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林百里與蔡力行的科技對掌
2009/04/21 20:16:03瀏覽1720|回應2|推薦30
台灣到底還需不需要「更多的IT人才」?
「我跟教育部的官員說,不用!」演講台上林百里甩甩衣袖,像楚留香一般「千山我獨行,『不必跟來』」的瀟灑姿態,反問台下。「同學們,你們要不要轉系?」
這個答案,當場讓台下有志於IT趨勢前景的清華大學師生為之愕然、讓關心孩子生涯的父母倒抽口氣,也讓IT科技產業的人士皺眉以對。

林百里那天的演講內容其實非常之精彩,他著眼在台灣未來產業優勢的佈局眼光,提出「綠色技術、文化創意、保健醫學、精緻農業」的觀點也非常獨到,但這主要屬於台灣產業發展「戰略層面」的思考。
有財經產業記者,隔天將這當中的「IT人才」問題「截彎取直」就此請問蔡力行。
不需要IT人才?蔡力行當然是不表認同,「產業需要人才,永遠不嫌夠」。
特別是對於「研發競爭」需求特別高的高科技產業,人才等於是公司生存的命脈;許多風險投資基金之所以肯投錢,也是因為看準內部有人才團隊呢!
林百里的演講結束至今,從南到北幾個電機系所為主流的大學中,校園裡對於林、蔡兩人的觀點,各有支持者。聽說學生宿舍裡,大夥聊起來也是論辯到深夜。
如此形成了「林百里與蔡力行」這場如同兩位科技高人的「隔空對掌」,雙方綿密不絕的內功,使得IT產業與電機系校園中的討論,持續飛沙走石至今。


台灣IT科技人才,究竟需要的是「多」還是「精」,應該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思考。
一旦IT產業常態的人才比比皆是,而IT產業的優勢若是也已經從過去的「希罕」到如今「稀釋」的階段;當每年繼續畢業投身加入的人才滿坑滿谷之多,這當中「關鍵人才」變得比什麼都重要!
科技界多年來所謂的「關鍵人才」包括幾類能力:1. 具備菁英戰略的能力(策略),2. 擁有階層管理的能力(管理),3. 具備驅動技術升級的能力(研發),以及4. 推動市場數字增長的能力(市場)。
事實上,以一般的大學電機系所的教育內容來說,其實與這些真正被需要的「關鍵人才」的造就方向頗有距離。
所謂「專業能力」從校園教育為起點,有時並非只是「本職學能」的課程,而是包括「專業」與「能力」,是一種必須混和多方能力的總體構成。

IT產業的專業能力,現在也流行「混搭風」!不能只懂「技術」,而至少需包括「資源管理」、「系統控制」,甚至也必須對於「市場趨勢」有基本瞭解。

不只是電機、電子科系,台灣各系所只有極少數比例的學子,自己能夠衡量自身與趨勢環境所需,去多選或旁聽一些其他領域的課程。
但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中,從小就不太注重並培養這些「觸類旁通」的「自我教育能力」。一旦進入產業,年輕人也往往是只求穩定安分,很少會一心改革創新。
我曾經聽過針對IT產業人才最直率的批評,指他們普遍充滿所謂「科技宅男的『過日子』心態」,至於實際的工作表現,不過是「軟硬體流程的零組裝師」。
然而,這樣的工作態度與生活價值,往往是從當今校園年輕學子從課業、打工、作息開始,就已經是這種狀態了。
而這讓年輕人才,後來在產業內幾乎隨時可以「被替代」;而在離開原有產業之後,更因此欠缺了「換跑道」的生存能力。


無論是不是IT產業,所謂「人才的價值」,其實是從「『被需要』的時空位置」來考量。
同樣的這個人、同樣的工作能力,只有當「被需要」的時候,才會創造出最大的發揮空間,乃至薪資水平。這就是「人才的價值」。

從「空間」的需求度來看,IT產業在台灣這座島嶼的發展空間上,跟過去幾年相比,或許已經呈現飽和狀態。
但若從華人世界的需求來看,目前相對在大陸、新加坡等地,仍然對於IT人才渴求甚盛。
產業的空間價值,也體現在更聚焦的特定領域。比如IT產業始終在擴展高科技的「業務市場」空間方面,尤其在「商業談判」的人才非常欠缺。
這當中除了需要專業知識之外,包括優秀的語言能力、清楚的數字成本概念,甚至還要有良好的人際手腕。這種「綜合性」的IT人才非常稀少且搶手。

從「時間」的角度而言,IT及高科技產業,已經發展成幾乎是一種日夜的、全球性的研發「時間」的競爭。
任何領先優勢,如今週期全都縮短,這讓高科技產業本質上去掌握一種「時間競爭」的脈動,變得非常關鍵!
高科技產業尤其在「高階經營能力」方面,幾乎可說都是以「時間超越」的經營意識在整個公司結構中控制且推動著。這方面的人才也向來比較罕見。
而這種產業的節奏態勢,與目前科技人才普遍缺乏「時間規劃及掌握能力」的粗略現況,形成強烈對比。這當中能夠「獨占鼇頭」的產業,也都是因為是在時間競爭中,整個公司部門能夠在結構運作方面跟得上的結果。
從產業競爭發展所需要的「時間觀」,能夠內化成為當事人工作規劃的「時間表」,往往需要觸類旁通、領悟能力非常強的人才。
這往往與學歷無關!我認識好幾位在科技產業表現非常傑出的年輕Project Manager,包括派駐到國外能夠「攻城掠地」的人才,幾乎都不是來自於更高學歷,甚至有些是專科畢業,卻擁有這種「時間 Mindset」的人才。


