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參觀「美國華人博物館」後的呢喃
2010/05/07 04:32:46瀏覽2182|回應5|推薦68

參觀「美國華人博物館」後的呢喃

      二女兒常常對她的朋友們說 : “You can take Daddy out from China but cannot take China out from Daddy.”  這句話說的的確對,「你可以把老爸從中國拿出來,但不能把中國從老爸心中拿走。」「阿慶」雖然在西方社會過了大半輩子,可是那棵隸屬中華的心卻是永遠存在的。

      由於生活的環境和教育,「阿慶」心知肚明自己已不再被中國認為是「中國人」,或是被台灣的社會認為是「台灣人」。在這種類似爹不疼娘不愛的現實下,只有自求多福,妥協地做個所謂的海外華裔人物,雖然如此,心中卻永遠懷著末代式的中華情結。因為對下一代來說,中國或中華好像只是和老爸老媽那一代有關似的。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們大學中國同學會歡送畢業生的聚會上,「阿慶」沒有八股式的講些什麼「學有所成、回國服務」之流的大話,倒是勉勵這些後進努力工作向上,若留下來的話,別忘了在這個社會裡要做個令人尊敬的華裔人物。

      由於那顆中華的心,「阿慶」對海外華人的事蹟感到極大的興趣,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一定會找中國城朝聖一番,或是找家中餐館飽餐一頓。有機會也會和當地人聊聊天,了解一下當地的華人狀況。在東南亞,聽到印尼和馬來西亞華裔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為其悲憤,也為菲律賓、泰國華人的成就感到慶幸。身在美國,當然對美國華裔的移民歷史更感興趣了。

      二女兒知道老爸的興趣,當老爸去西海岸看她時,她會特地帶老爸去看一些早期加州和內華達州華人留下的古蹟。每當當地教育電視台播放有華人歷史報導的節目時,也會給老爸錄上一份寄來。說真的,在美國,有東方文物的博物館雖多,但展示亞裔移民歷史的並不多見。

      很早很早以前,在紐約的旅遊書上就知道在中國城的某一個樓裡有一間小小的華人博物館,可是紐約有名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時間有限,很難特意跑這一趟。有意思的是,即使到了中國城,想專程去那家華人博物館看看,也常在幾條觀光街道轉來轉去之後放棄,因為根本看不到華人博物館的招牌,在感官飽受了太多的華人事物之後,當時也就不再介意那個以華人文物為專題的博物館了。

      這次找到「美國華人博物館」完全是個意外。那天,在中國城吃過中餐,找返家的地鐵,在街上轉了兩圈後有點迷路的樣子,便拿出 i-phone 電話,衛星定位一下,沒想到在放大的地圖上竟顯示著「美國華人博物館」的位置,而且就在斜對面。真是尋它千百度,得來毫不費工夫,當然趕快進去參觀了。

      若不是地圖明確地指出,我們經過門前或許還不知道已經到了這麼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在一整排相連的八九層樓房建築中,有一間在底層的外牆上貼了並不顯眼的 MOCA 四個字母,如不特別注意的話,誰會相信它是「美國華人博物館」呢?其實 MOCA也可以是不同機構的縮寫,或許用 MOCA 這四個縮寫字,是期待有一天,MOCA 能和 MOMA (著名的紐約近代藝術博物館)一樣,在遊客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吧?

      這個位於華埠接近 SOHO地段,中央街(Centre St.211215號的博物館共有兩層,有一萬二千平方英尺的面積,它已經是1980年創立時那舊館面積的六倍。即使如此,它在眾多紐約的博物館中只能算是小型的,歷史型的博物館。

      新館是由 Maya Lin女士所設計,去年九月才落成。Maya Lin 是華裔設計家和藝術家,她以設計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而聞名,她成功地把一所舊的機械修理店鋪改成展覽室、辦公室、會議室和教室,也就是最新的「美國華人博物館」。

      由大門進入,左邊的一面文字牆是由許多銅牌磚所鋪蓋。有的牌子上有中文名字及城市的刻字,阿慶第一個印象認為它是為表揚或紀念捐款人而用的。在讀了一些文獻之後才知道那面牆是件藝術作品,稱為「旅程之牆」(The Journey Wall),每一面銅牌磚的表面都刻上一個華裔家庭的名字,以及他們在中國的原居地和定居在美國的地點。

      華人博物館的大廳並不大,面對大門的是長長的售票台,目前的票價是全票七元、半票四元,這個價位就紐約來說很是低廉的。不僅如此,每個禮拜四還免費開放,由「靶子」公司(Target)招待。在售票台的右邊靠牆的一面是紀念品櫃台,專賣一些東方文物。

      博物館的展覽安排可以說是環繞著放在中央的兩層高度的天井,那天井四週有玻璃窗,把許多老紀錄電影放映在牆上或布幔上,在天井四週展示著不同時期的美國華人歷史文物。遊客可以邊走邊看邊聽,但不管在人在什麼方位,都可以看到那光線明亮的天井,那磚塊牆的天井突顯了早期中國城的建築外表。阿慶想到在古老的中國建築,天井是可以通到各廂房的,也可以說是整棟建築中,人們集散的中心點。

