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7 23:33:04瀏覽807|回應0|推薦16 | |
凱文.科恩的『綠森林』在我耳邊緩緩響起,角落放著我的背包,手上拿著剛從書櫃上拿出來的雜誌,我靜靜的在走廊上閱讀著,心靈不時隨著音樂晃動著。這裡是基隆夜市裡的何嘉仁書店,有各式各樣的人,愛書的人、愛聽古典音樂的人、買書的人、逛街逛太累需要休息的人,都聚集在這裡。這裡也是我的心靈避風港,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喜歡躲在這裡看書,左挑一本、右選一本,像是在替女兒挑女婿一般,看個幾眼、翻個幾頁又放了回去,時間在那個時候就好像停止一樣,等到我走出書店,他才開始繼續運轉﹔當我遇到難題時,更喜歡跑來這邊看書,總是期待著這裡陳列的書籍,能夠讓我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看書,當然不是教科書的那種書,而是屬於課外讀物的那種書,常常因為這樣,而被父母罵不務正業。但說也奇怪,家裡的藏書並不多,大部份都是國小或幼稚園所看的兒童讀物,那些都是我在讀小學的時候,母親幫我買著。但在年齡大了之後,除了學校所教的東西越來越多,教科書加參考書常常是厚厚的一疊之外,自己也想廣泛地閱讀,那些擺在書櫃內的兒童讀物已經不能滿足我的胃口了,所以我開始常跑書店。 我常常一個星期天的整個下午,全都耗在書店裡面,剛開始去的是家裡附近的一家身兼文具行的書店。他的擺設很簡便,雜誌就大方地擺在騎樓下任人翻閱,玻璃櫃上放著則是小學自然科要用的顯微鏡,書櫃按著考試、英文等項目一一陳列,收銀台則擺放著各式好用的文具,裡面走道十分的狹窄,因為都被書本給佔滿了,他的燈光總帶著點昏暗。在讀小學的時候,很喜歡在這裡翻閱雜誌,看看最近有沒有新出版的漫畫,或是在裡面買一些要用的文具,在這裡我最怕遇到眼神兇狠的女員工,因為她每次一看到我站在門口光看雜誌而不買書時,就會跑來做干擾。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常坐在書店門口拉胡琴的老人跟一隻黑白相間的貓,有幾次,從補習班返回家裡時,經過這家書店,總是會聽到咿咿唖唖的胡琴聲。有那麼一次,心生好奇,往店內一看,只見一個老人坐在其中,身旁陪伴著一隻貓,他的神情哀悽,拉著胡琴,人琴相通,琴聲帶著濃厚的情感,似乎在訴說著某種故事。我有時會猜想著,他應該是思念在遠方的親人,那隻貓是他唯一的陪伴,他開了這一家書店,終身跟書為伍,以拉琴表達思念之情。這家書店也有我跟阿公的記憶,我的第一本課外讀物,就是阿公在這邊幫我買的,那本書現在我還收藏著,雖然現在書頁已經泛黃,雖然阿公早已過世,但是我還是持續保存珍惜著,因為他是我跟阿公之間濃厚親情的象徵。 接下來就愛跑位在夜市裡的何嘉仁書店了,比之於前面那一家書店,他就顯得明亮許多,也不會有帶著兇狠眼神的女員工跑過來趕人。直到我讀大學時,知道有誠品這家書店前,我都愛來這邊看書,喜愛他的程度,連母親都會說我是不是跟何嘉仁簽了約。這裡雖然也有在賣文具,但是因為是兩層樓的關係,所以空間顯得比較大,走道之間不時站滿了人,尤其在愛情小說區,不時會有小女生在走道上站著或坐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看著小說。在我讀高中的時候,這裡成了我的心靈避風港,面對一試定終身的聯考,高三生活就像壓力鍋一樣,不知何時會爆炸,這裡就變成我身心放鬆的地方,一踏進來,不理紅塵俗事的種種,只埋身於書堆之中,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樂趣,直到夜晚十分,才悻悻然而離去。時光匆匆,現在我已經大學畢業了,當我再度回到書店門口時,驚訝地發現,以前佔地極大的何嘉仁書店,這幾年卻不斷縮小,最後空間也只剩過去的一半,駐足於書店內的人群也不像過去一樣的多了。 是人們已經不再需要精神上的糧食嗎?或是人們已經遺忘了閱讀的快樂呢?看一眼書店內漸漸稀少的人群,再向書店外繁華的夜市看去,路上總是充滿著來來往往的人群,手上都拿著一包包的小吃,看起來比之於花錢買書籍來讓自己的精神有所慰藉,人們似乎更喜歡花錢在物質上的享樂之中。過去在物資缺乏的時代,不管是幻想還是夢想,不論是吸收知識還是娛樂,唯一能透過的就是文字的閱讀,人們也只有『閱讀』這件事可當作休閒活動。所以買書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買到好書,心靈獲得很大的滿足,而買到壞書,只能嘆自己沒眼光,書店也成了人們常駐足的地方;但在現在的社會,人們除了閱讀之外還有更多五官上的享樂,有Will可以打、有卡通可以看,買書這件事不再像以前的重要,人們也較少駐足於書店內。再加上現在是資訊爆炸、網路發達的世界,想要知道怎麼資訊,只要在雅虎奇摩上打上幾個字,就有好幾十頁的內容,可以讓人作選擇﹔而且在現在事事講求效率、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也沒有足夠時間坐下來好好閱讀,這些因素使得人們逐漸失去了閱讀的雅興,書店也漸漸被人給遺忘了。