IT產業或許不需要「更多人才」,但需要「更準確的人才」是毫無疑問的。
其實從「林百里」與「蔡力行」這兩位產業領袖來看,他們的成功,似乎也都是因為具備這些能力特質。
在科技界的眾家巨頭之中,林百里後來鍾情於藝術的收藏和薰陶,這確實讓廣達在經營發展上展開某種獨有的「產業氣度」。廣達凝視於市場發展如同面對藝術品,所深耕的價值方向更為深遠廣闊,林百里在我眼中如同具備金庸小說的「逍遙派」武功,優雅但深邃。
相較之下,蔡力行以他的「鐵血」管理著稱,除了有台機電本身和張忠謀的背光加持,蔡力行自己在「經營性格與市場攻堅」的風格,也確實頗有「不貪圖強攻、借力使力、保持氣息悠常」的道風,蔡力行某方面比較像在江湖中長期穩定耕耘的「武當派」。
林百里認為不需要更多IT人才,他講求的,其實是「在全球多樣競爭中的創新本質」。蔡力行認為IT人才應該要更多更好,他所堅持的,其實是「產業永續發展的優勢積累」。
說穿了,這兩位的功力儘管舉袖握拳的招數不同,彼此其實也都互有對方的優點。而他們的評論中,也都指出了台灣IT產業人才「未來的路子」。
因此,聰明的學子,倘若能夠從兩人的分析角度中,去找到適合自己性格而願意去自我培養的途徑;那就如同武俠小說一般,在兩位科技高人此番的對掌之中,雖然被不同意見震得頭昏腦脹,卻也可以同時吸納兩方的內功,積累成為出自己今後若要繼續投身IT江湖的功底呢!


我想起每次若有傳播院校的晚生後輩問我「媒體的產業前景如何」?
我幾乎也都是那個急忙揮手說,「不用不用,太多人了」的拒絕反應。
但就如同這個社會究竟需要多少廚師?需要多少律師、會計師?甚至需要多少公務員?這動態需求的社會,永遠無法歸納出一個定量定數。
事實的真相是,任何產業最終「胃納」人才的數量,一旦到這般教育大量普及之後,其實每個職業、產業及領域,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新人加入」!
人才不留在這裡,便流到那裡。只是問題是,有哪一個產業會需要「無止盡」的人才?
如今「大學教育」連結著「就業導向」越來越高,大學生應該如何選擇科系?父母親應該如栽培子女?即使市場相對還是很「夯」的IT界,榮景能繼續無止盡的延伸下去嗎?
不只是IT產業的人才在疑慮著,這應該是當今無論台灣、大陸,或所有從校園一路到產業,都在思考的問題吧!

以我自己的觀察,我更認為,台灣IT人才的價值變遷,應該是在「產業趨勢的空間遷移」。
除了台灣之外,真正能夠放眼台灣之外並切入另一個空間成長波段的IT產業,特別適合一些真正願意面對挑戰的,「player」等級的好傢伙。
即使絕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希望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全世界此刻已經進入一切都以「不穩定市場」作為產業生存的前提了,IT產業在技術與思路的創新,意味著「後浪推前浪」可能更殘酷,這是IT人才不能不考慮清楚的。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werecho&aid=2872928

 回應文章

陸比歐(童子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iPhone 賣不好??台廠IT 業者營收連7 個月萎縮
2016/06/21 11:59

《中時》林百里:助創新創業 應學歐洲小國

引用《科技新報》

童子賢:創新的矽谷創業精神才是台灣真正的活力表現
-

引用:<品牌故事>長榮之名由來

【「長榮」集團取自創辦人張榮發的姓與名。張榮發
在創立公司時,一開始考慮用「榮發」,後來又考慮
用「張榮」來命名,但好像沒人這樣取名,因此他就
取「張」的「長」字邊 ...  】

資深媒體人 陳敏鳳 在談到 朱立倫 未來動向時
,也忍不住 提到:
「若是 朱 當年聲勢旺時,願意到 中南部 選,
現在或許 還能保持些 政治聲望。他從政以來~
就幾乎 只在 北部 選 ... 」
.

這讓我想起 曹操 雖強極一時,卻也只能 一統
華北。

曹操 把 真正懂水戰 的 蔡瑁、張允 處死,導
致 赤壁一戰 輸得慘。


We are at war and we will win it.

政橄大頭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年輕人的成長
2009/04/22 10:33
由於政橄的淵源,一直有機會接觸到母校的學弟,只要是有志往產業發展的,我每次都苦口婆心的建議:除了本身課業,最好強迫自己養成每天讀產業報導及期刊,並且做筆記!

如果能夠堅持這麼做,到離開學校時,對世界及台灣產業與經濟概況,都能有精準的了解;且也該已決定自己應投身何處!

問題是:能這麼做的年輕人,十不及其一!

但是我仍然會不斷的重複去建議,只要有人願意聽!與其人云亦云,不如自己去學會判斷,畢竟路是自己走的,旁人再厲害,也究竟無法提攜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