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1 20:42:12瀏覽1381|回應0|推薦2 | |
日全蝕跟考古學有什麼關係?如何有重大作用呢? 中國人都聽說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因為古代文獻中清楚地記錄了夏、商、週三個最早的朝代。但是,就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年代來說,司馬遷的《史記》也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兩代,只有帝王的世系而無年代。這就是說,五千年文明史中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對國民來說,「這事兒很煞風景」,使人說起五千年文明史來,「理不直,氣不壯」;對學者來說,「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不能得到中外史學界的公認」而令人憤憤不平。 為填補中國文明史的空白,「夏商周斷代工程」於1996年正式設定,成為中國大陸「九五」期間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為了使工程規定的目標能順利實現,大陸國務院成立了由國家科委副主任鄧楠為組長、七個部委領導為成員的領導小組,李鐵映、宋健二人為工程特別顧問。決心解決此一歷史問題。該研究聘任歷史學家李學勤、碳-14專家仇士華、考古學家李伯謙、天文學家席澤宗為工程「首席科學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學科的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工作。這個科研項目,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科技測年等學科,分九個課題,四十四個專題,直接參加的專家學者就有二百人。據報導,這一高層次的科研工程,連辦公室秘書都是博士。 「工程」要達到以下的具體目標: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中期和晚期前後段各王準確的年代; 2.商代後期從商王武丁至帝辛(紂),確定比較準確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在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天文奇景。《竹書紀年》記載過:「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指的是周懿王元年發生的清晨日食,使得在陝西華縣一帶可見到這個天亮兩次的奇景。有學者認為所謂「日妖宵出」可能也是「天再旦」或「天再昏」的日食現象,可用來斷定《墨子·非攻下》記載「禹伐三苗」的正確日期。因此,夏商周斷代史工程便利用此一特設的天文現象來進行西周懿王元年的時間推定,從而確定西周各王在位較精確的時間坐標。 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工程」終於發表了《夏商周年表》。這份《年表》定夏代始年大約為公元前二O七O年,夏商分界大約為公元前一六OO年,商周分界具體為公元前一O四六年。又將具體的帝王年代從公元前八四一年向前推移到前一二五O年,即武丁元年。武丁是商代後期的王,在他以後的各王都給予了具體的在位年代。另外,西周從武王到幽王的所有年代也有了更具體的劃分。西周諸王年表的建立,甚至商王武丁以來年代的建立,主要基礎於武王伐紂之年(即西周之元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其他的年代依據這兩個年代進行安排和調整。 日全蝕 日蝕 日偏蝕 日偏食 日全食 天文 歷史 斷代 西周 周代 上古史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