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人杜撰?
2018/10/03 01:48:00瀏覽810|回應0|推薦4

作者:林屋公子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836590/answer/30515464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兩周之際的謎案非常多,因為不同文獻的記載,導致相互之間衝突很大,烽火戲諸侯只是冰山一角。雖然這件事基本可以認定為假,但其實有更大的疑團等著我們去解釋。我們先從記載最早的《史記》開始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周本紀》
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驪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秦本紀》
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衛世家》
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鄭世家》

根據這個記載,這件事的線索是:幽王烽火戲諸侯——幽王廢王后、太子——申、繒、犬戎發兵——烽火再舉,諸侯不至——西周滅亡——諸侯與申侯立平王。但是我們只要看看比《史記》更早的春秋戰國史料,就發現其實是疑點重重:

周宅豐、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悅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冠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呂氏春秋·疑似

《呂氏春秋》成書于戰國後期,記載的這件史實與《史記·周本紀》大同小異,最明顯的不同是,《呂氏春秋》只有擊鼓,而《周本紀》卻多出烽燧。實際上,烽燧大規模運用於軍事,是漢代防備匈奴了。儘管在《墨子》就提出“晝則舉烽,夜則舉火”的理念,但在春秋時期的《左傳》完全沒有提及,那麼西周末年就更存在疑問了。當然,大鼓戲諸侯也不可靠,因為在鎬京一帶本身就盤踞很多內服國君,而諸侯一般則指的是外服國君。總而言之,這裡的周幽王很像是戰國之後的國王,而諸侯則類似于戰國之後的地方長官,並不符合西周國家形態。

然而,這只是解決第一個問題。倘若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更是疑點重重:申侯不是和犬戎殺了幽王嗎?那應該是周的敵人才對啊。諸侯怎麼願意和申一起立平王?平王為什麼又要避開支持的犬戎?那麼,我們要繼續抽絲剝繭,往更早的史料中尋找答案。

攜王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左傳》
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服)以為太子,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子申,以本太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攜。週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侯)所殺。以本非嫡,故稱攜王。——《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

原來在平王東遷之前還存在兩次“二王並立”一次是幽王與自封為王的平王,另一次是幽王的繼承者攜王與弑君的平王。才结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這段史料的價值被越來越多學者所接受,可以作為旁證的是,河南南陽出土了南申伯的青銅器。《詩經·崧高》記載周宣王把申伯封在謝地(今南陽),那麼這裡的南申似乎是特意與西申作為區別,座標或許就是洛邑。那麼滅西周的申當是在鎬京附近的西申。申國本姜姓,薑姓正出自西戎。而申又作申戎,與西戎關係密切。

新發現的《清華簡》,又給了一些不同的材料: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於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清華簡·系年》

這段史料比古本《竹書紀年》又更加詳細,最主要的是細化了東遷的時間:和古本《竹書紀年》不同的是,晉文侯殺攜惠王是在攜惠王二十一年(前750)(這點和今本《竹書紀年》一致!),而之後又進入了無王的九年(前741),而在三年後(前738)才正式遷往東周。更可怕的是,這個年份居然和《左傳》的一處吻合:

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秋,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左傳》的預言一般是戰國人所作,所以往往切合現實。但是過去對於這段史料,似乎沒引起足夠重視。因為按照《周本紀》平王東遷是前770年,按照古本《竹書紀年》再晚點是前760年,按照今本《竹書紀年》更晚點是前750年。而魯僖公二十二年是前638年,這樣一來辛有的百年預言似乎錯誤了。然而我們根據《清華簡·系年》的新材料來看,平王東遷的時候恰恰正是前738年!多麼驚人的一致!

但是如果這個時間成立的話,諸侯史實和年份就成了問題。前738年距離前770年長達32年之久,如果這年才完成東遷的話,則《史記》的秦襄公、衛武公、鄭武公、晉文侯救周全部要改寫,即使按照前760年或者前750年,秦襄公也沒機會救周,因為秦襄公在前766年就去世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推斷,為了平王能依照禮法正常即位,諸侯史官煞費心機篡改了國史?實際上,《史記》的年份本身存在諸多問題,如《毛詩序》的衛武公是周厲王時人,甚至還可能就是共伯和。

如果繼續深挖下去,似乎越來越接近真相,但同時也越來越複雜了。《左傳·隱公七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似乎沒有提到秦和衛。而也有歷史學家甚至認為平王東遷避的是秦不是犬戎,因為平王本身是戎人支持的,為什麼要反過來躲避戎人呢?(見王玉哲:《周平王東遷乃避秦非避犬戎說》)也有學者認為平王東遷是受制于諸侯,(見王雷生:《平王東遷原因新論——周平王東遷受逼于秦、晉、鄭諸侯說》)因為很明顯諸侯才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這些論點難免都有一定猜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幽王死後沒有立即東遷,當時有兩方面力量進行博弈:一方是周攜王、虢國以及諸侯,一方是周平王、申國以及西戎。在雙方數十年的博弈下,諸侯最終倒向了謀逆的平王,而殺死了正統的攜王,從此進入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春秋時代。而為什麼盛極一時的申國、繒國到春秋又不見蹤影了,犬戎也就曇花一現呢?很可能被諸侯認定為西周滅亡的元兇,從而在東遷前後的若干年中,被諸侯聯手絞殺了。

但是太多史實都沒有史料反映,僅有的些許史料又矛盾重重,留給後人就只有無限遐想了。最後我們來看當時一位詩人的世界吧:

周宗既滅,靡所止戾。
正大夫離居,莫知我勩。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為惡。
——《詩經·小雅·雨無正》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enchien&aid=11706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