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2/20 15:20:47瀏覽2279|回應4|推薦21 | |
想想,如果一夜醒來,突然發現自己坐在高峰山巔。 腳下壯闊延伸的風景,但也寸步皆危。 心中怦然喜悅與莫名無助,悉然泉湧。 這會是什麼感覺? 從大陸中央電視台「春晚」表演一夜爆紅的魔術師劉謙,如今在他一夜醒來後的事業高峰上,成為比周杰倫或馬英九更受到矚目的台灣人。 劉謙獲得更多的注目、更多的被追逐、更多的邀約、更高的身價。 在此同時,卻也伴隨著更多的批判、更多的窺探、更多的應酬飯局,以及更高的壓力。 台灣很多在大陸想真正發展事業並獲得成功的藝人,都必須要度過這一關。 首先是「台下無數的目光」,再來是「各方邀約及如雷的掌聲與噓聲」,接著是「網路上無止盡的流言轉載與惡意批評」。 想讓人不動都難的「八風」齊吹,包括「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辛苦如同要穿越少林寺的十八銅人陣。 在台灣的成功與在中國大陸的成功,成分與配方完全不同。 從小在台灣這麼一座島嶼上,所有成長生存的認知,包括感受的自我、面對的人群,交錯成為「自我與人群」摩擦出人生價值上感受的冰與熱。 在台灣,成功基本上是一種「左右迴游」的狀態。 這與身處在「地大人多」的中國大陸全然不同。 在中國大陸的成功,必然是從無數眾人之間最終因為機緣所致,成為湧出的一座絕壁高山,而讓無盡的人們嘆服仰望。 在大陸,成功完全是一種「高度落差」的構成與層次。 習慣島嶼的人,一旦走入了山峰,往往非常容易失落,經常會充滿疑惑。這是一種生命的「空間差與時間差」的適應問題。 一旦這位主人翁,甚且還是一位比常人心思更敏感,且人生充滿藝術性格且追求自由的魔術師呢! 可以想像劉謙,如今在一些人情世故的大陸高官宴客場合,必然是多麼不適應。 大陸官員或企業家們笑容滿面的,在飯桌上隨口邀約「表演一下嘛!」「多喝一杯吧!」,除非真正理解其實並非輕蔑或惡意,否則一定讓人很不舒服。 但如果直到現在,劉謙還沒能從一夜的高峰山巔中真正醒來,他又何以能從在這一桌全然陌生人的疑惑場合中,平靜醒來呢? 尤其魔術表演,不像歌手開口唱歌,觀眾對表演的「飽足感」不同。 前者是一碗精心考究的拉麵,後者只是隨便一勺簡單的丸子湯也行。 由於要挑戰人們並且超出他們理解想像的地步,魔術表演所面臨的,其實是直接向人們骨子裡的「疑惑」挑戰。 「怎麼可能?」「我不相信!」是對魔術表演的最高讚美詞。 也只有心胸開闊的人才會在百思不解後,依然慷慨的說出「太棒了!「太好了!」」 要超越人們如同山一樣高的疑惑,並且予以征服,可是要費多大的力氣、擁有何等實力? 這是劉謙之所以「成功」的高峰山巔。 這座成功的山峰,是人們以目光所堆起的,名叫「百思不解」的疑惑之巔。 當那讓人瞠目結舌的最後關鍵一出手!人們瞬間墜入五里霧。 「不相信自己所見」「明明看見是這樣」「但怎麼會這樣」這些自我對話的循環,如同一個當機的程式迴路,然後人們才昏眩不解的走出迷團,鼓起熱烈掌聲。 只是,當人們對於表演者更加注意、手法更多疑惑之際,人們究竟是在等待什麼? 是等待一位魔術師更高更高的表演與成就? 還是等待一個出醜的機緣,看一位成功者瞬間的墜落? 魔術的迷人本質,在於「神秘感」。 劉謙個性中除了對魔術從小的狂熱追求與努力,那份螢光幕下所謂的「孤寂與自閉」,其實才是餵養出那份神秘感的最佳動力。 