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5 16:16:56瀏覽2295|回應9|推薦21 | |
這幾天的新聞中,難得看到陳水扁或呂秀蓮的消息。馬英九的特別費案如同各方料想中的無罪,但屬於扁、呂的國務機要費、特別費案,卻還剛要開始蠢動。呂秀蓮接受訪問時的神情,這些年眉眼之間的一種飛揚睥睨,已經開始淡去。民進黨敗選至今尚未「正視」過媒體的陳水扁,則更是在簇擁人群明顯變少的對比中,嗅得到一絲即將離開的「背影」的黯然。 從名、利、權力,與人們目光的主流價值中,即將起身離開;即將離開風華盛宴的政治人物們,是否連回首的情緒都開始打包了呢?我是否應該先行從久坐的非主流的岸邊,代表所有身在非主流的人們,起身歡迎諸位初抵的落寞與黯然呢?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某種「非主流」的深藏性格。小時候當時教中文的父親要求我要看「名人傳記」之類的書籍時,我在一系列古典傳記中獨挑紀錄最多人生起伏滄桑的「名妓傳」。我父親知道我識字甚早,但他並不知道我在國小一年級時,早已讀完家中所有瓊瑤、玄小佛的小說,以及一字之差「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等藏書。 記載著成功道理的,至今都是閱讀的主流。但紀錄悲劇刻劃人性的,卻在讓我垂捩與嘆息中有一些微妙的「觸動」。青春成長的後來歲月,如今看來確實也都是一篇篇邂逅愛戀與畢業分離的劇情。而在家族與朋友周遭一路所知的際遇,往往有太多現實與辜負的場景,對照著同樣放棄與堅持的過程。這些都讓我開始去瞭解,原來人生的幸福與成功若非僅是短暫片刻,要不就是平淡平凡,否則隨後距離痛苦與失敗的落差一旦太大,可能就是心境上的粉身碎骨。 直到開始工作,甚至進入最能眺望世事起伏的新聞界,我仍是這麼秉持初衷看待著。究竟是因為被這些小說傳記裡從古至今的悲劇渲染入記憶,或者是我認為本質上更深沈的性格本能去呼喚這些素材故事來讀,兩者可能互為因果。多年來,在所有人生的相遇之際,先準備好起身離開的姿勢,在離開落淚的剎那片刻,先微笑相信重逢的等待,成為我心中一種很核心的狀態或「美感」。 我很喜歡一種說法,「苦,這當中有一種莫以名之的領悟觸動與美感沈澱」。這是在進入中年後,因為長期閱讀各類宗教經典、哲學史與藝術史,慢慢形成的一個歸納。以佛法中的例子,一般都是分享著許多「離苦得樂」的方法,並且以「煩惱與否」作為生活中檢證「苦或樂」的標準,而非名聲大小、財富多寡、乃至生死差異。但佛經裡更深邃的道理,經常對那些智慧更高、更能看穿形式意義的天人、菩薩(所謂「已進化族群」)們的教導中,卻更進一步指出無須分別苦樂的差異;而更多是教導他們如何無分別的,安住在苦或樂之中,因為能依於空性的智慧。這才明白,原來世事的苦,從本質中可以觸動領悟,一旦能安住其中,自成一片美感莊嚴。 小時候凝視大海的經驗,曾讓我體會這種複雜的心理狀態。面對如同呼吸起伏般的潮浪,舉頭是積極廣闊的洋際天邊,低頭同時可見溫暖反射的金色波光與令人生懼的寶藍深邃;直到長大後,我試著把對於未知人生的「相對感」轉化成一種面對海洋的情緒,且更進一步將海洋的本質,揉合成為自己個性中模擬海洋存在狀態的「絕對感」,我才開始逐漸抹去對身處人海之中許多的起伏與畏懼,過去和人們一同努力追逐的名利,也因為導往公益慈善才開始有更積極廣闊的波光粼粼,這也才開始真正能夠傾聽、接納更多別人的苦的故事。