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1/06 14:24:54瀏覽609|回應1|推薦0 | |
↔ ↔ ↔ ↔ ↔ ↔ 明朝敗亡的原因涉及的層面非常多,小子在前文也羅列了一些原由,接下來小子述說的是「朱家血脈」。一提到這四個字,就不禁使人聯想到那些住在皇宮裡的后妃(註1)們,因為只有她們的存在,朱氏香火才得以延續。 由於 《明實錄 》述及與后妃們有關史事的記載 ,既有隱諱,也含曲筆,甚至簡略或不錄之弊,所以很難窺其全貌 。小子綜合史料及明人野史筆記,對明朝的宮闈秘聞逐漸有一較清晰的輪廓,並盡己所能還其原貌,使其合情合理。 既然本文談及「萎縮的帝系血脈」,爾後就非得提倆人不可;前一個是“萬貴妃”,後一個是“鄭貴妃”。她們雖是處在不同年代的妃子,都因得寵,而被皇帝更上一層樓封為「皇貴妃」。雖然明朝未出現皇后、皇太后「臨朝稱制」(註2)、「垂簾聽政」或「外戚專權」的現象,但距皇后僅一步之遙的皇貴妃,難到她們不曾有過野心坐管六宮,母儀天下? 答案當然不是,於是乎一幕幕腥風血雨或明或暗的爭鬥,突如其來地打破了皇宮平素的安寧與平靜,恐怖的陰影和肅殺之氣無時無刻地不籠罩著整個紫禁城。 註1:明朝後宮,皇后為最高位號,貴妃僅次於皇后,其次為妃。明憲宗封萬貴妃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制。貴妃位號退為第三等級。嘉靖十年,仿古禮冊立「九嬪」,確定了宮中的嬪位,在妃位下。 終明一朝,其妃嬪制度為: 【1】皇后 【2】皇貴妃(明憲宗為為寵妃萬貞兒創設) 【3】貴妃 【4】妃: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作為徽號 【5】嬪: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 【6】婕妤 【7】昭儀 【8】昭容 【9】貴人 【10】美人 東宮太子妃以下,設三等: 【1】才人 【2】選侍 【3】淑女 ••• ••• 註2: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之意,如天子臨朝或太后臨朝。「稱制」為行使天子的職權。該詞在正史中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高后紀》:「惠帝崩,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 前文(13)提到英宗朱祁鎮復辟後,改用「天順」以替代先前使用的「正統」年號。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重立皇長子朱見深為太子,是年他剛滿十歲。 • • 孫太后(英宗母)宮中有一宮女萬氏,小字貞兒。父萬貴本為山東青州諸城縣掾吏,因坐法戍邊,其稚齡女萬貞兒被沒入後宮為婢女。由於貞兒長的天生麗質又善解人意,孫太后很是喜愛,便召她入侍仁壽宮。 年少的朱見深常往仁壽宮探視祖母,心眼活的萬貞兒就藉機接近太子。初見陌生,再見相熟,日子久了,倆人漸漸狎昵。天順六年,孫太后崩,朱見深已十五歲,便趕忙召萬貞兒入事東宮。貞兒雖年過三十,然而嬌豔依舊,望將過去,不啻二十許。如今天賜良機,得以伴侍太子,便不時地眉挑目逗,勾搭儲君,試那「巫山雲雨」之事。 英宗只道皇兒漸長,該是為他選太子妃的時候,便下詔禮部,命其選入淑媛十二名,再由英宗從中親挑吳、王、柏姓仨人,使留宮中,觀其儀容、神態、舉止,再擇其一,冊立太子妃。天順八年正月,(1464年2月)不想英宗突然病逝,太子朱見深嗣位,以次年為「成化」元年,是謂憲宗。尊皇后錢氏為慈懿皇太后,母貴妃周氏為皇太后。 英宗猝崩後,兩宮太后以皇帝新立,年已十七,當為他擇后,使為內助,遂召司禮監掌印太監牛玉(註1),問明當時情況。牛玉秉告兩宮,先帝選入之仨人,以吳氏最賢,可充后選。兩宮復加檢視,見吳女體態端方,頷首讚許,便命欽天監擇吉日。天順八年七月,冊立吳女為后。后位既定,母命難違,憲宗趁機封萬貞兒,王氏、柏氏為妃。 ^^^^^^^ •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爲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 驟然而貴的萬貞兒恃帝寵而驕,可沒把年齡不及二十的新后放在眼裡。每次入坤寧宮謁見吳后時,總是擺出一副挑釁不敬的架勢。起初吳后還強做容忍,兩旬過後,萬妃依然故我,使得年輕氣盛的吳后不得不斥責了她幾句。