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1/24 14:29:25瀏覽2130|回應1|推薦8 | |
最近要選舉了,它的是由選民的投票結果來決定的,那邊的票數多,就由票數多的一方勝出。這是一個數學問題,可以放在這個欄目中來討論。這裡用數學的論點,來討論選舉制度是不是合理。民眾手中的票,真的等值嗎? 假如我是一個「必勝黨」的黨魁,我上台的政見就是要勝選,獲得理想市議會的多數,逹到執政的機會。必勝黨在本市的支持者約占30%,本黨如何能獲得多數的議員席次,獲得主導權呢? 假如本市的選制是單一選區二票制,每區選出一個議員。而本市劃成32個選區,另外5席則由政黨得票率來劃分。 那麼,32選區加上政黨得票,大概本黨可以獲得37席的30%,平均約11.1席,占總席次的30%。30%的影響力己經很大了,其實事實上不然。 實際上,11.1席是太多了,因為平均分布的關係,30%在每個選區都是少數,很有可能一席都選不上,只能得到政黨5席次的的30%,即1.6席,很可能是1席,最多2席。以2席來算,實際上在議會中只能有2/37 =5.4%的影響力。 也就是說,雖然本黨有30%的民意基礎,但是實際上的影響力,很可能只有5.4%,這中間的差別很大,在選舉中是「必敗黨」。想要執政,至少要取得19席,要怎麼辦呢? 如果用數學分析必勝黨,必勝黨是有機會完全執政的,取得至少19席的席次。怎麼說呢?因為37席次中,扣掉5席政黨票後,32席由選舉產生,那18席的,佔去32席的56.25%,而這18席又只要有一半以上的得票率就能勝選。於是56.25%/2=28.125%,也就是說,只要有28.125%以上的支持率,我就有可能控制18席次的席位。 因此,本黨的支持者如果無條件的接受本黨指示,往本市的18個選區遷移戶口。在18個選區形戶部分多數,這樣,下次大選時,本黨就有這個機會獲得18席次,加上必得的政黨票,哇!夢想實驗了。 當然,這個分析是不對的。至少如果原來18選區的人沒有往外遷出的話,28.125%的支持者往這些區域集中的效果要超過50%。簡單的估算一下: 如果本市人口100000人有投票權,那麼,32選區平均一選區投票人口是3125人。其中本黨支持者有937.5人。那麼他黨支持者不遷出,本黨遷入人口至少要1250人,才能使某一區的選舉票數過半,穩定當選。 937.5(人/選區) X 18(選區) = 16875(人) 100000人 x 30% - 16875 人/ 1250(每區需要遷入的數) = 10.5。 所以,如果用這種「配票」方式,全黨黨員100%的配合,最少能獲得10個鐵票區,獲得10席,加上政黨票最多12席,佔總席次的32.43%。也不錯了。 以上是極端的情況,如果其他黨支持者不是鐡版一塊的話,配票的效果越佳。30%已經是一個大政黨了,但如果沒有集中,30%的民意難以表現。所以,鐵票區,對一個政黨來說,是不得了的財富。 當然,這種選制,對小黨來說極不利,如果小黨想要保有席次,只有集中到某些選區,形成鐡票區,才能確保其政治上面的說話權,如果大黨也玩這一手配票,小黨真的是沒有出頭的機會。這也是「地方派系」強大的地方,因為他們在選區中有影響力,能確保政治上面的說話權。如果真的要保障小黨的政治權利,政黨票的席次應該要提高比例,以理想市的選制來說,政黨票的席次太少,需要修法改進。 所以,30%的勝利黨,他的席次,有可能從37席中的得到1席到19席,就是選舉制度下的可能情形。每個選民的票並不等值,如果他是在該選區的少數黨,那麼他一票的效力,只比不投票者高出一點點,只有政黨票的一點權利而己。 如果要能真正的公平,也許,隨機抽籤是最公平的了,能否當選全憑運氣。政黨和派系的影響力全部消失。不過,這只是理想,因為現實現象的形成有其時空歷史的因素,例如政治世家的世襲情形,因為其祖上的影響力代代經營下來,要打破很難的,因為這是「生態」,在這個地區形成優勢物種,佔據了所有資源,這是生命的力量。地方派系某種程度來說,也是當地的「民意」代表。 是的,現在的世襲政治有很多貪腐的問題,但是隨機選上的人就會大公無私嗎?所以司法這個約束力量沒有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就沒有前途可言了。只有動亂後重新推倒一切重來,這也是歷史上規律之一。 目前中華民國的立法院席次,在立法院是113席,政黨票是34席,佔總席次的30%,所以70%是掌握在地方派系或世家手中。一般小民的政治權利,事實上小的可憐。馬英九總統上台後,想滅少地方派系和世家的影響力,結果受到反彈,政黨票只有30%,國民黨只有其中的18席,約占總席次的15.9%,黨主席頂多只能控制這些。雖然在2012總統直選上面有58%得票率,但是不能表示他控制立法院58%的席次,所以什麼政務都難以推行。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