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05 11:25:13瀏覽2141|回應1|推薦21 | |
與大陸來台北參加頂新集團婚禮的好友,深夜逛著誠品書店。 到暢銷書區,買了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之後,他繞進誠品各樓層「人跡荒涼」的國學區開始逐列找探。問他滿眼專心的找啥書啊? 「找孔子的,特別要找一些有關『論語』的研究論述!」他手眼並用的抽取書來,快速的瀏覽,「特別是一些有關論語現代化與生活化的詮釋論述。」 他告訴我,最近在大陸比較正式的官商場合,無論台上致詞或者台下餐宴,「自然而然的引述『論語』」成為非常重要且高端的交際語言與身段。 一些企業集團的主席、總裁乃至高層管理人員的辦公室,孔子的「論語」與相關的現代論述之作,都會一系列的擺在書櫃的明顯位置。 「哇喔!孔老夫子要大復活囉!」我忍不住發出驚聳的反應,特別是當朋友驚喜看到了一本有關「孔子思想與企業管理」的書,硬拉著我要在深夜的台北信義區,找個咖啡座一起討論一番。 為什麼不是其他包括「法家」等,春秋戰國在內的其他諸家思想?甚至商場上應該更流行以「孫子兵法」來呼應管理與競爭的戰略戰術才對不是? 其實在中國大陸,這些各家思想,此刻也同樣盛行;但屬於中國文化的「朝綱正統」,依然是孔子的思想為正軸。 孔子論「仁」學,是一種自覺的道德,體現在治國教化代表著歷代的王道思想。中國大陸如今從國際地位到社會富庶的程度,已經逐步脫離了「拼口飯吃」的生存狀態,此刻更需要的是「文化」與「思想」的外在與內在。 這種普遍的價值變化,讓孔子的思想,原本就可以說是在中國廣大的土地與眾多的人口之中,一種已經「被充分認定的思想王道」;眼前更進一步全然滲入「商界」,投射出一種「企業領導性格的典範」。 好友說他的書桌上,其實他心儀且力行的法家思想書籍不少,但無論如何,最壓在上面的那一本「給自己看,也給訪客看的」,絕對是孔子! 「孔子」成為一個發熱甚至發燙的文化符號,如此文化變遷的觀察,可以從這個符號,開始更往民間應用的流向,看出更多端倪。 中國大陸一直以來,文化思想濃厚的民間家庭中,讓孩子記誦包括「三字經」「論語」的教育,即使在紅旗動盪的年代也始終未斷。直到近五年來,包括各級中學、大學的通識課程教育,「論語」也因為獲得教育(政治)高層的欽點項目,成為選修重點而堪稱鹹魚翻身。 孔子在整個中國大陸社會「大翻身」,主要特別是CCTV中央電視台,一齣完全是以「講解國學」為主的名叫「百家講壇」節目,意外的爆紅。節目甚至將許多傳統國學研究的冷門學者,其中講解「論語」的于丹,被捧成大受歡迎成為四處受邀演講的暢銷書作者。這些都讓包括對於孔子思想在內的傳統思想研究,成為大陸知識份子非常普遍的「思想時尚」! 文化思想的流動,便是如此!先從所謂「菁英圈」造成小風潮,再逐步向外、向下拓展,而大眾傳媒助長了速度。 影響所及,最近傳出甚至連「監獄」裡進行教育改造,也開始部分採行孔子的「論語」在內的中國文化元素,以提升犯人的思想文化水平。 終於,「孔子的身影」因為逐漸散佈各個社會角落,由周潤發所主演的「孔子」,已經接近拍攝竣工,預計可以在明年上映,讓當代的人們,「活生生」的看見一個孔子的存在形象! 我相信,當周潤發這部「孔子」的電影上映之後,孔子應該就是正式在當代的現實中「大復活」了! 歷史時代中某種文化思想從歷經「漂浮」到完整「復甦」,向來都是靠「藝術創作」,產生了圖像(Icon)或符碼(Symbol),提供讓文化思想重新擁有載體(Carrier)。 電影或戲劇本身,更是非常強大還原出一個文化「語境」的藝術型態。 而一旦配合也透過大眾傳播的播送與討論,無論是周潤發的演技像不像「孔子」,或者電影中對歷史考據與孔子思想的闡述到不到位,都無礙於當今的人們因此「熟識於孔子」。 藝術的詮釋在時空的距離中,有時經常也會「以假代真」。未來年輕一輩的孩子們,一提到「孔子」,可能想到的都是周潤發的模樣呢! 而在這當中對於中國歷史及人物的「藝術重建」,最厲害的其實是日本人。 