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09 13:47:05瀏覽5586|回應5|推薦39 | |
有一首以恐懼與仇恨為主旋律的「共和國戰歌」已經響起。「長期巨量而密集的恐懼洗腦工程」下的黑暗與負面的報導,竭盡所能破壞兩岸和平繁榮,甚至擴及在大陸發展的台灣民眾與廠商,都成為他們重點打擊的對象。 有一首歌叫做共和國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曾是美國南北戰爭時著名的軍歌,在美國以及全世界都極富盛名。它的旋律曾在台灣曾經改成團結歌,以至於我們這一代人都朗朗上口。耶魯大學美籍華裔教授蔡美兒(Amy Chua)寫的《虎媽的戰歌》的英文“Battle Hymn of Tiger Mother"也以這首歌的歌名修改而成,可見它的穿透力深入人心。 現在,在台灣也有一首,以恐懼與仇恨為主旋律的「台灣版共和國戰歌」也已經響起。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日前抨擊《自由時報》對ECFA「長期巨量而密集的恐懼洗腦工程」。事實上,《自由時報》對一切相關於中國的報導皆是極其黑暗與負面的,甚至擴及在大陸發展的台灣民眾與廠商,都成為他們重點打擊的對象。 坎城影展中的舒淇國籍風波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首先,烏龍爆料舒淇在紅毯上「正名」國籍,讓她在大陸引起軒然大波在先;接著再藉著澄清「沒有要求正名」的機會,再引起台灣親綠年輕網民的炮轟在後,如此掀起的波瀾,甚至掩蓋了《聶隱娘》坎城得獎的焦點。 這樣的敵意與仇恨到底從何而來?冷戰時期的國共對峙的年代,因為政治的需要,國民黨發展出一套親美反共的邏輯,但是國民黨反共卻不反中。綠營的親美仇共,原本與冷戰時期的國民黨思維並無二致,但因為反國民黨的需要,與日本的殖民地情結,遂異化而成了強烈的「反中意識」。 現在,綠營的親美仇共反中的「台灣主體理論」已經發展成熟,並得到了理論的鞏固,故再也難以回頭。 煽動兩岸間的敵視與仇恨的目的在於切割出「仇恨的敵我」。如果能夠成功鼓動仇中的情緒,對內,主張和平共榮的國民黨就會被自動歸類為「賣台集團」,反中的綠營,就可以在選舉上摧枯拉朽、無往不利。對外,台灣仇中的氣焰愈熾,也終將激發大陸─這個世界第二強國的反台情緒,進而再度強化內部的悲情與敵視。尤有甚者,他們不但敵視中國,也敵視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的中華民國,也敵視「中華民國史觀」,更可慮的是近年來媒體挑動的仇恨,更煽動青年學生上街抗議「中華民國史觀」的教科書,有明顯的將仇恨向下扎根的情形,再將一切反對的校長、教師大篇幅地進行文革式的公審。很難想像此種麥卡錫主義式的思想審查,居然會在21世紀且已經民主化之後的台灣發生。 他們的策略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中國國民黨」的主席朱立倫在回應外國媒體報導的「終極統一」時,卻只能以「斷章取義」來嚴詞否認。坦白說藍營既然承認「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也就是承認未來兩岸走向某種制度化安排的可能性,何需要嚴詞否認? 弔詭的是:在兩岸關係上,與大陸「求同存異,和平共榮」絕對是大多數台灣人民的主流期盼。然而,舒淇的腹背受敵與朱立倫的閃爍其詞,卻絕對不是他們個人的困境,其實折射出的是藍營長期在語境上的論述困境。 然而,綠營的理論也並非毫無破綻。首先,「台灣主體理論」將中性、在地的「台灣意識」,透過民粹操弄為脫離中國的「台獨意識」,事實上毫無進步性可言。其次,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大陸「第二共和」,也不再是那個以肅反鎮反手段打擊階級敵人獨裁政權,相反地,可能是比台灣更為實事求是,追求經濟成長的新興經濟強權。再者,兩岸人民的自由往來,經貿依存度均屢創新高,顯見冷戰時期的政治軍事對峙已經遠去。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不斷強調威脅與恐懼,進而強化敵視與對峙,尤其不合時宜與怪異。 可悲的是:藍營過去一直沒有認真回應這一套主體理論,只會以李敖式的譏諷方式嘲笑,或者想要通過外部的華盛頓或北京來制約冒進的民進黨。其實,馬英九曾在ECFA的辯論上精彩地全勝蔡英文。透過公開的辯論釐清事實,讓當時「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尪」恐懼流言戛然而止,讓兩岸關係奮力前進了歷史性的一大步。然而,國際大環境已然丕變,右傾化了的日本已經公然地站到了中國的對立面;重返亞洲的美國,其戰略目標已經轉向為制遏中國。在此極為不利的情形之下,國民黨已經沒有閃躲逃避的空間。 現在,以恐懼與仇恨為主旋律的台灣版共和國戰歌也已經響起。藍營亟需創造與時俱進的兩岸和平論述來加以回應。舒淇說得好:「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這點國民黨責無旁貸。也是洪秀柱決勝蔡英文的關鍵。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