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27 22:46:26瀏覽1451|回應0|推薦11 | |
懶很久了,寫篇讀書心得刷點存在感。
這本威卡騙局是德國2020年爆出的金融醜聞。 剛好卡到疫情,所以這個新聞傻蛋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 一個混進德國加權指數成分股的大型FinTech科技集團,做的是還蠻熱門的電子支付業務,結果暴雷,完全是靠作假帳做假數據欺騙投資大眾,當謊言被揭發的時候,整個集團上百億歐元的市值直接蒸發。
這本書其實寫的,不算很精采,沒有緊湊的情節,起承轉合讀起來沒什麼爽感,節奏不是那麼優。 而且這種醜聞案也沒有什麼值得借鑑的經營智慧可以學,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嘴的談資。 不過這個故事還是有些值得省思的就是了。
這個威卡一開始是線上色情網站支付工具起家的吧。 之後則是以線上博弈的金流服務作為獲利的手段。 技術呢,遊走於灰色地帶,在很早期,網路撥接費的收費機制有漏洞,這些支付業者可以透過技術手段讓偷看線上色情影片收到意外的帳單。 怕丟臉所以摸摸鼻子認了那樣。 總之,線上支付在網路創業的早期兵荒馬亂的時代,大概就是那麼一回事。 這個威卡是早期參與者,有經驗和一些技術背景。
之後是威卡的成長故事。 這個故事其實比較像台灣的地下金融公司那樣,有個帶粉絲發財的教主,只不過,因為有科技當作外衣,表面上又混到合法,所以聲勢大了許多。 甚至一度是德國之光,甚至打算併購老牌的德意志銀行。 實際上呢,就是亂七八糟的作假帳。 投資人可能是貪心吧,就相信那些灰色的第三方合作夥伴真的為威卡帶來大量利潤。 然後每年的營收與獲利,都在快速穩定的成長,前景一片大好。 至於那些早早覺得這個公司有問題的人,提出質疑,則被流氓一般的威卡高層用賣空投機者去打壓,讓德國的司法機構去查他們水表。 獨立記者與英國的金融時報對威卡的質疑,也被以那是賣空投機客的陰謀的手法,把水弄混,讓威卡一次又一次的矇混過關。 而這種企業,必須成長與獲利,才能得到投資人的信心,與得到更大的貸款額度。 實際上威卡破產前還坑了銀行最後一手,錢都不知道跑那去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稍微了解到,一些金融中心,杜拜與新加坡,應該有不少作灰色的洗錢金融科技之類的事業吧,金融科技也不是都是,乾乾淨淨清新美好的。 這本書唯一的優點就是讀到最後威卡事蹟敗露,謊言被戳破後的崩壞,有看八點檔壞人被打耳光洗臉的一點爽快感吧。
其實讀完這本書,傻蛋有些其他角度的解讀。 威卡捲了很多錢,那些錢,都用到哪? 員工優渥的薪資? 這肯定不是大頭。 第三方的不透明的交易,莫名其妙的就不見了。 到底誰賺走那些被消失的錢? 然後,感覺起來,德國人似乎對於外國金融巨鱷要攻擊放空本國的企業,是抱有敵意的。 也因此,這書中的故事主角,那個伯朗博士才能成為教主級的人物,堅信威卡是正派的,是會成功與成長的。 說不定,那個伯朗博士,到現在還是認為他沒錯,只是不知道怎麼了有些錢就是不見了那樣。 操弄財務報表,做些虛假營收,其實啊,如果要認真查,很多經營狀況平平的企業,是不經查的。 認真查,查到有些不見的錢要追,銀行緊張起來收銀根,很多企業就要倒閉的。 帶來的就是很多人會失業那樣。 所以一般來說,只要情節不是太嚴重,一些小問題,社會通常都會睜一隻眼閉隻一眼,只要現金流轉得過來,企業好死歹活的,也就聽任其繼續苟活了。 傻蛋看不出那個伯朗博士有刻意掏空威卡的動機,那不符合他的利益,所以,可能是他好大喜功的強勢性格把威卡逼到不得不把謊言滾大,也可能是威卡早期的不道德基因發酵與孳生直到無可救藥。 也可能有種劇本,有人不希望德國誕生金融科技巨頭,於是設法去腐化那個公司的高層,最後狠狠的收割德國投資人一批,故事裡的大反派只是背後黑手的棋子而已。 而歷史是贏家寫的啊,會不會有另一個威卡,或許許多多的威卡呢? 那些味道很像的,多少都有點嫌疑吧。
其實這個故事也顯露了當前流行的商業經營策略的弊端。 大者恆大,贏者全拿,贏家可以利用充裕的資金去進行併購,讓併購帶來營收與業績的成長。 規模大了,說話就大聲,帳做假帳,說得一口好故事,得到更多資金,甚至可以把良心經營的好企業整個買下來喔。 特別是一些傳統金融事業,營利空間有限,沒題材,股價低迷,但是,現金多啊。 買下來,再用現金去買更多公司,把故事說好,再搭一座紙牌屋,不知道有多少人打這個主意做發財夢呢? 有為者亦若是? 注意,這是2020年的德國,不是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喔。 資本主義的運作肯定是出了不小的問題,呈現了病態的跡象。 市場機制要鼓勵創新與冒險精神,以及勤奮的動機,而不是只要夠貪婪就好。 崩壞的制度與價值觀,會造成腐敗與浪費,進而摧毀世界永續成長的根基。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