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設計&日常生活讀書心得
2014/01/19 22:37:02瀏覽1319|回應0|推薦6

這本書傻蛋想看很久了,記得是幾年前在MMDays部落格看到介紹的吧,就產生了興趣。不過一直沒逛到這本書,前年有一次剛好逛到誠品,則是買了另外兩本同一個大師的作品,怎麼說呢,一本還不錯,另一本則覺得馬馬虎虎,覺得還好而已。上次逛書街時發現了這本"設計&日常生活",書架上唯一的一本,書況偏舊,翻一翻猶豫了一下,決定買回來慢慢讀看看。現在想來,真是個好決定呢。

這是傻蛋最近一段時間,覺得讀了之後最有收穫與啟發的一本書了。經典的書,就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吧。

其實,如果單純從主要的思路來進行閱讀與思考,這本書其實也就是描述設計與實用性的關係,把一些心理學的要素摻了進來,也不過就是一本精彩的設計理念的書罷了。不過,如果進行延伸與較深入的思考,這本書的內容,卻能推廣到其他相關領域,提供傻蛋許多的啟發。

先來說說吧,設計的目的是什麼。至少,是要讓使用者可以使用吧?這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那麼人是如何學會使用的?用心讀完產品說明書,記憶一大堆指令與方法,成為該產品的專家之後,才能專業的使用產品嗎?這當然是不對的。作者說得好,如果是設計遊戲之類的東西,決策樹應該是深且廣,值得深入的摸索與玩味,也需要並值得學習,但若只是日常事務性質的工具,目的很簡單,那決策樹應該至少要是淺或窄,如果為了一個簡單的目的就需要學一大堆有的沒有的,記一大堆雜七雜八的,那人生也太辛苦了點吧。好設計的第一個關鍵,就是設計者是否把使用者的需要當一回事,是否存有讓使用者方便的使用的念頭。別的不說,軟體資訊系統,如ERP之類的,我們最常聽到開發廠商的說法就是,使用者是需要教育的。先不想怎樣才能讓客戶方便一點,直接就先確定客戶是需要教育的,至於怎麼設計,則常常是想都沒想,隨隨便便的。不知道怎麼操作?叫客戶去讀操作手冊。還是不會用?叫客戶派人來上教育訓練。反正只要系統確定是可以使用的,客戶就一定可以使用,難用?客戶應該乖乖的認真的學習啊!這就是一個態度問題。用這種態度做出來的設計絕對不會貼心好用的,產品也是很難成功的。有沒有發現和台灣現在辦事只會出包的馬桶學者官僚的態度感覺很像呢?爺們是來當官領導你們的,不是來為你們做事解決問題的,表現會荒腔走板同樣是不意外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理念,這聽起來十分的基本,但在若是換個角度,在管理的領域上來看,這樣的基本概念卻常常得不到實踐的。管理的使用者,客戶或服務的對象是什麼?這是個抽象的概念吧?既然不容易說明,就照傳統的直覺走吧?嗯,依照傳統的直覺,管理是啥?就是當官享受權力的樣子嘿。如果是這樣,那麼管理的唯一價值就是做一個榜樣,往上爬可以過得爽,在基層過貧乏生活苦苦競爭的廣大群眾有一個可以做夢對象罷了。其實書中那些亂七八糟的壞設計的案例,多半透露出一個味道,那就是設計者似乎沒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在進行設計,於是就設計出難用,不能用或是產生災難的設計。當然,有時候是有些不可抗力的結構性原因,好比採購的決策者不是實際使用者,容易賣的產品可能是外觀好或成本低的,而不是真正實用的。好比決定採購那個軟體的常常是高階主管而非一線的使用者,採購許多家具的常常是建設公司而非實際買房子的住戶。爛東西就被製造出來了。這真的是態度與立場的問題,爛?沒有啊,是客戶需要教育,都是客戶不好,失敗者是永遠看不到爛設計的。

另一個很重要的是,人是怎麼學會使用一個東西的。當目的很簡單的時候,其實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一看就知道怎麼用。這就有些原則可以參考。

配對。控制器與控制對象是否有良好的配對關係,對使用上就有很大影響。比如電燈的開關,如果配置和電燈的位置是相對的,那一看就能知道那個是開關哪個的了。反之,就必須要猜與記了。更糟的例子則是,當控制器可以用複雜的組合弄出許多的效果,好比一些複雜的電子錶,而非一對一的簡單關係的時候,則使用起來,不但要學要記,也容易出錯了。

易視性,回饋。操作是否得到適當回饋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電話按鍵音被取消了,會不會不方便?如果鍵盤輸入的內容不能在螢幕上及時顯示,要全部完成才知道成功失敗,那是不是很糟糕?

