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3/23 18:49:18瀏覽909|回應2|推薦52 | |
本文內容所使用的各張照片,都是本文作者自行拍攝而得;未經正式同意,請勿自行轉載、挪作其他用途。 從大馬路往內觀望,看起來只是條雖然具備懷舊情調,卻也是極為普通的、瀰漫著戒嚴時代氣息,總之缺乏可以讓雙腳跟心思駐足久些的聚落,然而放下快速步調,如同柏油路面那個「慢」字,緩緩走入寂靜之中依舊蘊含著生氣,屋瓦牆角再再透露著都市化腳步夾縫裡的陳年味道的社區;別是一番天地,一處默默棲息於自己懷抱裡的角落,任憑外界風馳電掣而不為所動的天地。 分針及時針宛若停留在對於它們而言,根本不曉得意義到底在哪、究竟有什麼重要可言的刻度一角;讓相較起來,被從未停頓些許的光陰及時代腳步,任意輾來踏去(也根本阻止不了啊)地烙下斑斑點滴跟印記,半數以上的房舍依舊有著人煙居住與活動等各式痕跡,總之滿佈著兒時回憶的老式狹窄、轉角處好像有什麼「驚奇」在那裡守候,入夜後簡直是獨自行走的絕緣體,彷彿棋盤四處綿延的巷衖;讓這些受到歲月剝蝕痕跡的建材、建物格局,意外地尋不著絲毫陰森和驚駭的氛圍,反倒還飄浮著撫觸意識中樞、一股還不知道該怎樣形容的,但確實讓我不自覺地墜入沉思、總想整個走完一遍的魅力。 就讀附近大學的道道青春旋律,點綴著跟遠方現代化、但不見得就有美感或情感可言的高樓華廈,以及迴盪於周遭大氣的學生嘻笑玩耍聲浪,好似沖刷灘頭的無數浪潮,竟然沒有往日那種特定歷史情境之下,一切都是克難從簡、湊合著用(反正每位當事人都相信「很快的,我們待個幾年就能回去」;怎知這一待,就是耗盡青春跟生命的數十年)思維,所產生的雜亂無章等突兀及窘迫。或許當代都市更新後的嶄新建築,反倒才像是強冒出頭的智齒一樣,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腰纏萬貫、珠光寶氣;結果根本就不過是個「醜」? 在有些黯然而增添落寞的天氣下,實際造訪這座先前搭乘公車時,好幾次吸引我目光的社區,做個「二十一世紀鄉巴佬」,在二十世紀中葉興起的「不願意聚落」(有幾個人願意因戰亂而離鄉背景?運氣好些的,隔了幾十年、滿頭華髮之後才終於得以回家,故鄉恐怕都認不出來了;若是運氣差些的,終生都無法再度跨過那道海峽,如此惆悵及遺憾,長篇大論也難以道盡)範圍裡四處散步,並且想當然耳的隨手攝影,滿心好奇的一下子這裡瞧瞧、一下子那裡晃晃;也許比晴空萬里、艷陽高照時更有那種 FU,哪怕擺明了為賦新辭強說愁、而且哭笑不得的是:這究竟干卿底事,誰要你兀自跳出來,唱齣搞得大家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的戲(我又幹嘛突然冒出此句不知所云)? 地處文教區的破敗、被遺忘(註)而定格在那個兩大陣營表面對立,實則私下仍有頻繁往來,只是該矇騙撒謊跟裝瘋賣傻的地方,還是得事先套好招數,以便對各自的國內輿論有所交代;反正大家有默契地共同演戲,當然難免有「假戲真做」的脫序的年代,這處幅員不算遼闊的方寸之間,天已昏黃之下的日正當中;悠遊於早春午後。 註: 在如此以搞環境跟景色破壞,來當作進步文明的象徵及實績,甚至藉此來跟「某國」競爭與較量(我不懂為什麼非得如此不可)的詭譎世代,被拼命尋找能夠藉著經濟發展、賺錢生財等合理口號,讓「雀屏中選」的地區被大肆蹂躪、榨光一切價值而萬劫不復(瞧瞧被各大媒體批露的所謂某某「秘境」)之後,再噬血的去尋找下一個受害者、當初敲鑼打鼓的利用種種資源來宣傳,卻又責備同類欠缺公德心跟素質,讓好山好水變成支離破碎的人們所遺忘,也許反倒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毎天生活於斯的居民們心裡做何思想,身為旁觀者、局外人的我當然無法得知,連稍作揣摩或臆測,也可能流於純粹的滿口論斷、動輒以自己那份「應該」硬套在旁人頭上(而且旁人似乎還有絕對義務,來滿足自己那份簡直無理且蠻橫的慾望)的愕然;我喜悅的簡單跟寧靜等氣氛,安知不是那道道阡陌般的圍牆背後,想方設法要出走的躍動思緒裡,幾至於不共載天的怨懟? 就讓空氣自個兒流動吧。雙眼所見、世間種種,未必就是真實的純一不雜,反而可能是個幾可亂真、但終究是個「假」的海市蜃樓;也可能是個讓無論在旁觀看或身在局中,都要感到頭大不已的亦實亦虛,所謂「笑,未必就真的是笑;哭,也未必真的在哭(那到底是怎樣啊?非要搞得這麼累嗎)」之類的模稜兩可,興許就像眼前那對結褵不知多久的夫妻一樣。人生,到頭來不就是如此而已? 更多照片,歡迎撥冗、移駕至我在聯合報網路城邦的個人相簿參觀: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