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31 18:14:59瀏覽1573|回應23|推薦150 | |
上一篇談到搭便車的時候, NAPA 說了個笑話,讓我想到另一個舊事,我猜大約早已經被台灣人遺忘。不過我上網找圖片,竟然很輕鬆的就找到了,難道我猜的不對? 我小時候住在饒河街107號,那是一個三層樓的大房子。一樓前進、後進、左廂、右廂總共住了四戶人家,人口大約二、三十人左右。二樓前進、後進是兩戶。三樓分左右,也是兩戶。每一層樓有一個廁所。 一樓這麼多人共用一個廁所,應該很不方便。最不方便的原因是,廁所用的燈泡好像只有5瓦(還是10瓦,反正很暗)別人到底如何使用,我不清楚,我們家的女眷是不用這個蹲式的公共廁所。 從懂事以來,母親及我們姐妹都在屋子裏使用小便桶。每天倒掉、沖洗的任務都是母親自己做。 廁所外面有糞池,上面有蓋 - 對我來說,這是蠻怕人的廁所,不小心掉進糞池怎麼辦。 不知道間隔多久,會有水肥大隊來。我記得水肥車就是附圖的這種款式,他們來了的時候,就會把管子拉進來,抽取糞池裏的堆肥。 我在那個房子整整住了18年,之後搬到公寓房子,才開始享用抽水馬桶的方便。 自從搬走之後,隨著年日的增加,所有生活舊事在記憶中都是甜美的。我從來都沒有想到要批判年幼時候生活方式的原始與粗糙,因為這是時代的變遷,生活的富裕舒適都是後來的發明與演進。我想,我們這種大雜院的居家型態,可能比大陸文革時候的大雜院寬敞自由。至於廁所嘛,有'門'可能是最大的差別了。(我讀部落格發現台灣的年輕人可能以為台灣天生比大陸富裕優越,其實台灣的經濟成長是在莊敬自強之後開始的。)我們的房東住在二樓,二樓的廁所就很清爽明亮了,畢竟是完全私用也有關係。當時只知道房東先生是一個大學教授。 上次在寫饒河街的記事時,我特別上網查了一下房東的資料。才發現我們的房東原來赫赫有名,是台灣的公共衛生之父耶! 備註: 我們這個大雜院的住戶都算是地方上有一點身份地位的喔!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