不僅在文字出版上從無斷絕,特別是當漫畫與動畫,乃至電玩遊戲,都採取大量包括「三國」「西遊記」「封神演義」的故事架構,同時發展出新時代的人物形象時,年輕一輩便在一瞬間,接續了文化的延伸與想像。 相較之下,「對『人物造像』比較有所禁忌」,這一直是在大陸或台灣的文化傳承上,反倒比較束手束腳的地方。因此,思想的傳承在華人圈子屢屢都是一種義理上的「抽象傳承」,而不太敢去涉及文化人物的私領域描述。 過去印象中提到的孔子,不會有情愛,不會有癖好毛病,甚至被視為「聖人」的孔子,連遊歷各國的挫折失敗,也很少被觸及;只是一味的描述孔子的高貴情操。 但事實上,文化符號的重建,首重一種「生存意識性格」的重建,這讓文化本質與「人」的關係,如同一種「文化的容器」可以被清楚建立;而這個建立關係,也才讓文化變得能夠以各種表述的符號與閱讀理解的語境交相互助,而「比較容易被記憶」! 周潤發這部描述「孔老夫子」的電影,不是一堂「論語課」,而是一段孔子的人生故事。而這也意味著,孔子思想文化「重生的力量」,藉由「藝術」的集中與「傳媒」的擴散之力,可望到達一個新的顛峰。 從這個角度來看,某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中國大陸近幾年,對於中國固有文化傳統的努力「重建」,確實到達一個新的里程碑了! 孔子,在當今的國際間也成為主流勢力,主要與中國大陸在全球「推廣中文」有關。 中國大陸在各地廣設的漢語中心,直接叫做「孔子學院」(英文:Confucius Institute);某方面,這讓孔子成為全世界的「中文補教界天王」,讓有心想學中文的國際人士,第一個必須認識的人便是孔子。 這反映出中國大陸政治高層,對孔子思想的「真實態度」;事實上,中國大陸近十年來開始對於歷史文化的「復興」,孔子思想,應該是最直接與鮮明的! 一方面,在共產主義與社會主義遭遇「經濟改革」的路徑中,難免有一些思想結構的落差衝突,需要彌補;針對此,中國自身傳統的孔子思想中,提供了某種穩定的「政治與社會結構」的願景,可以揉合出「鄧小平修正路線」所必須論述的思想系統。 另方面,當中國以全新的面容,「重返」國際社會的文化環境中,除了「國大、民眾」的經濟規模,呈現出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雄渾力道之外;如同胸間戴上一顆墨翠的古玉項鍊一般,孔子思想很自然的成為中國重新逐步在國際間「王天下」的某種性格姿態。 至於中國大陸內部,對於「祭孔大典」也陸續在各地擴大規模。一如當年春秋時代的孔子,思想文化與政治的高度結合,今後大復活之後的孔子,顯然也擔負著同樣的時代使命呢! 當然,這次孔老夫子的「大復活」,並不是從台灣為起點。 目前一心緊盯經濟發展的台灣,至今應該還是一如往常,孔子或者文化的所有議題,都是邊緣與點綴。 這沒有什麼對錯問題,只是一種政治價值與文化政策的抉擇。差別在於,台灣孔孟思想的研究學者,基本上也不會有變身成為全球華人暢銷作家的機會;台灣的孩子們再怎樣也寧可去上「美語學院」,也壓根不會去想到「孔夫子學院」呢! 經過了這些年,台灣已經沒有什麼特別的「中國文化」可以驕傲了!已然從當初「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與守望者」角色,如同少林寺管「藏經閣」的人往往最不會去讀經一般,台灣在中國文化地域的位置,一如經濟的規模,也確實逐漸開始成為真正的文化邊緣。 文化符號的重現與復活,也是時代所趨。中國大陸從上到下、從官到商,從國內到海外對孔老夫子的「需求」,這種對文化驚人的「渴切需求」,才是真正推動文化變遷,乃至讓孔老夫子大復活的關鍵。 因此也無須更多兩岸文化比較,或者在價值意氣上多所批判或啥的了! 至少在台灣等著看周潤發演的孔子,這讓今後在任何時刻讀起「論語」時,會感覺更鮮活有味,這也是一種「文化邊緣的幸福」就是!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