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08 00:17:26瀏覽712|回應0|推薦3 | |
最近閱讀的書是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的那個版本。 用碎片時間讀,真的是讀得頭昏眼花的,大概陸續一個月才看了一半。不能說都沒用,有些幾百年前的人寫的東西,讀了可以觸發一些聯想,用來當作找靈感的來源也是不錯的。 但還是要抱怨一下,這書翻譯與注釋的方式,讓傻蛋讀得相當的不爽。 這書有點年代了,翻譯的問題就算了,但那些注釋真的就很機車。 這一段文字讀到似乎不容易懂,上面有注釋符號,很自然的就往後找,耶,有一大半的注釋對一般讀者來說是沒有用的,上面只寫那是另外一本書的第幾卷的第幾章之類的訊息而已。如果不是吃飽太閒去把對應的書翻出來,那個注釋等於沒寫。如果不用前後文看看用猜的繞過去的方式,這種注釋風格的書,要讀完要花多少時間? 注釋不知道為什麼還要分兩種,一種是當頁後面顯示,另一種則是一卷的最後面集中顯示,只用數字標注那是那一卷的第幾個注釋那樣。真的翻到後面去用數字去對,是的,有注釋,但同樣有相當高的比例也是告訴讀者請自己去查另外一本書,或提供一些沒營養的的內容,無助於閱讀理解。 這是學術味的翻譯,是專業的翻譯,是認真的翻譯,但就是不是方便一般讀者閱讀的翻譯。換句話說,這書與其說是寫給一般人閱讀的,不如說是給作者和那個學術研究圈的的研究用的。大約同時代的書,傻蛋之前買的國富論的翻譯版本就沒這麼糟,可以看得出來,和亞當斯密一樣,這書孟德斯鳩並不是寫給所謂的專業人士作研究才寫的,只是有些那個時代的常識現代的讀者沒有,不做些注釋不容易理解。如果譯者真的有讀懂原著,也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注釋了,其實要提供容易懂的精簡描述注釋,只是最後一步。差一點點,就變得難以閱讀,如果不是傻蛋之前剛好讀過希羅多得的歷史和柏拉圖的法律篇這些相關的書,多少增加了點興趣,才不致於讀不下去。 就是一點吐嘈與抱怨而已。 喔,其實閱讀還真的是個問題,不只是這本書吧? 只要缺少背景常識,作者寫的東西,讀者不容易懂是很正常的。只缺一點,可以用猜的用推理的用想像的,或許有搞錯猜錯誤會的一點風險,但可以讀得下去,從書中得到的新想法新知識帶來的鼓舞與成就感可以打平這些不舒服感。但如果缺的背景常識多了點,這裡也不確定那裏也擔心而覺得毛毛的,這樣的閱讀就很難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與成就感了。更不用說,裡面因為誤會而理解錯誤的風險更高,如果想確保理解是正確的,就必須嚴謹而審慎的細讀,用偵探解謎般的專注力來進行閱讀。如果廢了很大力氣讀通後發現,蛤?沒啥收穫?這會打擊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吧。 很多專業知識,那些文件手冊等等,都有同樣的問題。作者的目的就不是讓一般人容易學會。而是做出一種篩選,只有和自己腦袋迴路類似的人才有機會讀懂,甚至還有更糟的,刻意寫得就連作者自己讀了也很難懂,整人用的。為了寫而寫,或為了讓人不懂才寫的。 如果目的是知識傳播,或是想法的交流,事實上,很多所謂的書,都是極其糟糕,沒有效率的。如果是明確針對目標讀者,並揣摩目標讀者的狀態,要寫出讓目標讀者容易上手與掌握的書或文件手冊等等,完全是可能的。 關鍵是,到底想不想讓對方容易學會,或有沒有弄清楚自己的目的。 簡報也是,如果是想拉住觀眾的注意力,有效的傳達想表達的主題,自然就不會很草率的把一堆文字擠在一起,或是沒有主題的放一堆圖片沒有重點,而該是用主題當主軸來連結前後內容,並讓內容的順序與份量保持在容易維持觀眾注意力的程度,並事先研究調查找出能夠引發觀眾共鳴的議題安插在內容裡面。簡報技巧的部分,沒聽過忘形流的可以Google一下這三個字,值得了解一下。 內部教育訓練或知識分享也是,如果真的想讓其他參與者得到收穫,那就一定得要考量其他人的狀態,有效的先引起對方的興趣,然後把教材或分享過程的那一場表演,設計成能夠從頭到尾抓住專注力的一場秀。節奏還不能太緊湊,要剛剛好,才不致於讓其他人因緊迫而壓力太大,讓教育的效果最大。 寫文章也是,端看自己的目的,如果要吸眼球,第一關鍵在標題,但只有標題不夠。總是要去想,目標要吸哪些人,哪類人的眼球。然後還得要設法去了解目標顧客的思考方式,有興趣的主題等等,才有機會找到目標顧客期待的驚喜,而不是被標題騙進來,讀完後覺得水水的,很快評斷為無用雞湯文或毒雞湯文甚至小白文,就沒有下文了。 好吧,傻蛋還要抱怨的是電子書。 科技啊,無紙環保啊,還有啥好抱怨的? 電子書基本上也就是紙本書的電子化而已。這真是浪費。為什麼不能在上面快速操作注釋的查詢,方便的作心得紀錄的分享,或是,用電子化的可能性,重新設計知識傳遞的互動格式? 長句子不容易閱讀,消耗專注力太多,複雜的句型,如果沒有巧妙優秀的目的,應該加以避免。(傻蛋自己的廢文就不及格= =) 內容的組織可以是樹狀的,像麥肯錫的MECE原則一樣,讓一個主題變成容易一看就清楚的圖表。內容之間要容易的可以做超連結,要方便的提供容易收縮的詳細注解,特別是針對專有名詞時,這樣可以容易的先看懂掌握大概,需要時再去看相關細節。 閱讀時有問題也可以針對性提問,解答可以做分享共用,不用死板的只有原創內容。 地名與地圖可以增加互動式圖形注解。 如果是物理之類的專業描述,插入小短片做解釋,能協助讀者秒懂。 每個章節前面,也可以提供一個小動畫或漫畫解釋這個嚴肅的章節的大概內容,協助讀者提早進入狀態。 同樣的主題內容,也可以提供不同的版本的形式,例如根據讀者的狀態不一樣切換呈現的形式,新手提供詳細版,熟手提供精簡版,更靈活的按需呈現。 如果直接把電子書重定位為數位化學習輔助媒體,而且是為了讓知識更有效率的分享與傳遞,結合社群或學習組織,提供學習成就獎勵,讓學習本身兼具娛樂效果之類的,或是在專業教材內藏題目,解出來可以連結到特定好職缺的Offer等等,想像空間還是很大的。 所以對於剛讀完的謝謝你遲到了裡面說的線上教育學習的知識爆發,傻蛋覺得還差得遠,效率太差了。 更不用說那些用雞湯文,毒雞湯文,或是只能一直重複的經濟學行為心理學等的軄場文,搞出來的知識訂閱付費風口了,效率同樣不好,內容形式僵化,無法按需提供合適個人的內容,也不能用實際達成效果收費,很快就會萎掉,是不意外的。 終身學習很重要。終身學習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某個產業創造利潤而已嗎? 學習是學給政府看的,學給老闆看的,還是學來實際應用的? 定義很重要。如果,是為了讓每個個人可以充分發揮最大的潛能,所以需要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好了,那麼整個教育體系,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似乎應該來個大規模的從頭翻修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