影劇圈子裡,真正熱愛表演,同時也能深入表演三昧的人,往往私底下都非常自閉、不擅交際。周星馳應該是最好的例子。 但對於表演者來說,那往往是一種「自我能量的匯集」。 遷就他人的人,始終都在流失自己。古諺也提醒著,「尊貴者必孤」。 成功,以及緊接著「在人群與媒體中的持續曝光」,是現有藝人的成功模式。 對於一般明星或歌手來說,總是想盡辦法,取得觀眾目光的繼續「加持」。 但魔術師所面臨的確實不同,所有等待著不可置信的驚喜掌聲,其實背後,都有「算計表演者失敗出包」的期待。 我想劉謙也必然明白。而如何突破這一點,也成為他如今最大的壓力來源。 因此,我認為無論劉謙自己,或者經紀人,都應該更審慎處理他事業的下一步。 首先,是劉謙掀起魔術熱潮之後,如何在劉謙表演被廣為流傳,卻也逐漸會稀釋的必然中,保持穩定的「希罕價值」;特別是如何從「表演能量,過度到個人能量」,是當中最重要的關鍵。 「劉謙,挑戰更難的魔術」必然死路一條。而是同樣的魔術表演,「劉謙表演,有其獨有的氣質與味道」,這才是重點。 劉謙的事業經營,我認為應該採取所謂「電影事業」類型的,也就是「量少、質精」的方式。而並非台灣或華語歌手藝人之類「多多益善」的商業演出型態。 廣告代言是必要的,也是可以打鐵趁熱的。 但毫無疑問,若是要在中國大陸繼續參加演出,那就一定要符合水準更為配稱的節目或場合。 絕對不能看演出價碼亂接一通,尤其不能接那種「純粹找碴」或「搞魔術擂台」的節目,這很重要。 因為,現在整個中國大陸,想看劉謙新魔術的,與想看劉謙魔術出糗的人,應該一樣多! 其次,魔術的「新菜色」並非隨手可得,研發準備的「製程」相對漫長。 在這如同閉門創作的中斷時間,有時候讓整個事業熱度冷下來,也讓人感覺可惜。 事實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間的知名魔術師,幾乎都有透過魔術進行「慈善或教育計畫」的原因。 一方面,繼續透過「老菜色」的表演分享,對社會弱勢表達關懷; 另方面,倘若透過與大眾之間的一種非商業利益的真實接觸,往往可以真正平衡藝人那種「高處不勝寒」的失真,重新碰觸生命的真實能量,甚至進而會觸發更多創作靈感! 劉謙的幼年偶像,美國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就有一個以魔術表演進行殘障兒童心靈復健的慈善計畫,如同大衛的魔術,同樣值得劉謙學習參考。 現在每天在幾個大陸主要網站中,劉謙的新聞與視頻,算算已經超過周杰倫了。 人不趁當紅,好好利用發揮燃燒自己,更待何時? 但從各方報導中,劉謙本人此刻的莫名疑惑,似乎比成功的喜悅,要更為深濃。 我想,有能力「創造假象」的人,必然比常人更能「洞悉真相」吧! 或至少不會讓自己,沈浸在虛名暫時的假象中太久。 劉謙的爆紅以及魔術表演本身的差異,讓他紅得快,此刻面臨轉型的壓力更快。 作為一位在大陸滾過看過,也理解與祝福的台灣人,我提供這麼些許角度吧! 「理解自己身處在一座島嶼和一座山峰上的差異」 「在希罕中,繼續創造神秘價值」,以及特別是一定要 「將自我價值,最終存放在『慈善教育』而非虛名暴利」, 這樣才是能夠真正在中國人心與市場上,延續某種存在價值的關鍵與機會。 這也才能讓如同劉謙一般,在一夜驟醒之後依然不致空洞難禁,而能在人生遭遇的奇妙機緣中,順勢且安然的坐穩自己的「生命高度」。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