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0 12:08:28瀏覽7832|回應4|推薦25 | |
在網路上看「康熙來了」,昨晚錄影播出張克帆與歡歡的青春戀情,在重逢與曖昧中起伏劇烈,扣人心弦。 張克帆的表情在又歡又憂的情緒中複雜著,而原本談到婚姻感情總是冷若冰霜的歡歡,則更是笑罵劇烈,甜蜜與羞赧的肢體動作完全無法抑制。倆人之間彷彿「真人實境」秀! 不虧是擅長處理感情的雙魚座的主持人蔡康永,這集節目早先是設定邀請三組藝人,進行「造型設計」的趣味內容,但隨著整個節目的真正亮點因為這兩位舊情侶而引爆,蔡康永乾脆大筆一揮,阻止了小S企圖拉回到造型趣味的方向,改寫了整個節目的「劇情演變」成為一個「舊情是否將要復燃」的迷人懸案! 這已經不是「康熙來了」這個節目,第一次主導出某個吸引各方目光的「娛樂議題」。包括讓幕後人士的趙正平因為「黑道羞澀男」氣質而轉戰幕前;以及特別是先前的「娘」的爭議風潮,讓包括郭鑫、阿布、許建國等許多原本辨識度並不高的D咖男藝人,迅速找到鮮明的定位,至今噴發式的大爆紅。 台灣現在這種「與明星聊八卦是非」的節目,大大小小陸續將近卅個,之所以成為綜藝節目的主流,毫無疑問,康熙來了是最大的「母體」。 但蔡康永作為整個「驅動節目思路」的主廚,小S成為「橫生端出趣味」的總招待,全然不是其他娛樂節目主持人能及的。在八卦節目的趣味性當中,康熙來了幾乎不受藝人來賓的意識甚至製作編劇的主導,順勢見招的高妙,確實是藝人八卦訪談之中,比較具有「米其林」等級口味的娛樂訪談節目。 倘若就台灣電視娛樂節目的發展歷史來看,在整個頻道層次的變遷上,邱復生與葛福鴻,是真正關鍵的「領航者」。他們當年在有線電視發跡時經營TVBS頻道與節目,第一次將許多「娛樂領域」的創意、元素與型態,乃至「明星主播」的概念,導引進入主流的「新聞領域」。 王偉忠則是真正繼之而起的「實踐者」,他與他徒子徒孫的後輩製作人,如今幾乎「霸佔」了全台灣主要的娛樂節目市場。王偉忠雖然沒有跨入「頻道經營」的策略層級,但他在「開發藝人」本身能量的謀略上很精準!並且能夠掌握台灣觀眾對娛樂文化的需求,同時挪動政治與綜藝、眷村與復古等等各種因為文化的「差異與挪移」,所產生各種不同的新創意視野。 至於更進一步在「輸出娛樂文化」的娛樂圈主持人當中,蔡康永是最特別的一位了! 蔡康永,從一位文人作家與電影評論員,因為TVBS的「真情指數」而率先引領了「訪談節目」橫跨嚴肅與娛樂各種領域的風潮。而自己本身從保守隱諱的同志身份意外曝光坦承,而讓蔡康永他從可能「深具爭議」,直接轉化成為一種「質感與前衛」的引領者。他讓原本僅僅在訕笑膚淺的娛樂,增加了多重性格的深度與可能。 至於小S則也同樣是極為有趣且特殊的「人物範本」,很少人能夠像她這般,在螢幕上能與自己性格中的坦然直率完全「人劍合一」的!同時當絕大部分藝人躊躇在娛樂圈虛無價值的追尋之際,小S在人生現實角色中,快速且穩定的結婚生子至今幸福美滿,同樣是這個圈子罕見的「異類」。 而透過這幾位「不單純是娛樂綜藝人物」的關鍵者,逐漸累積在「康熙來了」的節目中,讓「娛樂」與「窺伺」順利的合而為一! 而更不同的是,兩位主持人將「娛樂=生活態度」、「窺伺=價值探索」,這讓原本被視為「不入流」的八卦訪談,竟然發展成為一種奇妙的笑淚兼具的「人性深度的價值探索」風格。 特別是讓藝人的生活、經歷與發生的種種,在公眾的「凝視」之下,藝人「私領域」的芝麻綠豆,成為「一花一世界」的角色與價值的投影。 觀眾雖然明知節目上的所有笑鬧都在八卦著,卻因為主持人的包容而包容著,因為節目的關注而關注著,因為主持人的認真並非做效果,而跟著認真也當真! 娛樂文化對大眾產生的「美學貢獻」,其中之一就是這種「真」「假」之間讓人思索的演變與關連。 如同過去對於藝術品與藝術家的探討,「藝術品」嘗試去描繪某種大自然或者生存狀態的「實相」;「藝術家」們則身為一個具備文化「話語權」的敘述者,在自我創作的意識中,呈現出當代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牽連。 