概念模式,局限。如果使用者選了一個控制項之後,應該只剩下三個選擇,那麼若沒把多餘的七十個選擇隱藏起來,自然對使用會是一個災難。既然要讓使用者正確的東西插入,讓使用者只有一個方式可以插入,和讓使用者可以有許多嘗試的方式但只有一個有效,後者無疑是更加需要學習的,無意義的浪費精神。不想讓駕駛把車鑰匙所在車裡面,設計成必須鑰匙才能鎖車門,就比有的沒有的語音警告設計要有效。最好的方式是,每一個產品都能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概念模式,透過局限的技巧讓這個概念完整容易理解,進而簡化學習的過程與降低學習門檻。那當決策樹很複雜的時候要怎麼保持概念模式的完整而不致發散而複雜?可以應用模組化的設計來分而治之。盡可能讓本來簡單的概念保持簡單,大概就是原則了吧。

這些原則看起來是設計產品用的吧?想想看,如果拿來設計教材呢?是否對學習效果有影響呢?坦白說,在軟體設計的領域,也是很適用的。

還有啊,就是人的記憶方式。人的記憶特性蠻特別的,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淺層記憶,一種是深層記憶。淺的記憶快速,但是能記得有限也忘得快,而深層記憶需要反覆的學習熟練才能寫入我們的大腦,還不是想記就能記得的。當然還有一招,利用外部的記憶,記一些較模糊的東西,和外界聯結在一起的時候可以喚起記憶,這樣就可以記少一點東西,減少一些腦袋的負擔。又或是利用關聯性來提高刻意想寫入深層記憶的效率,如搞笑關聯英文單字記憶法之類的。這個對於人的記憶的理解挺重要的。人的記憶能力就是有限的,不是什麼只要不斷努力就行了,記了一大堆垃圾的話,還剩多少思考空間呢?盡可能的利用外部資訊來輔助記憶,減輕記憶的負擔,讓人的心思可以集中在更重要的地方,也是很重要的設計原則,沒有那個價值被學習記憶的東西,就應該盡可能的用外部工具輔助,有筆記本不用偏要努力一直反覆在腦袋裡小心的記得,不是挺蠢的?善用記事本之類的工具也可以提高我們思考推理時的侷限,腦袋能放的有限,加上筆記本就能大幅擴充,不需記性過人也可以進行複雜抽象思考分析啊!

也值得提的是犯錯。作者覺得人們習慣把錯歸於自己。科技產品難用是自己不專業不會用,操作錯誤產生損失是因為沒有熟讀操作手冊,都是使用者自己的錯。當設計本身就是具引誘或誤導的產生犯錯,只要在操作手冊上寫不容易學會與容易忘記的正確操作方式,責任似乎就全轉移到使用者身上了。似乎又是官僚與威權文化的遺毒,想不到這一點東西文化皆同呢。如果設計產品是為了給使用者使用的,並不應該搞出讓使用者容易犯錯的設計,特別是攸關性命安全的設計。這又回到第一個重點,是為了什麼設計,為了誰設計。如果不是為了使用者的使用而設計,那又怎麼會考慮到使用者可能犯什麼錯誤,有哪些嚴重的錯誤要盡可能的避免?不過與此相對的,人除了把不是自己的錯歸於自己,人也常常因為錯誤的經驗有錯誤的推理。

其實設計的最終都還是指回用心。好比我們想增加回饋與警告好了,那麼出現異常時語音警告或是警鈴大作是不是很好?未必。當在很忙的時候突然一堆警示語音齊響,操作人員會怎樣?恐怕會慌得不知所措,反而忘了該怎樣反應吧。如果是為了使用者著想,那該怎樣?其實怎樣合適就該怎樣,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但不用心肯定沒有好答案的吧?

其實閱讀過程觸發了傻蛋許多的聯想,只不過大部分當時沒記下來,所以現在寫心得的時候感覺好像好了點什麼,不是很精彩。每個人對同樣的內容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不多垃圾話,傻蛋就寫到這啦!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065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