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血脈、天道、卦象」細說朱明朝之衰亡 (10 - 藏於叛逆背後的陷阱 1/3)
2020/06/26 12:51:59瀏覽777|回應1|推薦0

•°•°•°•°•

•°•°•°•°•

先前,小子於【由「血脈、天道、卦象」細說朱明朝之衰亡 (3)】一文提過:

萬曆天啟崇禎爺孫仨自毀大錦繡江山;依小子的看法,先是爺爺造了惡因,其後倆孫兒再結惡果。如果把時空放大來分析,萬曆爺孫仨得的是果報,他們的開朝老祖宗朱元璋,則是種下惡因的始作俑者。」

這會兒,該是小子說說朱元璋是如何種下惡因的時候了!

©©©©©©©©©©©©©©©©©©©©©©©©©©©©©©©©©©©©

漢文帝問左丞相陳平曰:「君所主者何事也?」

陳平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文帝稱善。                                                            【史記-陳丞相世家】

這裡同時出現了「丞相」和「宰相」兩種名稱,依照文意指得應該是同一人。但是太史公司馬遷為何不取其中之一,卻在同ㄧ時間兩者都用呢?小子猜這個疑問應該困惑了不少人吧!當然,也有些人並沒有覺察到它們的差異。

其實「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只是統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叫丞相。中國歷史裡,宰相的正式稱謂有丞相、相國、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同平章事等。

「宰」有控制、掌握之意。目接物曰「相」,省視曰「相」,故「相」有「交接和扶助」之意。「丞」則有奉承、輔佐之意。

宰相是“輔佐君王並握有最高行政權力的百官之首”的通稱,並非具體的官名。丞相與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秦朝建立之後,正式設置丞相。西漢承襲制,亦設有丞相一職。丞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是輔佐皇帝及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如東漢末之曹操蜀漢諸葛亮都是身居「丞相」要職。至於設置左右相,有的朝代以左為尊,但也有的以右為尊,視哪個朝代而定。

©©©©©©©©©©©©©©©©©©©©©©©©©©©©©©©©©©©©©

初承制,太祖朱元璋中書省,並設左、右丞相,相權極重。

 

    時間                                                                       左丞相                      右丞相

    洪武元年 ~ 三年                           李善長                          徐達

     洪武四年                                                        徐達                             汪廣洋

     洪武五年                                                        從缺                             汪廣洋

     洪武六年 ~ 九年                                從缺                             胡惟庸

     洪武十年 ~ 十二年                   胡惟庸                        汪廣洋 (十二月賜死)

     洪武十三年                     胡惟庸 (正月伏誅殺)

•••••••••

【有之無善治,自高皇帝之罷相始也。】要追本溯源的話,明朝的悲劇應該在朱元璋「廢除宰相」的那一刻便注定了。代之前,皇帝作為王室的代表,行使君權;宰相則是政府的代表,行使相權。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制約的關係。為了免去日後君權被相權架空的可能性,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對文武功臣、官員大開殺戒,也一併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職。一旦相權被剝奪,中國的政治制度隨即走向君主集權專制的時代。

洪武6年,胡惟庸(開國功臣)升任中書省右丞相。此後,不思上佐天子,卻日益驕橫跋扈,獨斷專行中書省事務。更有甚者,凡是官員參的奏本,他一律扣下,不上呈皇帝。然而「籬笆夾一丈,沒有不透風的牆」,朱元璋早有耳聞。

胡惟庸之前,當過丞相的李善長小心謹慎,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只知飲酒吟詩,皇權與相權彼此調合得宜。但自胡惟庸為相後,其肆意橫行的相權與皇權的衝突隨即明朗化,使得朱元璋大有皇權旁落之感。

明朝地方官之奏疏都是先匯集至「中書省」,再轉呈皇帝。洪武10年,太祖設「通政司」(註一),凡地方奏疏都直送「通政司」,再轉往大內。洪武11年,太祖令京官奏事,一律改由 “會極門内臣收進,其餘皆自通政司入”,而不再經過中書省。(註二)

