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08 11:31:03瀏覽6796|回應9|推薦34 | |
對於入選英國「泰晤士報」這麼一個國外媒體評選的「排行榜」,究竟應該多高興?我不清楚。 但教育部就這麼邏輯簡單的,把這個「空前的榮耀」單純歸因於「五年五百億,打造頂尖大學」的預算計畫,卻讓人忍不住皺眉得很! 身為媒體人都知道,這種由媒體評選排行榜的「操作過程」,並非嚴謹的「專業調查」,而大多是一種「從資料廣泛蒐集的綜合印象」。 簡單的說,就是四種「菜色」構成: 1.網路搜尋各方資訊,尤其是別人或區域上已經做過的排行統計; 2.其他專業組織的統計報告或公開文件; 3.一些相關專業領域,或特定社會賢達的訪談與推薦;以及倘若認真些的才會 4.派專人進行訪談詢問,進行查證。 英國的「泰晤士報」並非全球發行,發佈的這種「全球大學五百大」的專題規模,毫無疑問,進行的背後統計,能有前三者就很不錯了! 畢竟一個報紙本身,能有多少人力投入一項全球性的調查?想也知道。這當中也會與一些其他組織或機構的「合作對象」共同涉入調查統計。 「泰晤士報」自己倒也誠實,主動表示這其實是一項有關全球各大學「聲望」的調查,而非各大學真正的辦學「績效」。而所謂的「聲望」,在這個時代的標準,尤其是還得要面對跨文化與跨國度的概念而言,其實就是「網路搜尋引擎」找到多少筆資料為主吧! 對於這麼一個「粗糙卻真實」的「聲望」,以及媒體運作概念的背後真相,教育部還應該怎樣的「鑼鼓喧天」或「小題大作」嗎? 這幾年有多少大學,和大學裡的教授們,拼了命的在搶這個「五年五百億」的預算,只要稍微涉入這個「搶錢圈子」,就能明白簡直是到了昏天暗地的地步。 雖然政策批判不能「打翻一船人」,但如果要比喻的話,每一艘死命吆喝著航向「五百億大餅」的大學們,完全像是瞄準「預算金銀島」的「海盜船」呢!每個大學手中提出並緊握的「藏寶圖」(預算表),仔細瞧瞧,幾乎都是「興建大樓、購買設備」為主的圖謀路徑。 這當中幾乎毫無例外!包裝這些搶錢計畫,實際上幾乎都採行「採購預算」的手法。倘若不是學校本身嚷嚷著要「發展**趨勢項目,成為亞洲(世界)**中心」,要不就是教授為主打「提出**大型研究專案計畫」。 至於教育部評選的流程與標準,說來也同樣荒謬。 整個對於大學的評選標準核心,幾乎像「買菜」一般,完全是單純統計「論文發表篇數、碩博士人數統計」,來看學校方面所提出爭取經費的發展口號,有沒有「符合這個感覺 FU~」呢! 至於來自教授們計畫提案的流程,也幾乎就只是一如往常,組織個「評選委員小組」!但許多「搞大錢的大項目」,針對的也都是非常專精的領域,這當中本身研究能夠深具成果的學者專家,人數很有限,有時幾乎就只有「國科會、中研院、其他大學」這個小圈圈而已;因此到後來,這讓許多計畫的審評,都是很小規模的「你評我、我評你」! 這幾年,大學院校的「公關能力」,變得增強許多。 特別是許多「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的立委助理們都知道,各大學們想盡辦法的請託說項、疏通人際關係,特別是到處打聽評選委員的對象背景,或者輾轉找其他人脈來關心關說,這才是「五年五百億」預算的「辦學真相」呢! 至於像「台大」這種首屈一指的龍頭大學,是比較可以「翹腳捻鬍鬚」而無須到處哈腰,預算有一定比例入袋,肯定是老神在在。 但即使名校如此,在所有申請五百億預算的當中,學校提出的發展口號以及教授們的研究提案,仍然難掩其中「虛華」的比例。 