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06 22:55:18瀏覽809|回應0|推薦5 | |
這本書實在特別。經濟史的趣味,這是經濟學的書,還是歷史書?似乎都不是,既不是以歷史為基礎的經濟分析的書籍,也不是著重在經濟層面的歷史書。定位蠻怪的。 剛開始讀前三章,覺得這本書真的是不錯啊,至少對歷史常識來說,挺不錯的。主流鍵盤設計的緣由這應該是廣為人知了吧,不過傻蛋還真不知道標準鐵軌的寬度的制定,竟然能和羅馬時代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扯上關係,也不知道原來幾個世紀前的人的平均身高還蠻矮的,以及營養對身高的影響有那麼大。不過後面的章節,就提供趣味這一點來看,品質不太穩定啦。總覺得又陷入了那種我是經濟學家,是理性科學的那種情節,以及那種這是真的那是假的那種學術辯論。有點學術味,沒有提供客觀資料與事實,都是作者在講的(學術味就是給你一堆參考書目讓你去找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想去看的東西,然後再把這當作理所當然)。把趣味放在書名,以經濟史的角度來說,這部作品就有點讓傻蛋失望了呢。 後面有幾個題目傻蛋覺得還不錯的。 一個是美國的購銀法案和著名的故事綠野仙蹤之間的關係,以及金本位銀本位的牽連。貨幣的金本位這稍微唸過經濟學的大概都知道,而金銀本位呢,或許描述就沒那麼多了。當兩種貴金屬貨幣都是法定貨幣的時候,無可避免的,兩者之間就是會有價差,會有套利空間。當中國的金銀比價與歐洲差距很大的時候,光靠金銀買賣就能獲得暴利,所謂的大航海時代也製造出了不少電腦遊戲呢,只是貿易的根本是什麼?就是必須有比較利益的存在,必須有套利的價差存在,不然運輸成本與經營風險加上去,貿易只是賠本生意吧?傻蛋覺得如果有更多各國各個年代的相對物價可以參考的話,或許會更有意思吧。當中有一個議題,就是貨幣的價值。當貨幣是由許多成分組成的,而且用法律去強制規定兌換比例,這樣做,無疑會產生套利行為與市場的無效率與浪費。只要有僵化的法規,就會有套利的空間,然後就會有相應的市場無效率產生。那麼單一本位制會比較好嗎?未必然,單一本位制的系統性風險會更高,鄰居失火,自己也要遭殃。是的,金本位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了,但現在的金融體制就沒有什麼本位了嗎?現在的世界金融依舊有貨幣的錨,應該是石油美元為主吧,歐元是另一個選擇,畢竟單一國家的政府信用發行的貨幣還是很難讓人信任的,貨幣的基礎還是可靠的外匯或是價值穩定的資產,那麼,故事還是一樣的,金融市場還是有套利行為,還是會有金融掠奪者。那麼,當金銀本位改為金本位的時候的巨大財富轉移,或者說財富掠奪,這樣的道理或許我們在不遠的當下會看到類似的活案例呢。 另一個是探討一戰後的經濟大蕭條的原因。傻蛋特別在意的是第一個推論,戰後歐洲需要復興,於是美國的工商製造業全面變得超級忙碌,特別繁榮,然後呢,當重建到了一個程度,差不多了的時候,過度擴充的美國產業失去了大量的歐洲市場需求,無可避免的陷入了蕭條,進而導致了世界性的經濟蕭條。我們都知道,有些一時的需求突然發生,準備好的人可以在一波潮流中賺了大錢,但,那些需求可能只是臨時性的,有的是幾年光景,有的是幾十年光景,但,卻都有個可以預期的終止點。好比開發礦產,礦產有枯竭的一天,當那天到來的時候,在那靠礦業討生活的一群人該怎樣?再舉一個例子,建築業,當所有人都有堅固的好房子可以住了的時候,當土地都充分開發建設了,那些機具,那些工人該何去何從?當每個家庭都有堅固耐用特別棒的廚具了,不沾鍋可以三十年不壞而市場飽和了,那製造廚具的製造商又要怎麼成長?還是會有出路,只不過未必是好的。