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20 01:12:15瀏覽2069|回應0|推薦5 | |
就分類來說這本書算是品牌行銷方面的書。讀完的感想是,真要拿去品牌設計與行銷工作上應用,或許未必派得上多大用處,但拿來觸類旁通,倒是意外的有用。 這本書第一部份是對人類大腦與思考決策方面的科普,如果沒有讀過影響力那類行為心理學或是其它相關的科普書,這個部份的幾個章節相當精鍊,對於設計人工智慧演算法,或是對銷售策略的設計,還有對學習成效的改善方面,這些科普其實是很重要的線索。傻蛋讀了ㄧ些書得到的心得,這本書裡面短短幾章就把精華整理得七七八八了。 這部份有興趣的人自己會去讀,沒興趣的人傻蛋寫了也會看了煩,傻蛋就不深入摘錄了。就只說一下其中一點,人的腦袋平常都很懶,而且有兩種模式,一個是主動意識,另一種是自動反應的無意識。主動意識的成本很高昂,人的專注力很有限,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理性的,都只看到主動意識的部份,而容易忽略了無意識,潛意識的自動行為的影響力。缺少這類科普常識,相當於能見度只有別人一半不到,找不到自己的盲點,競爭力上被吊起來打,也就沒什麼好意外了。 第二部份與第三部份是集中探討品牌設計,如何應用第一部份的新知識。對傻蛋來說,這兩個部份就沒有第一部份那樣有感。想像一下如果自己是品牌行銷人員,喔,如果是基層,不是那種明星級的品牌行銷高手,那種說什麼老闆都會當成聖旨那種明星人物,這些理論,大概都派不上用場。 產品該怎麼設計,產品的核心精神是什麼,產品要提供怎樣的氣質與聯想,基本上都是老闆說了算,品牌幻想的概念,如果老闆不懂,自己又不是大神級的明星專家,真的只是幻想而已。 就台灣的情況,如果經營的本質,產品設計與行銷規劃的模式,沒有作出觀念上的改革,老闆過時的腦袋就會成為企業成長與突破的天花板。作者說的那些,不太對,沒有效的行銷手段與謬誤觀念,其實是那種老闆說了算但老闆不懂的環境下,許多行銷人員不得不為的偽專業自我保護吧。 這不是在批判這本書後面兩個部份的內容不好。如果單就行銷人員想要在工作上拿來應用的角度,這本書或許不是那麼好用。但如果認真閱讀並放開關聯想像力,閱讀這本書還是有ㄧ些不同的體會。 設計產品時需要提供一種酷勁,才能造就品牌效果。很棒的酷勁,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酷勁,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刻板裝酷,大家會停下來想想看,讓我們心甘情願的掏腰包的,是那個酷勁還是那些廠商的自吹自擂?怎樣的酷勁才能折服人呢?這個酷勁只有商品品牌設計時用得到嗎?個人品牌,企業形象,社群經營,想超凡脫俗,哪個不需要酷勁?不主動去思考與反思酷勁是什麼,只是一味自我感覺良好,結果就是一點也不酷吧? 而品牌酷勁是經過一連串精心設計組合出來的。不是趕流行,用模仿的方式,跟著流行能辦得到。只想著要讓人覺得酷,搞一堆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奇怪廣告,有可能感覺起來有一點點酷,但,更可能的是,一點成效也沒有,甚至結果反而事與願違。不同的酷元素,如果沒有辦法彼此協調與融合,建立一個核心一致的形象,沒有效是不難想像的。核心概念或是產品的氣質與本質是什麼,行銷人員往往不能決定,如果有權決定的老闆沒有品牌概念,只想著怎樣能賺到眼前快錢就怎麼行動,品牌的行銷,就注定只能是裝裝樣子的笑話了。 說真的,如果只是想著能不能找到魔法,只要套上去,就希望能在銷售獲利數字上看到成果,目的只有賺錢或是贏得面子虛榮,抱著這種心態,就不可能把品牌做好。如果不回頭去思考自己目標顧客是誰,想給顧客怎樣的價值與感受,保持單純的專注,只想依賴一些花俏的手法吸引注意力,缺乏深度,就很難成功。許多企業經營與轉型面對的困境,問題不在技術與市場環境,也不在政府法令等等,而是,核心的靈魂,這個企業要扮演怎樣的角色上,窮得除了賺錢之外什麼也不剩而已。 傻蛋認為,有形的商品的品牌設計行銷,重要性其實會下降。反倒是虛擬知識服務,企業形象,社群經營,個人形象經營,這些虛擬的品牌,未來會更加需要經營。畢竟資源有限,為了刺激經濟成長即使沒有需求也不得不製造一堆沒必要的垃圾來衝獲利數字,這是病態的經濟模型,也必然會產生一堆垃圾品牌。反倒是虛擬的服務,個人信用品牌,服務供應商的形象品牌等等,靠感覺的虛擬經濟,才更需要品牌經營。所以說,雖然這本書後面的內容,乍看起來不實用,但如果把概念轉移來作個人形象管理,或是人際關係經營的領域來作類比應用,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前提是想像力的腦洞要開,不要把這本書當成品牌行銷新應用的N個手段那樣的書來讀,而是要當成有趣的科普書管普書來讀,否則,可是會有點枯燥無聊喔!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