同樣的觀察角度,從康熙來了本身的「節目內容(藝術品)」與「創作人物(藝術家)」來看,由於這個節目已經在娛樂文化中,具備某種「形式、構圖、符號、媒介」的主導性,確實更能從這個單一節目,去觀察出影視娛樂文化,是如何結構出或反映出台灣當今社會文化的現況! 資訊多元的時代,「碎片」成為真正的主流結構。 一如台灣娛樂圈「巨星不在(或巨星已死)」,反倒是充斥著一池子蝌蚪般的B咖、C、D、F咖,以及他們單薄且短暫的趣味價值。康熙來了,一直「開發著」這些娛樂圈子裡的碎片價值。 而大眾媒體受到網路擴散效應的衝擊,身為傳統媒體的「電視」老大哥,也被迫質變。電視,也不再是過去的一種「宏大敘述」的產物,而成為追逐小蝴蝶、小蒼蠅為樂的碩大巨人。 於是,以「康熙來了」為首的卅多個同類型訪談節目,主持人以各自又類似的伶牙俐齒,不斷開掘著藝人為主的所有生活點滴。電視節目,再也不是要搞某個「大張旗鼓」的創意局面,而更像是在傳播行為中找到某種印象深刻到,讓觀眾能「一「笑」斃命」的「梗」或「點」。 於是,藝人們不知從何時開始,「全方位」到既是兩性相處的專家,也是夫妻婆媳的過來人;既能談美容造型的所有專業,也可以分析生活學習、旅遊休閒的趣味價值。節目中真正的專家來賓,反倒成為可有可無的配角。 娛樂圈的藝人,在他們現實生活與影劇角色之間,如同「大潤發、家樂福」,儼然成為所有一切「文化生存信息」最主要的製造者與提供者,去滿足看電視的觀眾,所有一切從「趣味、窺伺、探索、思考」的全部需求。 台灣如今有很大部分的民眾,是從娛樂八卦節目「獲取新知」。而這也是娛樂圈為何以「康熙來了」為主的這些八卦節目,能夠輾轉蔓延複製到所有頻道,都是這類節目的關鍵原因! 另外一方面,八卦訪談中,藝人的私生活成為被「解構」的對象,卻也因此產生出藝人內在性格的「描述能力」與「差異價值」,觀眾因此更能清楚「辨識出,或共鳴出」藝人與自己相同或相異的內在元素。也就是說,藝人談自己的八卦,創造了自己的「辨識價值」,而這也恰好正是娛樂圈賴以「生存經營」的關鍵法則! 於是,從藝人本身開始,「八卦訪談」成為一種準確的途徑與手段,結構出一整片包括「藝人」→「來賓」→「主持人」→「節目」→「頻道」→「廣告商」→「觀眾」全面完整的文化生態系統。再加上相對可以低成本的製作,議題創意可以不斷重複找不同的藝人討論呈現,自然終究成為娛樂市場的「主流產品」。 特別是在沒有政治控管勢力介入,或者強大的歷史與道德價值,乃至其他相對的文化霸權干預的情況之下,我認為,台灣的「八卦娛樂文化」確實已經完成了一場所謂的「文化譜系」,以及當中每個層面的「指標符號」。 無論任何人同不同意,這種八卦文化亦然在強大且無法回頭的影響力之下,產生其特有,即使深具衝突的「文化美學」,正更深一層的在影響著觀眾,尤其是年輕一輩的價值認知。 八卦,某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無以爭議的「庶民美學」。 社會基本的人際往來關係,交換或傳遞著各種訊息,基本上難免是從一種八卦的「傳播型態」在進行著。 也不盡然都是雞毛蒜皮的無聊事,八卦在歷史時空的文化變遷,有時成為「口述歷史」呢!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裡面訪談記錄的對象與故事,在戰爭雲湧的當年,也是屬於「私下八卦」的層次,而非傳統史學或美學的「主流闡釋」。 如今,連我這種在媒體多年,即使不是「得道」也堪稱至少「免疫」的電視人,不知不覺之間,對於王彩樺與她先生黃品文的夫妻點滴、對於屈中恆與Vicky相戀的感情轉折、對於汪建民的潔癖性格讓他在愛情與友情之間的掙扎,甚至對於一派「娘子軍」的男星們的生活習慣與感情取向,我竟然都熟悉到如同親人朋友一般跟著如數家珍。 前陣子在宜蘭市區經過一家老牌的西服店,看到高掛的招牌上寫著「喬琪西服」,我當場在路邊笑到彎腰,還會突發奇想的想著,應該怎麼告訴那位在康熙來了因為割雙眼皮而被戲稱「喬琪姑娘」的男藝人陳宇凡呢! 而其實只要在國外生活過,便會明白,電視節目如今充斥著「八卦」並非台灣獨有,日本、歐美同樣如此!