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9/03/17 16:08:13瀏覽1465|回應1|推薦2 | |
最近在看一本叫醫學簡史的書,忽然有些想法。 這篇不是讀書心得也不是書摘,只是純粹的偶然發想。
人體的血液是被發現,透過動脈靜脈微血管形成循環的。 心臟會強力的讓血液流遍全身,循環不息。 要能形成循環,這需要多大的能量?
傻蛋想到的是發電。 說到發電,目前多數似乎都是靠動能發熱推動蒸氣機發電的樣子。 會需要穩定動能,如熱蒸氣,或夠大的風,夠強勁的海流這樣的力道來發電。 傻蛋想到的是,有沒有可能像心臟一樣,只透過空氣中的氧和水作為主要成分,建立一個大型的循環機器,只需要少量的添點能量彌補摩擦的損耗,產生一個自成循環的能量流,然後更高效的發電? 或許生命本身,就是值得科學更加深入研究的奇蹟,人腦的計算能量,以及其發揮的能源效率,好像也比電腦要強不知道多少吧? 或許可以多一些發想與思考的方向,多試試看吧?
當然傻蛋是唸文組的,對機械方面是不熟的,這樣的想法實不實際,不知道。 不過如果能找到更有效率的方式來產生能源,這或許比現在的節能減碳,綠色發電更有意義。
如果能源效率能夠提升一百倍,甚至更高,那麼,很多現在的問題,或許就不再是問題了。 相反的,如果能源效率沒有辦法做出巨大突破,那些太空移民的夢想,很可能都是不切實際的。 畢竟地球資源有限,用掉一點就少一點,不斷發射太空梭登陸月球火星等等,那些資源短時間內是看不到回收的可能性的。 太空採礦的成本效益目前同樣也還只是科幻想像吧? 如果地球的資源連人類自身的奢侈浪費都不足以支撐,都要縮衣節食了,那太空發展是絕對不樂觀的。
反過來說,如果能夠找到發揮百倍以上能源效用的技術,那麼可能性就大大的不同。 或許海上,海底都能建造城市,地底也可以開發,可能性就多出很多。 要對抗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之類的,也會更有底氣吧。 這或許才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基礎科學發展方向,其他那些人文主義色彩和商業化考量混在一起的怪胎潮流,說不定只是把人類的未來往坑裡帶哩?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