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藝術治療與藝術教育
2010/03/21 21:34:34瀏覽22079|回應0|推薦1

藝術治療=藝術+心理治療。雖然藝術治療的內涵遠比上述的數學公式來的複雜的多。藝術治療的發展,在二十世紀人文與社會潮流的影響下,被不同專業用為協助個人自我探索與成長的工具,由於臨床工作者的背景不同,有些偏好藝術本質的成分較高,有些則偏重心理治療。不過基本上,創造力是藝術和心理治療兩者的核心,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英國著名的心理分析精神分析師Donald Wininnicott認為遊戲是一種有創意的體驗,也是生存的基本形式,身為治療師的工作就是想辦法讓不會玩遊戲的病人變得可以玩遊戲 。藝術創作即是遊戲的一種形式,在教育系統下與兒童接觸的家長、老師或是其他專業如果想藉由藝術幫助兒童獲得成長,那麼瞭解不同時期兒童繪畫發展的表現和介入的一般原則會是很基本的重要的步驟。90年代出版的兒童藝術治療(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一書作者Edith Kramer 曾指出一項近代藝術教育的困境,她說“藝術教育的方向轉向對新奇事物的探索。媒材發展的無限可能被粗淺卻五光十色的技巧取代。小孩子於是貪戀於新素材,迷失於物質中,卻不以有創意的方法學習。”(兒童藝術治療,2004,江學瀅譯, p15)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如何掌握基本原則協助兒童讓創造性扎根呢? 這個答案其實早在60幾年前就有人提出。非常具代表性的兒童繪畫發展理論的教育家Victor Lowenfeld,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理論以及自己和兒童工作的經驗,在1947年初版的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從幼兒塗鴉到青少年的繪畫表現有具細彌遺的說明,如何幫助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提供創造性的藝術媒材和活動,書中也有相當完整和詳細的介紹。Lowenfeld相信藝術創作是自我表達的根源,可以對兒童的創造力和心理成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如果我們能掌握一般兒童繪畫的表現,便可以更有系統的瞭解兒童的狀況,適時且適切的提供介入。國內同時具藝術教育與心理治療背景的陸雅青教授在 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一書裡也參考了Lowenfeld 和其他學者的理論將兒童繪畫發展分為: 塗鴉期(2-4歲)、前樣式化(4-7)、樣式化(7-9)、黨群期(9-12)、擬似寫實期(12-14),對應每個階段的繪畫表現特色,我們可以提供的美術主題或媒材,陸雅青教授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與架構。例如對於塗鴉期(2-4歲)的幼兒,我們可以給予兒童一個有限制的自由空間讓他盡情的塗鴉而非批評而兒童畫的東西四不像;對於前樣式化時期是(4-7歲)兒童美感表現的開端,我們可以提供具體的生活經驗拓展他們知覺方面的成長。樣式化時期(7-9歲)兒童的創作趨於保守且較缺乏變化,我們可以多鼓勵孩子們去探索做新的嘗試;社交階段的成長是黨群期階段(9-12歲)的發展重點,我們可以利用團體創作啟發兒童分工合作的能力;擬似寫實期的繪畫(12-14歲)著重寫實的表現,此階段的孩子的自我概念和思考方式變得較為複雜,我們可以提供多一些機會讓孩子們分享創作理念促進其相互成長。這種以兒童繪畫發展作為評估與介入方式、將發展性的活動架構納入其工作的藝術治療取向被稱為『發展取向的藝術治療』。接下來,介紹發展取向的藝術治療的治療目標與一般原則,期望可以幫助臨床工作者作為實務上的應用。

發展式藝術治療的原則:

Malchiodi等人指出發展取向的藝術治療使用創造力與心理成長為基準,作為了解個體的指南,它的治療原則有(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陸雅青等譯,2008,p106):

1.      提供感覺刺激

對一些兒童來說,要他們坐下來拿起畫筆便開始創作不如想像中容易。我們可以利用不同的美術媒材刺激兒童不同的感覺、視覺、觸覺、嗅覺或甚至動作經驗。不管是拍打黏土、線條的塗鴉、觸摸沙箱、塗抹顏料等創作前的遊戲經驗皆可以視為創作開始前的重要暖身活動。

2.      幫助技巧的獲得

在根據兒童年齡設計藝術活動時,我們可以將完成該項任務所需具備的技巧分解成不同的次序步驟,然後再依序放入課程單元中。例如使用陶土創作前,我們可以先協助孩子(1) 熟悉陶土的黏度和硬度(2) 學習如何調整陶土的硬度 (3)練習使用不同的切割工具 (3) 了解如何將不同的陶土部位結合在一起 (4) 如何將陶土上色等。孩子的能力不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一樣,我們需要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由簡入繁地幫助兒童練習這些活動技巧。

3.      協助對藝術媒材和工具的調適

對於特殊的兒童或成人,我們必須能針對他們的需要,調整媒材或工具。例如協助視覺障礙的孩子使用蠟筆創作時,我們用黑色的紙上取代白紙,因為蠟筆在黑紙上較容易顯色。我們也可以將紙或畫板貼於牆壁上,讓孩子腦性麻痺的兒童可以在垂直面的方向練習畫畫,如此一來可以協助孩子發展腕部的穩定度;創作時我們必須注意桌面和椅子的高度,避免兒童出現聳肩或肩膀下垂的姿勢;對於易分心的孩子,我們可以將環境簡化避免過度的刺激。針對不同需求的個體我們必須能敏感地於營造一個合宜的創作環境。

孩子與生具有創造力,他們急於探索、充滿好奇。Lowenfeld(1987, p77) 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我們不必煩惱如何引發兒童的創造力,我們應該有所覺察的是那些環境所造就,心理上和生理上對兒童天生好奇心和探索心的限制”。身為家長、老師或許所有關心兒童成長的人們可以將藝術治療、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帶進日常生活當中,用更尊重、了解和包容的態度來看待兒童創作活動,讓創造力提供孩子們穩定、正向的心理支持。

Meiti Chang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laywithyou&aid=387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