之後,她歌聲的爆發力中,變得增加了深邃與清醒的成份。
今晚,讓暌違台灣與音樂圈子多時的我,觸動了不少思索的角度。但願有一天,我在媒體圈子或經營領域的那隻手,能有機會伸進來,幫忙一些音樂夢想的延展或實現....也請繼續,加油!」


(這是我手持迷你DV的信手實錄。林曉培唱「愛越來越近」/ 介紹團員/ 林世千唱「怎麼想」。尤其邀請那些想打探我「初戀」的死黨好友們,一起聽聽「怎麼想」~)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werecho&aid=359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