      由明亮的大廳進入稍嫌暗了些的展覽室,一開始有點不習慣,不過卻可叫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字牆的展示述說上。由 1800年中西貿易開始,貿易摩擦、中英戰爭後的五口通商的歷史介紹。大批的華人來到美國始於 1848年的淘金狂潮,1860年鐵路的興建又大批的雇用華工,這些工人的努力工作很快地遭到岐視和政治上的欺壓,演變到1882年國會通過了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規定除商人,學生,外交官等所謂的「高等華人」外,停止華工入境。在這種惡法之下,一些華人只有以和在美華人的親屬那個漏洞申請入境,為了証明親屬關係,產生了當時的 “Paper sons” 也就是「靠文件証明的兒子們」這個名詞。

     

       有一位華人當時寫著,排華法案豈止只是排除華人,那是趕盡殺絕。法案在社會上演變成排華現象,連一些玩具的設計都充滿對華人的岐視,嚴重到有些華人受到被驅逐,住所被焚燒的待遇。隨著美國民主人權的進展,終於在1965 年新的移民法中,重新開放華人的移民申請,橫行了八十多年的種族岐視惡法,進入了歷史。

      在「排華法案」的陰影下,留下來的華人還是辛勤的工作著,而且對當地作出貢獻。在眾多的展示說明中,因為「阿慶」對農業較有興趣,注意到在1875年,住在奧立岡的‧Ah Bing (阿賓)先生育出了廣受喜愛又香又甜的西北櫻桃 Bing Cherry)。1888年,住在佛羅里達州的劉錦濃先生培育出香甜而耐凍的柳橙品種「劉橙」,今稱「瓦倫西亞橙」。「阿慶」相信,在當時,聰明而勤奮的華人在其他行業中一定也會做出不少的貢獻。

   

      慱物館內也有一些實物的展示,比如說有一牆櫃展出早期華人洗衣店用的熨斗噴水壺和洗衣板、華人移民文件,以及打扮的奇形怪狀的華人電影海報等等,都是很珍貴的收藏。看到那些舊熨斗,聯想到當年華人在洗衣店工作情況,明白為何在英文有「八英磅的生活重擔」這個名詞,因為那時侯熨斗的重量約四公斤,相當於八英磅。

      懷著沈重的心往前走,進到一間仿早期中式雜貨店的展覽室,那是中國城當年最流行的雜貨店。那種雜貨店曾是華人的採購與會友場所,也是當時華人的新聞交換中心,在這個地方,華人也可以寄信或寄錢回中國的老家。

   雜貨店展覽室走出來,可說完全進入了另一部份的展覽,「阿慶」認為可以命名為「隨著時間變化的近代美國華人」。由日本的侵略和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接著就是內戰和共產中國的建立,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中美建交等等。若仔細的閱覽這一部份,等於是上了一堂中美關係的近代史。這一部份展出許多在美國成功的華人,有科學家、藝人、導演、作家、建築師、政界名人等等。看了這一部份,「阿慶」相信會對許多美國的華人帶來了希望與鼓舞。

      或許設計這博物館的林女士不會同意,不過「阿慶」認為靠閱讀為主的這所博物館的展示品,在安排上實在是太擠了些。文字牆上的字那麼小,珍貴的資料那麼多,若讀的慢或讀的仔細,參觀者的通暢流動將是一個問題。另外,在後半段,過多的文字加上太少的實物,會令人產生閱讀疲勞,匆匆略過。

      這間博物館的底層是會議室和辦公室,比展覽場所寬敞許多,加上主層那只放了幾台電腦和椅子的一間大廳,阿慶認為在展覽品的安排上上還有許多可以調整和擴充的空間。

      紐約的「美國華人博物館」告訴了我們美國華人艱苦的過去、奮鬥的成功,和未來的展望。「阿慶」鼓勵朋友們花些時間去看看,也祝願這個歷史性的的博物館能更茁壯、更成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ultrychen&aid=4010499

 回應文章

葉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人對早期華人的刻版印象
2010/07/31 22:02

都是吊著眼,留著長辮子的樣子。

這些作品都是醜化華人,早期移民者實在辛苦。

阿慶哥(poultrychen) 於 2010-08-01 04:50 回覆:
同意!

熏衣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華人博物館
2010/05/12 04:45

這ㄇ近

一定要找個時間去看看!!

謝謝分享!!

阿慶哥(poultrychen) 於 2010-05-27 11:15 回覆:

謝謝光臨!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10/05/11 13:30
我相信未來紐西蘭也會有~我們奮鬥的經過???裘莉
阿慶哥(poultrychen) 於 2010-05-12 02:57 回覆:

謝謝光臨!

紐西蘭南島但尼丁 (Denedin) 城的 Otago Settler's Museum, 有不少早期華人移民紐西蘭的歷史文物展示。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人的心
2010/05/07 10:27

我跟你一樣,很難改變自己是中國人的認知. 在國外.我習慣稱自己是Chinese,現在回到亞洲,卻發現"中國人"已經不是我可以自稱的,因為台灣人會罵的.唉.....

在墨爾本的chinatown,也有類似的華人博物館.很像喔.


阿慶哥(poultrychen) 於 2010-05-08 05:27 回覆:

謝謝光臨!


林秋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智慧增賢
2010/05/07 08:06

恭喜你

博覽人生

心寬路更廣



阿慶哥(poultrychen) 於 2010-05-08 05:29 回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