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小貨車在利比亞的戰爭
2011/04/09 22:11:16瀏覽10217|回應0|推薦17


大陸汽車進來台灣,不少網友連大陸車子都沒開過,儘是會對大陸造的汽車冷言冷語地,好像有仇似的,真不知是什麼奇怪、偏差的病態心理?從可疑的「方向機掉落」事件乃至「花40幾萬買一副棺材」這樣惡毒的批評都出來了。但事實上近來大陸造的車輛其實進步不少,也在2006年之後成為汽車的凈出口國,最近還在利比亞的戰爭中可是大出風頭。

 
中興皮卡出口利比亞,戰前有將近一半的市場佔有率



利比亞的戰爭是一個新時代的戰爭,我們透過24小時的新聞頻道以及網際網路,好像親歷了一場活生生的戰爭大片。在大量新聞圖片中可以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無論是政府軍還是反政府武裝,都裝備了大量的小貨卡(大陸稱為皮卡、皮卡車)。各種各樣的皮卡經過了五花八門的改裝:從12.7毫米高射機槍、14.5毫米高射機槍,到107毫米火箭炮、四管的122毫米火箭炮,更誇張的甚至裝上了武裝直升機用的火箭發射裝置。皮卡戰爭已經成了利比亞地面戰場的主旋律。有一間連大陸人都不太聽過的公司,河北的中興汽車最近卻頻頻上了電視媒體。因為交戰的雙方幾乎都大量使用他們所生產的皮卡。


中興威虎皮卡的宣傳照


事實上,皮卡用於非洲大陸的戰爭歷史已久,不管是查德內戰、還是蘇丹內戰,皮卡都是戰爭的裡面重要的上鏡頭的主角之一,也是「物質基礎決定上層結構」的具體實踐。皮卡便宜,取得容易,載重能力強,後勤保養不難,可以沿著交通路線快速前進後退,一哄而散的時候,四驅的皮卡還可以有一定的越野能力。阿富汗的塔利班也大量使用從巴基斯坦引進的N手豐田小貨車。以至於美軍飛行員曾抱怨他們發射的價值幾百萬美金的雷射導引飛彈,目標卻是報廢邊緣根本不值錢的破爛豐田小貨車。在第三世界的戰爭中豐田小貨卡實在太出風頭了,還有一場戰役以豐田之名(TOYOTA WAR)「豐田戰爭」

198712日查德軍隊和利比亞軍隊在法達地區發生交火,查德軍裝備「陸虎」吉普以及大量的「豐田」皮卡,皮卡上配備法國提供的「米蘭」反坦克導彈及機槍。在短暫的衝突中,利比亞一個裝甲旅被全殲,784名利比亞士兵陣亡,92輛坦克和33輛裝甲車被毀,81人被俘,13輛坦克和18輛裝甲車被繳獲,而查德軍僅18人陣亡,3輛豐田車被毀!此戰因此被稱為「豐田(皮卡)戰爭」。


看起來寒酸的查德政府軍與豐田小貨卡



利比亞戰爭的主角為什麼是皮卡?首先是皮卡這種車輛機動靈活。利比亞的戰事基本上是圍繞著國內一條沿海公路進行的,激烈交戰的城鎮都被這條公路穿成一條線,在這樣的條件下,皮卡的速度就有相當大的優勢——兵力可以快速集結;面對強勢的對手,可以迅速撤退


其次,政府軍的重型裝備一旦大規模集結,馬上就會成為西方空襲的活靶子。相比容易被識別而被攻擊重型坦克、裝甲車皮卡在遭到空襲的情況下,還可以偽裝成民用車輛,因此生存的幾率也相對大一些。


再者是後勤的原因。實際上一場仗怎麼打,打成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勤。受後勤條件和技術保障條件的制約,皮卡實際是被成為了戰場主角。一輛坦克即使在公路條件下行駛,百公里的油耗也達到了二、三百公升,對於後勤補給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包袱。沿途的加油站、油庫都很容易被攻擊、破壞,以至於雙方都不具備使用重型車輛進行戰鬥的後勤條件。相比之下皮卡車對後勤的依賴更低,一輛皮卡車百公里的油耗,大概在十幾公升


最後,皮卡使用起來更靈活有彈性,皮卡車載上三五個人和一些補給,再臨時加裝一些武器,不管是機槍、火箭炮還是反坦克導彈,還看到超載十幾人的皮卡都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作戰、機動,甚至是生活單元一旦戰事不利,還可以馬上溜之大吉。


 中興的威虎2.5升四輪驅動的柴油皮卡在大陸的售價是8.98萬~9.68萬人民幣,合台幣40-45萬元,便宜又大碗,還具備沙漠越野能力,難怪在非洲大出風頭。看起來會成為昂貴的豐田汽車的競爭者,以後在世界各地出現的機會越來越多。還有好事者觀察了交戰雙方的圖片之後發現:中興皮卡一旦車斗超載,車輛前頭會翹起,因此對中興皮卡做出了具體的建議:(1)車輛前後配重不佳,需要加強。(2)還要加強後輪懸吊繫統偏軟的弊病。

國軍最近採購了所謂的『突擊車』,看起來頗類似十幾萬的沙灘車的玩意,竟然要價一兩百萬元台幣,僅能乘坐2人,載重空間又有限!趕什麼時髦耍什麼酷嘛?!坦白說不如多多採購『得利卡』『載卡多』等小貨卡比較實際。



下面的Slideshow就是中興威虎,還有少部份長城皮卡在利比亞參加戰鬥的圖片,看起來頗為威武啊!



大陸製造 TOBE 勝榮 奇瑞 中興 長城 小貨卡 皮卡 汽車 商用車 中利國汽車 試駕  軍用車輛 國軍 突擊車 比亞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wh&aid=50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