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16 10:55:46瀏覽28654|回應24|推薦40 | |
王雪峰驗傷且可能是「家暴」的新聞,又讓政壇與社會一陣關切! 今年四月她與王作良因為傳出失業拾荒的消息,讓社會輿論整個驚異的看待,這對當年政壇的「才子佳人」,怎會「淪落」到這般的處境?但將近半年過去了,再看見王雪峰的狀況,兩人卻猶然是同樣無助。 但這次因為有夫妻之間「動手動腳」,於是民進黨裡便有人開始批評王作良「太超過」「頹廢太久」種種說法。 但事實上,王雪峰夫妻半年之後,再次讓人看見問題的真正角度是:即使連王作良、王雪峰這般的高學歷、能力強的人才,同時還擁有社會知名度與政黨人脈資源的人才,在台灣的環境「都還這麼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於是,一旦我們抬頭俯瞰台灣各個社會角落,並且仔細閱讀勞委會失業數字統計之中那些「不知名的深處」,究竟還有多少高學歷者的失業痛苦,隱藏於其中,實在令人難以預料! 台灣工作環境與職務結構的變遷,成為尖聳的三角形,這讓許多高學歷者經常面臨「最容易被淘汰,最困難被錄取」的求職窘境。 人們大多用「眼高手低」來批評高學歷失業者!但事實上所謂「高學歷」的背後意義,是意味著當事人「更專精於特定領域」,無關於性格或尊嚴問題。 過去高學歷者因為相對希罕,「出路」從來不是問題;至少可以「教書」去! 但如今不只在台灣,由於教育普及造成的人才供給膨脹,目前全球都面臨高學歷者的失業問題。尤其國際上越來越多教育專家批評,整個大學為主的「教育制度」思路,幾乎都被設計成「培養大學教授」的方向在規劃所有的課程架構。這種教育多年累積下來,最終造成的結果,如今看來很明顯是:「多元人才的創意發展被扼殺」,「學歷背後的價值不等於專業」。 選擇就讀科系志願時,倘若自己唸的科目「不是以後容易找到工作」的,周遭親友也大多會「嘮叨個不停」,難免心中都會有陰影。 但如今整個全球經濟社會變遷下的產業結構,顯然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科目或領域,是「絕對保證就業」,任哪一個工作連醫生、會計師、律師,不都是「很難找工作」的了! 王作良的台大醫學系高材生,是何其水準的資質與努力,才能唸到的學校啊!而王雪峰則更是在台大法律之後,在美國康乃爾唸完碩士,還去哈佛進行研究;台灣政壇當初有幾位中英文能力與她同樣優異的政治法律女性人才呢? 但他們的處境,卻再三的點出並且提醒我們這個「高學歷失業」的嚴重事實,而我們這個社會環境,果然也對此,完全無能為力。 很多外人甚至自己的親人,總是忍不住要批評這些高學歷者「眼高手低」,說他們不肯遷就現實困境;這也是高學歷失業者,面臨最大的壓力來源。 然而,這種困境的狀態,造成的原因非常多重。但本質的一個關鍵是,高學歷,並不代表「什麼專業都會」,或者「都能會」!就如同不是所有人,都能扛水泥、修水電、賣早點,或在高樓的鷹架上行走一樣。 除非真的完全將所有的學、經歷「歸零」捨棄,否則高學歷者即使只是擔任文書行政工作,也仍然必須與高職專校的年輕學生一樣,必須學好Word、Excel的文書功能才行。 經常不是高學歷者「願不願意放下尊嚴」的問題,而仍然是一種現實處境中「任何工作,都有它各自的專業」,並不是隨便其他人就可以隨便做得來! 但我們這個社會總習慣著對成功者過渡渲染,卻對失敗者落井下石、話八卦、說風涼話的社會文化,於是人們對於高學歷者所面臨的內外壓力總視若無睹,而忍不住要繼續給他們更多的壓力;一副學歷越高的人沒工作,更是對社會的一種虧欠似的! 當然,失業問題的解決也確實並不容易!高學歷者必須面臨現實收入匱乏的事實,還有內在自我壓力的問題。這種日夜如影隨形的狀態,若非意志堅強到足以坦然處理,而不會把內、外在問題緊緊纏繞在一起,這樣的人絕對是少數。 高學歷失業者,已然成為台灣社會中,一個「社會適應不良」的特殊族群。 對於高學歷失業者的輔導幫助管道,確實很有限!一般政府或民間就業輔導的機構的設計,主要都是針對「勞工,與一般中產階級水平」;乃至這些機構裡面本身的人員,對於高學歷者的上門求助,往往跟這個社會各方反應是一樣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愛莫能助」! 一旦高學歷者,再加上開始進入相對「中年高齡」的狀態,就算是透過「網路求職」的媒合途徑,也同樣非常困難。 台灣社會本身的產業類項就沒有太多元,市場總體規模的支撐供應能力,本來也就相對單薄。以我自己多年來協助不少朋友的經驗來看,高學歷失業者除了靠「人脈介紹」之外,幾乎別無他途! 無論如何,對於王雪峰與王作良,如今由於他們失業多年以及其他壓力問題,算算確實已經是憂鬱症的「病人」了;社會輿論,應當多予同情才是。 民進黨內部人士,也不用一副義正辭嚴的多說風涼話了!年初當社會各界關心王雪峰竟然在「拾荒」,民進黨也好像一副趕緊「伸手」的模樣,但最後也並未真正「幫到點上」,並沒有讓人看見民進黨真正將王雪峰視為「不應浪費或遺棄的人才」。 對於高學歷失業者的痛苦,最好的慷慨與關心,是先「留給他們一份平靜自處的空間」!所有我們看到因為失業問題而釀成各種輕生慘劇的,都是因為當事人在壓力之中,錯估了以為這個社會與自己的人生,再也沒有任何機會了! 坦白說,高學歷失業者倘若只是「好好活著」的基本食衣住行,只要不是那種經商失敗、拖垮欠債的,現實的開銷也並不大,只要「幾個朋友幫忙挺著」,也都能過的去。 但真正可惜的,是高學歷者如此難得的「學習與歷程」,既無法自我實現,也無法對社會貢獻,這才是比較折磨人的地方。而這也才是王雪峰、王作良兩位,最讓整個社會感覺「難受與遺憾」之處。 王雪峰與王作良兩位的「動手動腳」,毫無疑問是因為壓力而來,受困的夫妻兩人彼此成為壓力傾洩的出口。 但王雪峰的傷痕與疼痛,始終是提醒著我們這個社會以及他們原本的人脈朋友圈子,這麼優秀的兩個人,我們怎麼都給不了一點機會呢? 如今中年的他們,算算也真的也必須靠「人脈」了!但願這個社會之中,從民進黨本身開始,有任何相關領域與專業需求的「有心人」,能真正出面幫他們一把! P.S.:而對於當今強調高學歷的「教育制度」,所造成整個全球人才偏移,高學歷者的就業壓力,尤其是扼殺多元創意的問題,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在TED論壇上的這場演講非常深刻,應該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其中部分的原因。這是由姚仁祿先生的「大小創意」,從知名的TED論壇轉錄翻譯分享的。非常值得抽空一看!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