「山雨欲來風滿樓」。皇帝做出如此明顯的大動作,竟然未能驚動丞相胡惟庸的警覺心。不知自己大限將至,卻仍我行我素,不知收斂。「謀定而後動」,洪武13年元月,太祖以「謀不軌」莫須有之罪,誅殺胡惟庸並滅其三族。其後持續十年,以「胡黨」株連遭屠戮者達三萬餘人,其中包括前丞相李善長汪廣洋亦受牽連而被處死。受「胡黨」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共有一公二十一侯。

胡惟庸獨攬大權及專横跋扈的確不假,但「謀反」之罪實在是子虛烏有。試想一個文官之首,朝廷內外既無武備為支援,何能坐實大逆不忠之罪?其實它只不過是朱元璋借來「廢除宰相制度」的一個可殺頭的藉口罷了!

明朝家的天下,朱元璋要把它安穩地傳給子孫,「集中皇權」和「收回相權」缺一不可,就非得動用霹靂的手段以絕後患。因此,他把撤銷宰相制度這件事寫到《祖訓》裡頭,嚴令後世子孫不得再立「丞相」,如果有人建議立丞相,必須處極刑。

胡惟庸就刑後,朱元璋立刻裁撤中書省和罷丞相職,由皇帝自兼相職,親轄六部(註三)。當相權與君權合二為一,爾後明朝皇帝獨攬大權始定。以來實行了一千六百年的宰相制度從此走入歷史!

廢相後,太祖朱元璋一身兼二職,既當皇帝,又一人包攬了前中書省所有的活,凡是國內各地上報朝廷的奏疏等概由太祖親筆批示。然而一個龐大的國家,其政事肯定如麻,實非皇帝一人能畢其功。於不堪重負下,太祖將奏章規格化,並令奏章內容須言簡易賅。由於太祖是先出家為僧而後投軍,先稱王再稱帝,文化底子必然單薄。洪武15年,太袓不得不自翰林院(註四)挑選學士數人入宮,擔任諮詢顧問,並協助處理奏章詔書,稱為「殿閣大學士」。由於僅屬於幕僚性質的工作,這些大學士的官秩為正五品,遠低於六部尚書的正二品。兩者之差異在於前者無權可使,後者有執行權。

明成祖朱棣篡位後,事必躬親,他命令通政司:“凡書奏關民休戚,雖小事必聞,朕聽受不厭倦也。” 這意謂著奏疏一定要直達御前。然而,他五次親征漠北在外,太子在京監國,朝裡就是少了一個總攬政事的人,朱棣不得不對天長嘆,「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雖說朱棣與其父都能乾綱獨斷,但是人總得面對「無法面面俱到」的現實。基於此,他特召翰林院七人入午門,值「文淵閣」,參與機務。因文淵閣地處皇宮大內,因此被稱作「內閣」。內閣成員以大學士稱之。

內閣輔臣的人數一般為三人至七人不等,這些大學士都是翰林院裡有學養及精明幹練的一時之選。朱棣能讓這七人參與國事議政,他們的份量就不是當年太祖眼裡的秘書之流了!然而,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如果看倌日後看到有人拿內閣等同於中書省及內閣首輔與宰相做比較,寫些似是而非的文章,小子建議您棄之一旁,不然您就會被作者繞的暈頭轉向出不來。因為兩者在天平秤的兩端根本不是同一個等級,所差甚遠矣!既然宰相都已不存在了,小子就搞不懂一些文史工作者還老拿它與內閣說事。

