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1/28 10:57:44瀏覽5761|回應1|推薦45 | |
台灣的語言暴力化之後的具體昇華與實踐就是丟鞋,由於微罪很難成立,所以有人樂此不疲,樂在其中。但語言暴力與丟鞋實是對他人直接、赤裸裸,毫不留情的侮辱。與大陸文革時代喜歡動輒押人戴高帽遊街有何兩樣? 當這個社會的語言與肢體暴力都升級了之後,不會有人是倖免者。 柯文哲說懷錶禮物是「破銅爛鐵」,英國部長事後還致歉。「在英國,懷表是珍貴的禮物,我完全不知道會產生其他非正面的看法」,「我很抱歉,但我們每天都學到新的知識」,「我很榮幸能與柯文哲會面,期待與他及市府團隊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她的回答非常有英國風,對比之下,柯文哲真的應該感到慚愧。 我在英國生活6年,最大的收穫就是何謂「文明」與「教養」。文明與教養是能讓別人感到最大的誠意與舒適。克拉瑪的聲明,為台灣人示範何謂一個英國「有教養」的文明人。 從破銅爛鐵的言論,還可以窺見台灣社會的變化。 自從馬英九的「溫良恭儉讓」退了流行之後,不知從何時開始,台灣開始比較偏好具有濃厚肢體暴力色彩的語言,例如「打臉」,形象生動又活潑傳神。打臉來自大陸的網路詞彙,有濃厚的文革暴力色彩。但我真的討厭「打臉」這兩個字,例如「某人被狠狠打臉了」的話語,常見於媒體、網路社群,乃至於一般人口。打開網路,東一個打臉,西一個打臉。或許是這兩個字描述的動作是令人不舒服的,或許是用詞者用字流露一種惡狠狠,羞辱、與不饒人的野蠻意圖,每每看到使用「打臉」的造句,就很不舒服了。這些狀況特別是出現在大家談論公共事務時。 打臉之外還有丟鞋,「丟鞋」起源於中東回教國家,那些國家認為被鞋砸中是最大的羞辱。後來傳入西方,小布希等人都被丟過。在台灣的代表人物則是陳為廷。在台灣開始流行丟鞋則是語言暴力化之後的具體昇華與力行實踐,由於丟鞋不太可能傷人,所以是很難被判刑,即使是微罪也不太容易成立,所以太X花等一票人深知其中奧義,故樂此不疲、還玩得有滋有味,樂在其中。但對某人(通常只限定於國民黨對象)直接砸出鞋子,其實是對另一個人直接、赤裸裸,毫不留情的侮辱,反映出的是這個人內心野蠻與蠻橫的一面,與大陸文革時代押犯人戴高帽遊街有何兩樣?
人類創建文明的規範是為了讓我們自己更舒適。當今社會,人人皆可談論公共事務,立場對立時,人與人之間已經逐漸沒了倫理,再加上無禮,討論的素質真是烏煙瘴氣。 我還是喜歡一個溫柔敦厚的社會。但是,當這個社會的語言與肢體暴力都升級了之後,不會有人是倖免者。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