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8 00:24:36瀏覽856|回應0|推薦3 | |
這是2008年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的文章。其實這幾個月我幾次演講的觀點與他幾乎完全一樣:美國不面對不處理「殭屍」企業與資產,衰退期恐拉長。然而歐巴馬看起來並沒有這個勇力與氣魄來處理這個問題。 美國已經是一個失去方向的國家,歐巴馬也證明只有華麗的辭藻而已,然而,再怎麼華麗的辭藻也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美國該怎麼做?我認為只有Big Shock式的經濟重整才有可能使得美國在未來1-2年重新恢復活力,因此美國必須: (1)必須放任殭屍企業破產,重新啟動資產重組,可以重振美國的競爭力。 (2)放任資產(美國的房地產與股票)貶值,現在貶得遠遠不夠。 (3)必須短中期地忍受重大的國民所得水準下降,但盡力平衡政府預算。 然而,現在的民主政府,幾乎難以承受做出此一重大決策的政治後果。但不做此圖,日本17年的『平成衰退』就是美國的前例。資產價格還是會繼續下降到合理的水準,只不過會拉長痛苦的時間。 不處理「殭屍」 衰退期恐拉長 * 2009-03-07 * 中國時報 * 【保羅.克魯曼專欄】 上月,歐巴馬總統對國會演說力主大刀闊斧整頓美國體質不佳的銀行:「這樣做的代價很大,但我可以打包票,不作為的代價將會更大,後果可能導致經濟一路跌跌撞撞,持續不只幾個月或幾年,可能長達十年。」
此說有不少分析家同意,但就我接觸所及,也有人對歐巴馬的光說不練逐漸感到挫折甚至恐慌。現實是,歐巴馬行政團隊碰到要處理銀行問題時就猶豫不決。政策陷入停滯狀態。 這個狀態的運作如下:通常先由行政官員私下放話,藉媒體透露一個拯救銀行的計畫,這個試探氣球很快被懂得門道的政論家戳破。幾週之後,行政部門又放出一個新計畫,但其實是與前一個計畫差不多的版本,因此很快又被各方識破。同樣的情節不斷循環。 為何官員不斷釋出大家都不相信可行的計畫?因為歐巴馬行政團隊和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高官似乎已經說服自己,這一陣子常被冠上「有毒廢棄物」標籤的不良資產,其實際價值遠高於任何人真正願意付的價格,而如果這些資產被適當估價,所有麻煩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財政部長蓋特納最近受訪時,試圖區分不良資產的「基本先天經濟價值」和現在被賦予的「人為打壓價值」。在最近的交易中,即便3A級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每一美元也只能以美金四十分賣出,但蓋特納似乎還認定它們的價值遠高於此。 官員似乎也相信,設法使不良資產獲得適當估價可解決美國主要金融機構的所有弊病。本週稍早,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被問到有關「殭屍」(形同破產但在政府資助下苟延殘喘的金融機構)的問題,他說:「我不知道美國金融體系中有任何大型殭屍機構」,甚至明確否認「美國國際集團」(AIG)是殭屍。 柏南克和蓋特納的計畫以內容稍作變化而成為各種版本,透過行政部門不斷對外釋出,但這些氣球終究飛不起來。 試看這個計畫的最新版本:對願意購買不良資產的私人投資者低利放款。這個做法當然會推高不良資產價格,因為它提供一個讓投資者穩贏的方案,如果資產價格上揚當然會獲利,如果資產價格大幅滑落,投資者可一走了之。但這樣足以使銀行體系恢復健全嗎?不行。 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補貼不良資產的價格,等於讓所有錯誤買下這些資產的人雨露均霑,其中有些利益會往下流給需要的人,支撐金融機構的獲利,但多半是便宜了不需要或不值得被拯救者。 那為何這種殭屍構想如此陰魂不散?答案恐怕是官員到現在還不願面對現實;他們不願正視主要金融機構的慘況,因為很難拯救一家基本上等於破產的銀行,除非政府暫時接管。而暫時國有化顯然仍被視為不可思議的禁忌。 但拒絕面對現實實際上就等於缺乏作為。而我和總統同樣擔心,不作為可能導致經濟一路跌跌撞撞,持續不只幾個月或幾年,而是十年甚或更久。 (克魯曼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本報國際新聞中心尹德瀚摘譯。)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