初大思想家黃宗羲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

朱棣在位22年,為了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幹了不少大事;比如遷都北京、出兵安南、五次親征漠北、派鄭和率領大型艦隊下西洋等。 這些政策都具有帝國擴張性的特徵,但又極其消耗國力。 其子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幾乎盡反朱棣的擴張政策,轉而從恤民、收縮、守成的角度,重新調整帝國的統治政策。可惜朱高熾做了不及一年的皇帝便突然駕崩了。時年28歲的皇太子朱瞻基隨後登基,年號宣德,廟號宣宗朱瞻基自幼聰明活潑,很招祖父朱棣的喜愛, 其父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後,他也被立為皇太孫。在爺爺悉心的調教下,朱瞻基能文能武,頗具人君氣象。

明宣宗朱瞻基《戲猿圖》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宣宗畫三陽開泰圖軸

有著一身藝術才華的朱瞻基自號「長春真人」,他不僅精通武藝,也熟悉典籍,於詩、書、畫、印等文藝方面的造詣頗為可觀。晚明學者黃景昉評價說:「宣廟(朱瞻基)詩畫皆入神。詩長篇絕句,滾滾不窮。畫善花鳥。」。除了藝術上的高超成就外,朱瞻基在騎射上也頗為出彩。同時,他還是一個世人皆知的“蛐蛐皇帝”,平時喜歡鬥蟋蟀玩。

秋塘群鷺圖

由歷史得知,“藝術家皇帝”像宋徽宗趙佶南唐后主李煜往往不把精力用於治國,他們更情願把時間花在藝術才華的展示上,以致身揹亡國之君的下場。宣宗朱瞻基同樣也會毫無顧忌地沉溺於各種藝術和玩好之中,但是他也不忘國事,所以政務推動的井然有序。小子不禁好奇地問道:「到底朱瞻基是如何做到的呢?」

試想,一個沒有宰相總理朝政的皇帝,即使像朱元璋朱棣這等強人都得頂著繁冗的重負,硬著頭皮去幹。更別提要分身出來做藝術家,把自己放縱一把的朱瞻基了。當然,他爺爺朱棣在摸索中,不得不做一些適度的調整和變通,靠身旁內閣輔臣們的扶助,日子稍微好過一些。

在還沒登基當皇帝前的十多年裡,朱瞻基早就看出這種苦差事,實在不是皇帝該幹的活。自從14歲當上皇太孫後,朱瞻基就一直琢磨著:「有朝一日我當上皇帝,自己既能正常處裡朝廷政務,也能抽出身來,做一個逍遙自得的皇帝。」聰慧的朱瞻基最終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之策,日後讓這位太平天子活的非常滋潤。

明宣宗書上林冬暖詩 立軸 47.3x23.9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宣宗朱瞻基御製《雪意歌》

明宣宗《御筆戲作一枝花》

註一:「通政司」是「通政使司」的簡稱,始設於明朝,為皇帝與各部門之間的收發出納機關,處理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明朝通政使司設正三品通政使一人,正四品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謄黃右通政一人,正五品左右參議各一人,其屬經歷司正七品經歷一人,正八品知事一人。

註二: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在此之前,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即給皇帝一份,同時也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接著,他又下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

關白為「陳述、稟告」之意,關白典故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也就是說任何大事皆先陳述或稟報給霍光知道,然後上奏於皇帝。

註三: 吏、戶、禮、工、刑、兵六部

禮部(主管教育,負責領導儒家學術,以及祭祀,外交等)和吏部(主管文官陞遷)最為重要,戶部(主管財政,土地和人口)人員最多。兵部(主管國防),刑部(主管司法,有對較大刑事案件的審判權)與工部(主管公共建設)地位較低。

註四:明朝翰林院有三大體系。正官為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統管翰林院並是皇帝的顧問;屬官有五經博士、侍讀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學、政治等顧問;史官有修撰、編修與檢討,乃為專職史官。

(待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o092355bao&aid=138847889

 回應文章

沐蝶【Dreamlike auror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26 05:35
音樂來自網摘…………
軒轅子(炎黃子 、居竹)(pao092355bao) 於 2020-09-27 13:19 回覆:

感謝 感激 感動

沐蝶為此系列文配上絕頂之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