這讓我連想到任何事物的興衰,跟當時的環境變化是有關連的,事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一個人事業的高低起伏,也是受到當時所處環境的影響,在弱肉強食的社會,只有跟上環境變化的腳步,事業才會上高峰,想到這,心裡竟升起了一股莫名的感傷。 只要身為台北人,對於『誠品』二字絕不陌生,誠品書店台北到處都有,有的地方佔地好幾層樓,除了賣書之外還兼賣衣服,可說是已經變成一家『百貨公司』,有的地方只有一層樓,但他們唯一的共同之處,就是總有位子讓人可以坐在裡面閱讀。比之於何嘉仁書店,只能站在書櫃前看書,『誠品』貼心地提供位子讓人可以坐下閱讀,這使得在這裡駐足的人比其他書店還要多。我直到讀大學後,才知道有這家書店;直到基隆開了第一家『誠品』,我才進去裡面閱讀,『誠品』給我一種賓至如歸的享受,書店從一個賣書的地方變成了讓人進去享受的地方,這是一個創新的改變。面對現代講求多元化的社會,這樣的改變是需要的,但是我總覺得缺乏些怎麼,其實有很多事情,我都是直到讀了大學才知道。過去的我接觸少,所以當我一進大學後,開始接觸各種新奇事物,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個個都是新奇,我就像海棉一樣到處去吸收學習。但是久而久之,我被這些事物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直到大四快畢業了,才有了改變。 讀大四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感情上的問題,自己一個人在台北公館街頭遊蕩,走著走著,被巷口角落的一盞燈光給吸引住。向裡面走去,原來燈光的來源是一家二手書店,店裡面坐著一個老人,沉默地看著牆上的電視,完全不理我這個外來的顧客,他就好像古代的深山隱士,有著高傲的性格,不喜與人相處,只喜與書為伍。進到書店內隨手一翻,書皮微皺,書頁發黃,上面還不時有前一個主人留下的筆跡。從那天開始,我漸漸喜歡上了這裡,不時跑來這裡挖寶,雖然我必需行走於狹小的走道中,想看書堆底下的書,還要自行把書本拿起來,但這也是他的樂趣之一。因為在這裡,總隱藏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寶藏,這裡在外行人眼中是垃圾山,地上擺滿整堆整堆的書,大部份都已發黃。但在內行人眼中,卻是個寶藏,在雜亂的外表下藏有價值不菲的寶藏,只需人去挖掘而已,我在那邊拾回了小時候看書的樂趣。 俗話說的好,好酒沉甕底,每次來到這裡,心裡總懷著期待的心情,像個尋寶探險家,期盼自己能夠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寶藏,這裡也是學術研究者的天堂,他們從這裡可以找到前人研究的內容,或者找到考據要用的第一手資料。他們可能花兩三年都在找這一本書,最後才在這裡找到他。當找到的那一瞬間,他們會高興的大笑一番,那是像探險家剛找到寶藏時的興奮。書店內總有這樣的情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藏在書堆裡東翻西找,眼神是專注著,最後,他眼睛一亮,拿起一本硬皮書,他那憂慮的臉孔開始展露出一絲的笑容,整個人好像又復活似的,因為他找到了他需要的書,看到這裡,我總不禁為之感動。那是一種返樸歸真的感動,書店本身不像誠品一般地佔地遼闊,他可能只有幾十坪的店面,幾個人進去就把他給站滿了﹔這裡面的書,不但沒有用華麗的書皮包裝,可能還帶了些灰塵,更帶了些歲月的痕跡﹔燈光也不像何嘉仁一樣十分地充足,可能只有幾盞燈在照亮而已,沒有任何華麗的外表可以吸引人,一切全回到書和人之間的對話。 這就是我覺得誠品書店所缺乏的東西,在其他條件的吸引之下,書和人之間的對話已經不重要了,進來誠品書店的人不一定是為了買書而來,他可能是要買幾件衣服而已,書店變得跟百貨公司差不多,他已失去了原本存在的價值。就像我在讀大學的時候,雖然到處學習東西,但卻把自己的中文系課業給放棄掉,直到現在,才對此深感後悔。現來的我,懂得化繁為簡,雖然還是會多方學習,但不會再放棄掉自己的本業,不再被其他事情給迷失了方向,就像公館的二手書店,讓一切回復於原本該有的本質。 歲月讓我有所成長,每一階段的我都有過上書店的經驗,所上的書店雖然都盡不相同,但每一次都帶給我不少知識,也讓我有許多體會。我深信,書店會繼續陪伴我下去,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送給我一套解決的辦法,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能再當我的心靈避風港。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