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3 10:32:26瀏覽5615|回應11|推薦26 | |
在我的前一篇文章:「親美和中、扶助青年,平均財富」我給予馬英九政府很不錯的評價。他「爾曹身與名俱滅」,但「不廢江河萬古流」。那些批評馬英九的人,請等到你所支持的對象上臺之後,能不能做的比馬英九更好。再來評斷吧! 馬英九的失敗則主要在內部政治。這又與馬英九的領導特質有關。民間總說台灣兩位法律人總統治國的特色,他們在熟稔法條之際,一個只會以自己法律知識鑽法律漏洞的「巧門」(陳水扁語),另一位則是被法條作繭自縛。馬英九見到王金平有關說嫌疑,王郁琦懷疑張顯耀有洩密嫌疑,都未待精密部署立刻開記者會發難,這等如同兒戲的韜略水準實不忍卒看。於是,一經對手反擊與太陽花之亂,政府朝儀掃地,領導人威信盡失。不待反對黨摧枯拉朽,隨處伺候的鞋子與橘子,只是市井小民對他們所不喜的政府以及領導者的任意羞辱而已。反觀對岸的習近平在緝拿周永康,徐才厚的過程中,由於周徐二人分別是掌控公安武警與軍隊實權人物。要對這二位國家級別的領導人物動手,更是經過縝密的部署,長期的監控,於是一切水到渠成。對比兩岸領導人的領導與韜略才能,其差距實在不可以道里計。 臨危受命接掌內閣的毛治國本身是技術官僚出身,在公務體系有20多年的曆練。台灣在多年之後再度回到工程師擔任閣揆當然值得期待。蔣經國時代推動國家科技和十大建設的功臣,如李國鼎、孫運璿、趙耀東等,無一不是工程師出身,然而,過去在政府的權威仍在,加上長期一黨獨大,使得工程師們可以不需要那麼講政治談領導,可以專注於分析與解決眼前的問題。然而,民主化之後的台灣情況丕變。不但要能分析解決問題,更需要具有溝通、說服民眾與領導的魅力。毛治國也曾經擔任交大管理學院的教授,兼具工程師與管理人性格的特點。同時,他的政黨色彩較淡,也曾在2000年第一次民進黨政府期間擔任中華電信董事長。因此,毛治國應該是此時最理想的閣揆選擇。但缺乏群眾魅力的他註定不會是黨的偉大領導者。 然而,接下來國民黨該如何改造呢?我以為黨政的領導者除了正確的戰略遠見之外,應當總結過去的缺失推出更具領導力與執行力的領導者。 以英國工黨的興衰為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工黨以「生產事業應為勞動者所共有」(國有化)以及「福利化」兩大主張而戰無不勝迅速崛起,在歷次大選均取得佳績,進而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及1974-1979年長期執政。使英國逐漸走上社會主義與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因為屢被擊敗,不得不拿香對拜,沿襲工黨政策,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戰後共識」。「戰後共識」的時代一直至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代成為保守黨黨魁才走上終結。1979年的柴契爾夫人是極端的保守分子,她大肆撻伐福利與國有化,並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是「英國病」的一切根源。終於喚醒社會認識到「福利」與「國有化」的主張的弊病。當這「兩大神器」失效,於是從1979年開始,工黨屢戰屢敗並且一蹶不振。 在絕望的時刻,1994年工黨選擇38歲的年輕布萊爾成為新任工黨領袖,他一上場就以犀利的口才與領袖氣質技驚四座,成為工黨內的超人氣明星,從而鼓舞了工黨。那時工黨的「福利」與「國有化」的主張在已經成為落後與反動的代名詞。他以「第三條道路」重新定位,終結保守黨18年的長期執政,並成為英國185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可見政黨的基本主張必須要有一定的時代進步性,但請問國民黨的開黨「三神器」在哪裡?國民黨路線沒有問題,甚至它的黨綱應該是中間偏左的政黨,但逐漸被財團包圍而偏向財團的利益。新領導者必須給與感動人心的進步口號與希望。過去的國民黨是中間偏左的政黨「聯俄容共,扶助工農,平均地權」。國民黨要重新站起,基本黨綱應該簡單地化約為:「親美和中、扶助青年,平均財富」,簡單有力卻震懾人心,與多數人站在一起。 其次,政黨的領導者必須是個強者,要敢於對抗,人民自然會選擇強者去追隨,最好出身非政治世家第二代,徹底揚棄老國民黨給與人世家權貴二代的不良刻板印象。 如此,何須擔心國民黨的未來?不做此圖,則馬英九之後的國民黨很快就沒有立足之地。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