如今這已經是我陽光微風或暴雨冰雪,同樣都是窗外風景的非主流的岸邊,端坐其中,足以細細看待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非主流」,與「苦」,以及與「領悟」,與「美」之間的關係,在我這種美學研究的分析者看來,有一種系統性的關係。這些都不見得能存在於名利權勢等「主流架構」中而被覺察,往往都是逼近脫離那一刻,才開始感受得到。很多時候也並非是自己求來或要來的;很多人甚至會因此深覺痛苦而抱怨命運不公。但無論當事人的觀感如何,如同漩渦般當初旋入如今旋出,有時候或最後得要離開主流就是無法免除。 至少人生的老病死三種課題,就是其中「絕對無法避免」的。於是從幸福的緊握中鬆開手、從權力的高位上走下台、乃至只是年輕孩子們畢業驪歌中忍不住的滴淚,都是人生繼續往「非主流」的移動。接下來,會不會因此不忍失去而覺得「苦」?能不能從慢慢習慣中觸發一些「領悟」?乃至於最終看穿所有過程串成人生不凡歷程的一種「美感」,那就是智慧層次的問題了。 長大後,我私下的興趣安住在宗教、哲學與藝術文化的領域,對照著工作此間從新聞中凝視的國際間政治、經濟與人心社會的波動,如同面對鏡內鏡外一個場景的兩幅畫。名與利的能量,如同打了一劑補針而總會讓人躍躍欲試。但真正嚐過名利的人,倘若還會想要往波動的主流圈裡鑽,我想除非是當作一場階段性的親身「田野調查」,否則動機上確實已經無以為繼了吧!名利也是一葉扁舟,浮泛在主流起伏難測的海上,最後終究還是得下船靠岸。 即使想要或擁有著再多的名牌奢侈品,年輕時買完一圈發現也根本用不完之後,除非再遇到設計感打動自己的,否則根本沒法子再想動念去買了!因為到頭來,人生所有最好的體驗,最終都是導往「寧靜」的心境。因為,「每多一分,都是多餘」!繽紛的人際關係雖好,但自己的時間有限;喧嘩的幸福高潮雖好,但自己的體力有限;美好的事物擁有雖好,但自己的空間有限。倘若生命中都盡是這些誤以為可以填滿的的美好,事實上卻都是可能如櫻雪般一夜盡失的東西,最終若沒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些永恆的領悟或美感,那也實在太可惜了! 在台灣這座美麗的島嶼之中,所有的美當中最美的,我始終認為是一種「領悟真相」之美。無論政治人物席捲的仇恨或誤解,無論媒體撩動的衝突或喧嘩,最終那一股來自廣大人心之中如同海洋起伏的能力,完全超越了任何「主流」的操控,而讓所有被扭曲的價值與堆砌的謊言,如同夜落星散,希望再升。政治的高牆被證明如同沙灘堆堡,人心的潮浪淡淡沖去了國民黨的腐敗黑金,如今幾番起落又再次沖去了民進黨的謊言無能;人們的生活在歷經波動混亂後,也總算有機會恢復某些平凡平實的希望與安定。 而這幾天,一場臨時且意外走遍寶島的旅程,雖然讓生活一度如同重新進行「主流」規模的流浪,但處在笑臉迎人的族群中,彼此目光凝視都是和善,總覺得不習慣也要適應呢!即使這幾天連續忙碌的日程中,只有在夜裡寫日記般書寫部落格,咀嚼某些新聞的觸動,然後在隔天找個空檔與網路端上網,才有一種完成的鬆口氣感覺。和過去年輕時身處媒體裡與螢光幕前不同,中年此刻總希望能多一些離群索居的時間或角落,那是一片心中的非主流的岸邊。 所有坐在非主流岸邊的人們,只要能懂得安住,就坐在安然幸福的沙灘草原上。我知道無論陳水扁或呂秀蓮,此刻都不會聽進去這般如同勵志叢書裡的勸告的,這正是政治人物的代價吧!風華愈是熾盛,轉身更顯蕭條。除了以「微笑老王」的表情「表示同情」之外,我也只能為他們與自己在午後,點一首B面第三首「非主打」的海洋氛圍歌曲,PO完部落格,繼續在我的岸邊,轉身去凝視人海中,其他紛飛熱鬧的新聞場景了。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