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書的回味
2005/10/23 20:47:13瀏覽409|回應0|推薦5

讀書的回味

誰都喜好回味。吃過餃子,人們會回味那肉蔥味兒;吃過饅頭,回味那鬆軟;吃過米飯,回味那噴噴的穀香……回味,是一種詩性情緒。至於讀書,回味似乎更雋永、更厚重。

回味,可造心境。在慢慢掂量中,在細細思量裏,讀書人款款走進智慧的芳圃,採擷思想的精華,暢然有了不受名韁利鎖束縛的自由。明代於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讀書人一但讀出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還怕品不出書魂、書香、書韻?

回味,像吃豆腐乾,咀過來嚼過去,臨了吞下細細的香末,還有餘味在口中,令讀書人受益無窮,視為至寶。曾在書中讀到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哲學家蘇格拉底:「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蘇格拉底答道:「三尺!」「胡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蘇格拉底微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地立足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這個故事,一直令我久久回味,且最終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得到應驗。「低頭是稻穗,昂頭是稗子!」信夫!

有人提出,讀書最好是進入邊緣狀態,既能深入其中,鑽之彌新;又能找回自己,冷眼旁觀。實現這一目標,回味乃是良方。如果說,回味是一種雜糅、磨合、交流的手段的話,那麼在各種風格與精神資源之間反復咀嚼,讀書人的思維會更飽滿,精神世界益發豐富。

張中行先生有一回論及自己的學習心得,說自己是雜家,什麼都讀,什麼都看。當然,他的雜,首先是在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於是便顯得大氣。他自謙〝樣樣通,樣樣鬆〞,其實他的作品的魅力,正是來自〝雜學〞,自然,亦源於回味,不是嗎?

回味,當品出味來,方能回歸其本源意義。每本書,其中定然有甜酸苦辣之味,香港書畫家克亮先生曾說:「有人說孔孟之書味甘,雄霸之書味辣,窮儒之作味酸,忠良之作味苦。而世上的書多矣,大都性質不同,只好說大多數書是五味雜陳,什麼味都有。」回味,就是要尋覓這種種別樣的滋味,然後摻和著品之嘗之。而在〝一深入,就具體〞的妙曼中,讀書人便可迅速找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如此而已矣。

多一點回味,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分析的人,往往是那些好讀書、多讀書、善讀書之人,也是閱歷豐富、底氣十足之人。難怪林語堂說:「同一本書,同一讀者,一時可讀出一時之味道來……四十歲學《易》是一種味道,到五十歲看過更多的人世變故的時候,再去學《易》,又是一種味道。」其言本身,也讓人回味無窮,以為妙哉。

前不久,讀報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著作等身的人,不想再去炫耀自己的著作,此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嶄露頭角的人,才會到處去顯露他的頭角,生怕別人不知道;滿腹經綸的人,不會故意去賣弄他的學問;半瓶子水的人,才會咣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ggy0814&aid=8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