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1 21:27:34瀏覽818|回應2|推薦2 | |
面對受困的孩子,治療師或輔導老師經常需要藉助非口語的表達方式。的確,遊戲或繪畫是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途徑。在邀請孩子遊戲或創作時,有些件事臨床工作者必須先問問自己。你自己是怎麼看待遊戲和畫畫呢? 你具備創作的熱忱嗎? 你,玩得起來? 無論是遊戲治療或藝術治療的介入,我們都有可能遇到抗拒的孩子,面對拒絕遊戲、不想畫圖的孩子,我們又該如何回應? 撇開孩子個別的心理因素不說,臨床工作者自己秉持的態度也是關鍵。如果我們僅把遊戲和繪畫當作收集資料的工具,那麼又如何期待孩子能夠從中受益? 如果自己對遊戲或藝術創作感到不自在,對媒材的特質不熟悉,對這些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沒概念,我們難保孩子不會受影響。孩子們是非常敏感的,特別是受困的這一群。他們可以覺察到臨床工作者的發自內心的熱忱,而不是想調查評估? 只有真正的熱忱可以讓我們自然的流露對孩子遊戲和創作的好奇、包容和專注。臨床工作者並不需要具備很高的藝術技巧,但是如果當我們自己都綁手綁腳,或根本覺得難為情,很難說服孩子參與其中。 再者,媒材的品質也是重要的一環。面對破破爛爛的蠟筆,乾掉的顏料,掉毛的水彩筆,畢卡索也不容易擁有創作的慾望。這不表示我們要砸大錢買昂貴的東西,選擇的準則其實很簡單,在有限的經費下,除了必須考慮到多元性外,先問問自己 "我喜歡嗎?" 這些顏色、形狀、質感、是不是能激起自己的興趣? 因此,進入遊戲治療或藝術治療的第一步,先看看自己能否回答這些問題。 Meiti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