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塞車費之外的選擇(載於7/13中時)
2007/07/13 22:43:56瀏覽502|回應1|推薦2

 


基本上,我不反對塞車費作為壓抑小汽車的良方,

但是,在台灣的現況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請熟悉都市交通政策的朋友,多給點意見。

塞車費之外的選擇

 刊載於2007/07/13中國時報

潘翰聲(綠黨秘書長)

 以課徵塞車費作為改善都市交通的手段,近日政府再度放出試探氣球,而多數民眾依然反對。過去台北市在汽機車反對下推動公車專用道,待交通確有改善後,便獲得民意支持。因此民意支持與否並非交通政策的唯一標準,除了移植國外經驗的塞車費之外,政府必須明確宣示壓抑小汽車的方向,預告將大幅提高各項使用成本,讓人民將養車代價納入長期購車決策之中,才能徹底改善台北市的交通與空氣品質

 台北市捷運路網骨幹大致成型,市府以捷運搭乘人次攀升自豪,但若比較公車搭乘人次的下降,則我們花費數千億元公帑、忍受施工黑暗期至今,結果只是把公車乘客從光明的路面逼入黑暗的地下,小汽車數量仍是創新高的趨勢,並持續霸佔路面

以塞車費提高小汽車於上班日進入市區的使用成本,而非提高牌照稅等持有成本,公平正義的問題比較小,在倫敦、新加坡採行的經驗,讓紐約也準備跟進,希望在已經提供便捷大眾運輸的情況下,逼迫車主放棄私人載具。但是將國外成功的經驗,移植複製到國內,則需考慮更多在地特殊因素。

 台北市區為河川與山系切割出明顯的邊界,過去幾座橋樑收費等於有課徵進城費的效果,卻未降低汽車進城的需求,反而造成嚴重回堵。目前微波、紅外線或照相辨識等科技成熟,使課徵的技術難度降低許多,但是淡水河兩岸的不平衡發展下,徵收塞車費將會加劇台北縣民的相對剝奪感,甚至再炒高市區房價。而若是將塞車費課徵範圍擴大至台北縣城市高度發展區,只是將問題的界線往外推,同時也將面臨缺乏明顯出入口的技術問題,且區域內汽車數量已經很多,塞車費的效果不大。

 塞車費的目的,是為了交通順暢與降低空氣污染,而採用以價制量的市場機制來排除部分使用者,在效率與公平間有根本的矛盾。如果我們將小汽車駕駛之間的公平,擴大為所有城市空間使用者的公平,如巴黎「將汽車送進地獄」的基進改革,唯有提高包括時間在內的使用成本,才有可能讓使用者重新權衡得失,而放棄小汽車改用大眾運輸

 對照紐約每月上萬元的停車費,台北停車的成本相對便宜,而路邊停車的大量供給,是停車費降不下來的原因之一。若大量取消路邊停車格,將寶貴的道路面積,改為人行道與單車道,則實際使用的路面寬度並未縮減,小汽車駕駛將被迫多走幾步路體會行人的尊嚴,而路外停車場費率將水漲船高以促進民間投資,目前一些官方設置的蚊子停車場也能提高使用率。

 另一方面,已有捷運的幹道,沒有道理維持與原先相同的路面寬度,應該再加大既有人行道寬度,以林蔭大道提升城市空間品質,而不是又把旅客趕到地下商場榨乾。施工中的信義路、南京東路等路段,更應及早規劃未來人行道的拓寬,以及包括停車空間在內的自行車路網的規劃。

由於小汽車是一項高價的耐久財,還是具有社會慾望泡沫價值的奢侈品,一旦購車便不易回歸平淡的大眾運輸。在討好民眾廣闢道路與停車場之餘,政府應明白宣示降低汽機車數量的決心,讓人民將養車成本納入購車決策之中,更不能忽略的是,原油產出的高峰將在幾年內出現,我們還有多少資源可供揮霍?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han3&aid=1088765

 回應文章

大叔
有幾點意見與您交換
2008/05/21 12:19

潘先生你的寶貴意見已拜讀:

  惟仍有幾點意見與您交換

1、塞車費徵收,以降低"市民"自用車的論點,恐怕沒考量外縣市通勤上班的上班   族權益,大台北地區的捷運、公車骨幹完備,可是基隆及桃園呢?相信即使未經正式統計,恐怕大家都了解,有相當多的人可是自這裡通勤上班的,甚至是台北居民買不起台北的房子,(林口的房子都已經快上看20萬,而桃園約一坪10萬出頭,所以就算通勤費用高,與相較高不可攀的房價相比,還是可接受的)

2、以我個人為例,上班若是不開車,通勤的時間將大增。大家都不可否認,台北市是首(善之)都,工作機會多,或是有些工作也只有在台北才有,許多台北在地人的同事,往往會無法理解,外縣市通勤族為何要花這麼多的時間、金錢來這上班?

桃園的交通並不是多差,但遠遠比不上台北,如果以台北人的捷運文化來看台北以外的區域,不便性,恐怕難以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