尤其是教育主管完全不諱言去聲稱的標準:「論文發表篇數、碩博士人數統計」,這讓絕大部分的的教授們,非得要想盡辦法自己寫出,或者要指導的研究生寫出各種「能申請到預算」的研究案,而不見得是真正著眼在「研究或辦學」等涉及教育本質的計畫。 從這種實況來看,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的方案,整個在「研究計畫 → 包裝發展口號 → 包裝硬體採購 → 包裝預算執行成效 → 包裝國際排行評選」,形成一種充滿「自我催眠」而非真正奠定教育根基,或者真正提升水平的重大政策項目。 當中的問題,不在於方案本身或預算規模本身,而還是在「教育主管機關」的「腦袋」本身! 吳清基才剛上台,整個教育部就像金庸小說裡的星宿老怪,一找到小事就大張旗鼓、鑼鼓喧天的自我揚威,完全顯現了教育主管單位一向「徒要虛名、不求實質」,「門面好看、聲譽第一」的多年痼疾,始終沒有絲毫好轉! 台灣的教育水準,一如這些年屢屢曝陳的各種嚴肅問題,始終繞著「重量,不重質」的核心所在。 最明顯的現實是,各個大學裡,「能夠寫申請案子、拿到經費」的教授們,始終「地位」遠遠勝過那些專注於研究,或者認真於辦學的其他教授。這種現象尤其在私立大學最為普遍! 許多糟糕的教授們,將通過的研究經費,無論是「設備亂買一通」,甚至「找人頭核銷」的非法狀態,其實都非常普遍,只是媒體們實在沒有那麼多人力去詳加追查而已。 五年五百億,究竟讓整個台灣的大學教育水平,嚴肅的提升了多少?相信教育部的部長與司長們,或者大學的校長與教授們,應該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出那個永恆的說詞「見仁見智」吧! 但顯然這五百億的預算概念,從施行的這幾年看下來,最終絕大多數都是繞著成為一場「教授們提計畫的『寫作稿費』」!這種教育預算最耐人尋味的,除了硬體採購之外,研究的成我與績效還都不必也沒法子評估「驗收」呢!只要完成並上交就可以。 這種資源全然流動於「人際關係與空泛概念」輕易左右的項目,讓涓滴可貴的教育經費,成為大學市場經濟下的「軟硬體採購案」而已! 「五年五百億」並非例行的預算編列,本就應該更嚴格的審視。 而台大也不是我的母校,對於台大這次被列入英國「泰晤士報」的全球大學「百大排名」(請注意,是「聲望排名」),我實在沒有對於「娘家」的興奮感,自然不會有教育官員們那種喜孜孜到誇張的過度反應。 但「教育部」不是負責搞宣傳的「新聞局」,對於這種媒體排行調查的「浮華虛名」,應該別人高興、自己謹慎的「外冷內熱」才對!如今完全相反,讓人傻眼。 推而觀之或許只能說,顯然台灣當今的內閣從上到下,都是「好面子」之士所構成。上到馬英九總統、中到吳敦義院長,下到吳清基部長都好「名」,今後整個興辦教育的思路就是這般,「搞宣傳」來第一吧! 台灣的官員對於國際媒體的報導反應,總是很有意思的。 只要列入人家稍微「負面」一些的評價,我們這廂就立刻就要「嚴正視聽」,而且總要批評對方「沒有真正對台灣深入調查」。而這次「泰晤士報」的大學聲望調查,則又是天平的另一極端,你那邊一開口稱讚,我這裡就敢砸大錢! 這種「人家說你好就喜不自勝,說你不好就怒不可遏」,嚴格來說,實在是一個政府或部會,非常「缺乏自信」的表現! 這次對於教育部趕緊找來「五年五百億」的政策,來為「泰晤士報」台大優秀的表現「找出原因,對號入座」。實在應該建議教育部,想要台灣一流大學的「國際排名」是吧? 那乾脆將五百億預算,來好好專心搞他個「台灣教育成效國際宣傳經費」,尤其是多花錢去私下購買「搜尋引擎的『網路排名」」,不就OK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