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5 01:42:04瀏覽7110|回應0|推薦23 | |
胡亂吹捧不同文化體系的上層社會制度,忽略其屬性的根本差異,只會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許多歐洲社會好像沒有明天一樣,拚命花未來的錢創造出來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什麼好羨慕的?政客會下臺,但是社會總體的債務卻不會消失,明天你還是需要為自己的花費買單的。 台灣人對自己很沒有信心,總覺得歐洲是好的、日本是好的、美國是好的、韓國是好的,就是台灣不行,缺乏自信心的結果,使得自己在面對比我們差一點的國家或地區的時候,又顯露出自卑的自傲,例如部分人對大陸越南嗤之以鼻。 我在歐洲住過六年,上課的時候,我常對學生說一個觀念:如果你到歐洲都看到美好的一面,那表示你還沒有瞭解歐洲。其實這個觀念可以拓展到每一個國家或事物。『三民自』給人詬病的地方在於永遠只看到大陸社會的黑暗面,一個國家社會如果真的那樣不堪,那怎麼可能創造出驚人的經濟奇蹟?常去日本的哈日族、哈韓族,如果永遠只看到日本、韓國美好的一面,那怎麼可能?美好與醜陋、效益與成本往往都是雙生的,那裡可能只有美好的光明面?真的每天都那麼爽的話,早就心臟病發作死光了。 聯合報「借鏡國外」系列報導了瑞典,文中介紹這個國家受人稱頌的種種福利制度,談得最多,讓人羨慕流口水的應是瑞典育嬰托兒的相關好康措施。 早上看到這個系列報導,我很快的Po文回應:生小孩養小孩是自己的事情,國家為何要插手?其他的網友也紛紛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質疑。 聯合晚報的社論針對我的問題回答:生兒育女是國家大事嗎? 這樣的討論我覺得是建設性的,很好。但是聯合報針對瑞士的報導有一個基本上的問題:就是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一般人未必對瑞典或歐洲的一切都瞭解,以過度渲染美化的角度來看瑞典的福利,卻忽略了福利的成本,本來就是有問題的。瑞典的社會福利必然與其社會成本息息相關的。 第一:我們應該先問一個問題:我們願不願意忍受這樣的稅負? (一)公司稅:2009年1月瑞典公司營業稅為26.3%。台灣為17%。 (二)營業加值稅:瑞典標準的加值稅VAT為25%,但部分產品的增值稅較低,例如食品、旅館的加值稅則為12%。台灣為5%,而且逃漏VAT稅嚴重。 (三)個人所得稅:瑞典以高薪資、高福利、高課稅聞名於世。個人勞動所得收入採累進稅率扣繳,稅率累進最高可達57%。對於個人非勞動收入的稅率是30%,主要包括投資收入及資本盈餘。台灣個人所得稅從6%開始,最高為33%。 (四)社會保險費:瑞典的社會福利源自於相對高昂的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費主要由僱主繳納,每年會調整稅率。相對的,僱員必須繳納薪資總額的7%作為養老金保險。 國家完善社會福利是以高稅收為基礎的,沒有稅負哪裡來的福利? 第二:我們要大政府還是小政府?信奉自由市場經濟卻要政府無所不包、連床笫間生養小孩自己的事情,國家為何要插手?政府的分配與福利的效率會比民間好嗎?分配公平性的問題如何解決? 毫無疑問的,政府的效率一定比民間企業更差,這樣大的預算交給政府來處理會不會形成更大的浪費?再加上台灣的灰色所得與資本利得課稅的機制不好,加上形形色色的投資獎勵條例,很容易形成所得多的人,實際上負擔卻少,領的補助卻多的怪現象。江宜樺今天不是才說了嗎,的確有人開雙B卻領低收入補助的怪現象。這種怪現象不根治,我們何必再繳一大筆福利稅給政府浪費呢?政府過度介入福利分配的結果必然是搞到最後,繳稅的不滿意,拿錢的嫌太少,沒有人會滿意的。 第三;根據Hofstede的研究,北歐的文化與其他地區明顯不同,低權力距離,集體意識較高、以及低男性化指數,是個權力平等與性別角色不明顯的地方,這樣的文化屬性所架構出來的上層社會制度,自然會強調社會福利與女男平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這樣的文化屬性也與英美文化戛然不同,因此,瑞典的制度也沒有成為英美等主流社會學習的典範。 我自己在歐洲生活過,那種社會好像沒有明天一樣,拚命花未來的錢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什麼好羨慕的?政客會下臺,但是社會總體的債務卻不會消失,明天你還是需要為自己的花費買單的,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的例子不就在眼前?那為什麼不由現在的我自己來承擔? 再者,胡亂吹捧不同文化體系的上層社會制度,忽略其屬性的根本差異,只會造成更多的社會問題。台灣的教改殷鑒不遠。新加坡以儒家為本、設計出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福利制度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對象。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