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3 11:27:20瀏覽1057|回應0|推薦1 | |
「長期,我們都死了」VS.「長期,他們都走了」 * 2008-12-03 * 【工商社論】 金融海嘯把每個國家都打得七零八落,各國政府無不卯足全力亟思解決之道。 不同的國家採行的經濟政策或有不同,但大致而言不外兩種方式,一為大量花錢,一為改變規則,前者著眼短期效益,快速重振景氣,後者則強調長期福祉,健全經濟體質。 在總體經濟政策的思維上,二者互有驗證上的支持,但卻逐漸形成學派間意識型態的壁壘。 只是,最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一席政府應「大膽舉債」的言論,似乎讓主張救急為重的凱因斯學派重新掌控了政策思維的主流地位。有此位經濟學大師的加持,各國政府莫不服膺其理念而推出各項花錢措施,大手筆的搶救經濟,我國亦不例外。 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恐慌造就出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其所提出的總體經濟理論更被稱為「革命」,顛覆了傳統的想法。 凱因斯認為經濟蕭條係社會總需求不足所造成,只要社會需求能夠提升,透過交易活動的乘數效果,最終必能帶動整個國家GDP的成長。 社會總需求的組成主要雖來自於民間消費與投資,但在經濟蕭條時期,民眾信心不足,期待民間自發性增加消費或投資的可能性不高,因此,政府利用財政政策主動刺激或創造有效需求便成為唯一可以依賴的法寶。 數十年來,凱因斯經濟學深受各國政府的喜好,尤其是被當成經濟不景氣時的救命仙丹。 雖然凱因斯也知道經濟運作其實是個有機體,市場機制具有自我恢復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仍堅持主張政府干預的必要性,因為如果不及時用短期的方法搶救經濟,即便市場機制會逐漸調整解決,但「長期,我們早都死光了」。 這句話成了凱因斯學派的經典名言,且也直接點出了凱因斯學派的核心價值所在。 我國政府不論藍綠政黨,只要碰到了經濟衰退,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祭出擴大內需方案,其中最常見的又非擴大公共建設莫屬。日前馬政府所推出的消費券案雖為歷史上的第一次,但其政策思維如出一轍,都是凱因斯的信徒。 就公共政策而言,我們對凱因斯學派並沒有成見,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老鼠即是好貓,但從歷史經驗可知,草率出手的救急措施即使有效,社會因此而付出的代價亦甚為可觀。 其一,迷信權力,造成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活動。政府一開始雖言明僅是短期的救急政策,但事後卻常會沈迷於干預權力的使用,不知適時收手,讓政策效益發生過猶不及的後果,益增經濟的不穩定。 尤有甚者,私經濟活動更常因過度依賴政府的協助,以致喪失自我負責的因應能力,一旦遇到困難只會要求政府救援,完全不知警惕與反省。 其二,惡性循環,政府常自己製造問題而後再來解決問題。經濟問題的發生常肇因於政府的管理不當或政策錯誤,但卻反而為政府找到更多擴增其干預程度的理由,惟一個無能的政府本身即為問題所在,賦予其更多的權力只會使事情更加惡化。 其三,投機短視,官員為陞官保位只求急功近利。長期制度的興革對國家根本至關重要,但卻須要循序漸進、耐性累積方得克竟其功。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無法符合官僚體系求官進爵的考評要求,即時與短期問題的解決與表現遂成為多數官員決策的偏差心態。 我們不反對在此全球經濟危機時期,利用凱因斯的手段刺激短期經濟回升,但為避免短期作為傷害長期發展的基礎,政府不應將短期效益的追求無限上綱為唯一目標,進而脫韁失控導致更大的危機。 我們何曾看到政府認真追究淘空國庫的責任?我們何曾看到政府認真檢討公共工程的弊端?我們又何曾看到政府認真思考未來的財政與租稅改革方向? 遲來的正義固非正義,遲來的覺悟亦不是覺悟。畢竟,當嚴重的後果發生時都已經是「未來」的事了,而「長期,他們都走了」,我們又能奈何!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