差別只是「歐普拉」主持人等級與否的八卦節目,或者節目製作與錄影場景究竟粗率或豪華與否的差異而已。 跟「科技」相比,「八卦」是更貼近於人性的! 而台灣真正傲人或驚人的「八卦文化」,主要是在娛樂圈成為「巨人」之後,其勢不可擋的確實早已貫穿了建構社會影響力三足鼎力的「新聞」與「政治」的這兩大層面。 台灣新聞的八卦化,以及政治的八卦化,早已經質變到過半,讓這另外兩位原本嚴肅的文化巨人,也正在遭逢重大的衝擊轉變。 目前幾乎可說是全然由媒體主導,尤其是由八卦文化主導的「台灣社會文化」,作為一種現實與價值的共同「再現」,早已經將原本社會多元但涇渭分明的不同面,給大雜燴聯繫在一起。 資訊不斷的快速碎裂解構,又不斷的快速變形重組!如潮浪般一波波拍打我們日常的生活。這讓台灣的文化意識如果要「造像」,卻再也無法用中心/外圍、高級/低級、創新/傳統、想像/真實,的二分法,去構成一個清晰的社會環境脈絡。 這種在藝術文化中深具爭議性的「美學」探討,在藝術史的領域中,非常接近早年對於「後現代主義」對社會進行著強大解構能力的發展、反省與批判。 但卻也毫無疑問的,由娛樂圈產生的新的八卦文化,在整個大眾傳播行為與社會價值變遷中,正在牽動成為某種亞洲文化,至少是華人社會文化的多元性與資訊性之中,非常值得參考的動態社會的某種結構模型。 我自己從過去身為媒體人,對於「八卦」的反思與批判,到如今與其說是「捨棄批判」,倒不如說更願意坦然面對,並嘗試從傳播研究之外的美學領域,來對這個「沛莫能禦」的潮流多所觀察。 與過去不同的是,以近代非常顛覆的「接受美學」理論,來觀察當今基本上整個是由「『受眾』決定價值的一切」的趨勢,似乎更能描繪出許多傳統傳播行為研究的死角。 個人主觀上,無論如何我也認為,在這個多元社會之中,無論個體的人生價值,乃至這個社會的價值意識伏流,永遠充滿著的「掩蓋」,並不因此比「揭露」的東西少。 身處在資訊文化的碎片(fragmentation)之中,並且拼湊(pastiche),以及擬像(simulacrum),幾乎已經貫穿成整個台灣社會,非常重要的思路模式,連權力擁有者的政治人物與財經領袖,同樣無法不屑一顧的完全避免。 而在媒體之中,以一種「符號學」與「結構主義」進行某種的造勢與操作,也幾乎是基本的入門。 最重要的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在這樣的八卦文化中,獲得了比「需求滿足」還要更多的複製與投射。拉康的「凝視」理論,在當今的八卦文化潮流中,有著再次驚人又重新的驗證。 而對於所有美學研究的歸向,都在於「某個真相的剖析與描繪」來看,當今的「八卦文化」揭露著社會的真相、處理著真相的角度,並且將真相予以重新敘述。八卦再也不是過去那種「用過即丟」的實用主義,或者「沒有意義」的道德主義,所嗤之以鼻的邊緣產物。 就如同「康熙來了」成為主流且深具影響力的節目,自成一格的完成了「娛樂價值」的全新語境,處理著各種不起眼的藝人生活材料,卻成為觀眾價值認知上賴以為食的每日主餐! 我並非企圖要拿些理論的大帽子,去幫「康熙來了」進行某種文化高度的塑像。八卦文化既然無法抹去或改變,那就不妨仔細思索或看清。 但我不得不承認,康熙來了的影響力,尤其在年輕族群的意識價值中,充滿高度的文化指標性,甚至遠遠大過我所熟悉的新聞與政治。台灣娛樂文化的輸出與藝人深受喜愛,甚至如今能「反攻大陸」的關鍵,恰恰也正是因為台灣娛樂風格,能夠更「精采的八卦著」! 特別是昨晚張克帆與歡歡的曖昧達到最高潮,攝影棚當眾無不起鬨,要他們「大復合」之際,張克帆在悲喜複雜的真實表情中,最終吐出一句「我畢竟也長大了」!一句話,當場把沸騰的綜藝熱鬧氣氛,拉回到每個觀眾自身感情歷程的「真實感受」,讓人回味再三。 任何藝術文化乃至八卦文化的「美」,最終不是複雜演化到何等「虛幻的邊際」,更關鍵的是,究竟能體現出多少「真理的投影」。 從這個美學的基本角度來看,康熙來了帶動了新的八卦美學,還適足以點綴這個時代的台灣社會,某些簡單又雋永的滋味的!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