萬妃豈肯受這等委屈,自然反唇相譏,吳后說一句,她回兩句,逼得吳后性起,竟命宮女將她拖倒於地,自行取杖往萬妃身上連擊數下才罷手。 慘遭羞辱的萬妃載淚載奔地回到昭德宮,聞到憲宗入內之聲響,益發頓足大哭,使得憲宗不知所以。經在旁侍女陳述萬妃遭新后狠打之經過,頓時激起憲宗心中之怒火,淚帶梨花的萬貞兒順勢解衣,裸露出幾條新杖痕給憲宗審視。憲宗氣道:「朕明日就把她給廢了!」萬妃忙道:「冊立吳后,乃是兩宮太后的旨意,陛下要廢后,她們肯麼?」憲宗道:「我自有主張。」 次日一早,憲宗便入稟太后,只說吳后舉止輕佻,不足母儀天下,決定廢后。因錢太后非憲宗親生母親,此時不宜表態,乃一語不發,只待周太后開口。周太后聽了憲宗的一面之詞,忙勸阻道:「才新婚一月,便要廢后,成何體統!」憲宗憤道:「太后如不首肯,兒情願披髮入山,誓不做皇帝。」 周太后既拗不過兒子,又不想擔負「選后失當」之過,眼下只能犧牲老奴牛玉了!她沈吟半晌後,改了口氣道:「因牛玉轉述先帝之言,以吳女較賢,且看她姿貌不錯,所以就立吳女為后,哪知她是這般脾氣呢!如皇兒執意不將就,就改立王女便是了。」憲宗一想,先廢了吳后,再作計議,遂急召禮部尚書,面諭廢后之事。禮部承旨意草詔云: 【先帝為朕簡求賢淑,已定王氏,育於別宮,待期成禮。太監牛玉,以覆選進吳氏於太后前,始行冊立。禮成之後,朕見其舉動輕佻,禮度率略,德不稱位。因察其實,始知非預立者。朕不得已請命太后,廢吳氏退居西宮。牛玉私易先帝遺意,罪不容恕,罰往南京孝陵種菜,以示薄懲。此諭!】 八月,詔書頒下,吳后的身份就如從雲霄重重地摔落於地。繳還冊寶後,吳氏只得退居西宮(冷宮),從此再也無人理會。 自萬貞兒勾搭上太子朱見深後,她就一心一意地築「飛上枝頭做鳳凰」的美夢。既然此時后位空缺,她的身份比王、柏兩妃不相上下,唯一的區別是自個兒寵冠後宮。打鐵需趁熱,萬妃覬覦后位的野心便當即付諸行動。每當枕邊細語之際,萬妃便慫恿憲宗親至太后面前為她美言,懇求立她為后。憲宗恰有此心,自然為她奔走說項。然而,這一對老妻少夫配,年齡相差十七歲,太后嫌萬貞兒過於年長(註2),始終不應允。另外,也嫌她出身低微,只是不便明說罷了。十月,兩宮降旨促冊立王氏,憲宗無奈,只得聽命立王氏為后。 因有了前車之鑑,王氏知道怎麽拿捏分寸,所以新后與萬妃相處倒也平靜無波。 註1:永樂十一年,牛玉被選入皇宮內庭,隸屬司禮監。宣德年間,入內書堂,由內閣大學士楊溥教授他經學。宣德七年,升任司禮監奉御,並被派任太子朱祁鎮伴讀。正統十四年,朱祁鈺登基為代宗皇帝,牛玉奉命侍奉(英宗朱祁鎮的長子)太子朱見深,並升任司禮監監丞。天順元年,囚禁在南宮的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復辟,因為有擁戴英宗復位之的功,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負責管理內外呈報皇帝的文書。天順五年,「曹石之變」圖謀叛亂,曹欽帶兵攻打皇宮大門,因為有參加殲滅叛亂的功勞,英宗賞賜金幣等物以及河西務馬房、羊房、莊田二千餘頃,但牛玉辭謝沒有接受。天順八年,英宗朱祁鎮病逝,憲宗朱見深繼承皇位,仍然負責司禮監的事務。成化年間,被貶職去南京,不久又擔任南京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弘治六年,上奏書乞求能歸鄉養老。孝宗(憲宗子)念在他往日兩朝的功勞,特許他回鄉,並賜給他僕人使用。弘治十三年,牛玉去世。 註2:萬貞兒與憲宗生母周太后同歲,個性機警,善於迎合帝。 • • 萬貞兒自幼入宮為婢女已有二十餘年,她「豐艷有肌 」,在外形上與被唐玄宗寵愛的楊玉環(貴妃)頗為相似。如今獨寵於後宮的萬妃,想什麼,有什麼,她絕不虧待自己。
↙ ↘ ↖ ↗ 宮裡有內侍梁芳、韋興、錢能、覃勤、王敬、鄭忠、汪直等不時地進獻奇珍異寶,藉機諂事萬妃。這些太監托言採辦為由,經常出外苛擾民間,使得怨聲載道。憲宗雖有所聞,卻以萬妃只是寵任幾個內豎而已,只當左耳進,右耳出便了。尤有甚者,梁芳、韋興等不僅遠從西域請來番僧為萬妃祈福,而且動用巨額內帑,侈築祠廟宮觀,憲宗也從未禁止過,總教萬妃稱心如意;也就是萬妃想幹啥,就幹啥。同時,這更助長了這些內豎們囂張的氣焰。 「萬妃所親,無不寵用;萬妃所疏,無不貶斥。」由於萬妃獲得憲宗的專寵,在她身邊的人,包括宦官、兄弟、子姪輩等無不挾其勢作威作福 。大學士萬安認為同族,與朝臣劉吉皆攀附在她的羽翼之下為非作歹。萬妃之父兄弟侄得以為官,寵信的太監得以到地方上去當監軍 、鎮守,搜刮民財,中飽私囊,這些都和萬妃有關 。 ↤ ↦ ↤ ↦ (待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