東西做爛一點,做得不耐用,讓消費者必須常常汰換,這樣就能一面擴充產能追求成長,又不用擔心市場飽和了。這是很荒謬的一種浪費吧?是的,很浪費,刻意作爛東西,會腐蝕人的心靈,帶來腐敗。都只是為了錢,作一堆騙錢的垃圾出來,到最後往往是錢沒賺到而自己變成垃圾渣了,或許,產業不應該這樣發展,市場飽和就飽和了,多餘的資源應該抽到別的領域去利用,往有價值與需求的產業投,而不是為了追求成長與存續而畸形的自我腐蝕吧?但,這必須是一開始就預見了這個情勢,才有那麼一點可能在市場即將飽和的時候毅然抽身離去,一般人性都是,抓住了就難以放手了,也是種無奈吧? 中國的貞節牌坊的探討也很有意思。原來守寡的風氣,是在元代以後才有的,而原因是元代將女人視為財產而不是當作人,帶著財產改嫁那是不符合遊牧民族的價值觀的,丈夫死了的妻子給家庭裡面其他男人當小老婆才是常態。這在中華文化裡頭是亂倫,於是,守寡就變成一個更有利的選擇了,不然要賠上所有嫁妝與財產去改嫁,除非對象比自己原本的夫家更有錢,否則不划算呢。似乎是巧合的融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讓中國文化變成歧視女性的扭曲低劣的文化,因為被社會文化價值扭曲壓迫的老寡婦的心理變態或許也為中國文化的衰亡起了不小的作用,這又有誰知道呢?宋代那些整天談理學的怪怪儒生,沒有年輕婦女喪夫後要守寡守節這種迂腐觀念,或許在宋代之前是更兩性平等的,文明的程度也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甚至,我們讀到的中國歷史書,多半也是後來各朝各代思想改造竄改之後留存的版本了,就像民初蔣政權那樣的荒謬,那麼,我們真的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嗎?或許未必呢。 還有一點是談中國末代的貪汙腐敗。因為薪水太少,油水太多,中國在明清兩代基本上接近無官不貪。貪汙侵蝕稅基與財政,於是官員的薪水也因此不能增加,於是更加的不得不貪汙了。中國古代政權獨尊儒術其實是擺明騙人的,孔子施政第一首重正名,名正言順,而這個官員的貪污體系正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極致表現,那些考試作官要讀四書五經的讀書人,要不精神分裂,實在不容易呢。也難怪了,明清兩代的官場學問就是一種極致的腐敗藝術,盤根錯節的極致厚黑學,黑到了底,也爛到了底,只怕也是無可奈何的。整天讀的說的是一回事,但現實完全是另一回事,這種環境之下,人要保持理性,而不被腐蝕心靈,實在需要大修養吧? 傻蛋不喜歡這本書的部分在於作者過度在意那個經濟學的科學價值的面子,彷彿這門學問只是為了取得名聲與學術成就的工具一樣,然後大量的學術引據,辨明這個對這個不對,這個有用統計方法很科學那樣,實在缺乏歷史的品質。或許吧,經濟史這個依附在經濟系下面的學門本來就不以歷史研究自居,而是以經濟研究自居吧,但是關於經濟方面的歷史是很重要的,這方面的普及書是很少很少的,很可惜。什麼,這東西不能揚名國際,不能成為台灣之光所以沒前途?唉,咱們整天談文創啥的,創意的來源往往就是從歷史來的啊,想想我們現在對歷史的了解實在太少,只有考試背的一些一點屁用也沒有的國家民族榮譽之類的東西,了解過去實際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型態與社會經濟狀況,那對創新可以提供更多的參考元素吧。文創要有深度不是靠一些體面的標語口號和自以為創新的那種連自己做的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的創業騙子,文化的深度很重要呢。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