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6 10:19:09瀏覽849|回應1|推薦57 | |
本文內容發布的各張照片,皆由筆者自行拍攝而得,若蒙垂顧而需要引用,煩請事先告知並獲得作者正式同意。謝謝。 前言: 這篇文章內容所述,是記錄我尚未信主以前,首次透過火車這種個人相當喜愛的交通工具,涉足也是相當熱愛的台東地區,進行面試的約略過程;可惜我當時沒有屬於自己的數位相機,乘坐火車的時候,所拍攝的花東線鐵路沿途照片,都是利用傳統的傻瓜相機(這些負片當然沒有經過掃瞄而數位化),因此也沒辦法隨這篇「重見天日」的文章一起發表;所以大家在這篇文章內容所看到的影像,都是拍攝於2013年五月至2015年五月之間。雖然部份影像就是文章提到的渡假村一部份或某個角落;但整體而言,不見得跟這篇文章的內容有直接關連。 由於時空已經相距將近十年,文章內容提及的火車班次編號、客車種類,皆已跟目前大相庭逕;連環境週遭、硬體設施(例如鹿野車站與周邊街道)跟人文風情,即使跟台灣西部各都會區比較起來,豈止不算「日新月異」,只差沒有「裹足不前」的慢如龜步,但是跟以往模樣做個對照,差異仍舊明顯。 起碼當時花蓮到台東這段鐵路完全沒有電氣化(連進行相關工程的影子都沒有、連串因應觀光而展開的「車站外觀及月台表面拉皮整形手術」,自然也不見任何跡象);因為玉長公路通車,使得本來就幾乎沒有旅客會利用、秉持國營事業服務偏遠地區百姓,才繼續茍延殘喘的安通車站,在2005年的時候仍舊「健在」(玉里到東竹這段也還沒截彎取直);關山站到瑞和站這段鐵路,包含2013年由於完成高架立體化工程,所以同樣屬於尾大不掉、宛如雞肋般存在、總算正式廢除的月美車站(一年到頭沒幾隻「貓」在此上、下車),就算被冷落在旁涼快,也依舊聳立在它自己的所在地、各級列車都得停靠或經過;所有從花蓮繼續南下的莒光號,都得在花蓮車站更換電力或柴電機關車(「火車頭」的正式名稱);柴油動力的自強號無論北上或南下,也一律在該站進行車廂加掛、摘掛等作業;其他還有許多路線因電氣化而變更、廢除等「天翻地覆」的變革,只是族繁不及備載,本文的目標也不在探索與敘述它們。 簡直佔掉微軟WORD軟體一整頁A4篇幅、我自己也懷疑是否喧賓奪主的前言,在此該下台一鞠躬了。以下進入主文(紅色字體部份,是依照實際需要,所做的今昔對照等註解)。 主文↓ 公元2005年元月八日,發生一件或許是我活了將近三十年(Oskar在公元1976年呱呱墜地)以來,最重大的事件:有家位於台東縣卑南鄉境內的渡假村,打電話通知我去面試! 乖乖隆地咚!當初只想將履歷表,用該公司在網路人力銀行的求才訊息(尋找企劃人員)裡,所附的電子郵件信箱寄過去看看,沒想到對方還真有回應。 既然有這種機會,而且我還在大學就讀期間,以及畢業後第一份正職工作:擔任課輔家教的時候,腦子裡就越來越充滿一種念頭:「離開台北、到花東去」。雖然我是道地的台北人,但說實在的,我對這座城市從來沒啥好感,而且年紀越大、就越是如此;所以我當然二話不說就答應啦! 我依照雙方在電話裡的約定,在元月八日星期六當天,搭乘固定每日從樹林出發前往台東的第51次莒光號(並非目前的第51次觀光列車。根據台北車站出發時間來類推,昔日的第51次莒光號,相當於目前的第654次莒光號;然而第654次莒光號的前身,是第42次莒光號),前往從未去過的花東縱谷探險啦! 可是...我居然睡過頭而錯過這班車,只能在台北車站帶著茫然不知所措的表情,等待上午十點多、同樣經由北迴線,前往花蓮與台東等地區的第40次莒光號。 就這樣花了三個多小時,從台北一路「站哨」(兩條腿比打上石膏還硬)到花蓮。等到車上乘客去了十之八九之後,我終於可以摸摸酸痛的雙腿,在最後一節車廂找張椅子坐下來(車長先生告訴我:過了花蓮之後,想要坐哪裡都行)。 我挑選最後一節車廂的最後一排位置,還不時這裡看看、那裡跑跑,並且拿著相機將沿路的風景拍下來(可惜當天的光線及天空,都跟水泥一樣黯然),真是一刻也待不住! 等到屁股所坐的列車,到了大約安通(公元2007年 撇開這些不談。路上風光之壯麗,我想是不必再贅述、也不知該怎麼詳細述說。那些鬼斧神工,真讓我心中暗暗起了個願望:真希望今生今世永遠待在這裡!跟這些比起來,都市的那些紅塵俗事、那些汲汲營營、那種成為時間與金錢的奴隸、那種人與人之間永遠隔張面具的日子、那種不是你計算就是我計較、那種爭來爭去,不知道在爭什麼的日子與生活;還真笑死人了,還真是悲哀到了極點! 下午五點十分,我迎著冷冽的寒風,吐著台東的新鮮空氣,踏上了鹿野站的月台。另一段股道上,一列白鐵仔(前身為「光華號」快車,已經在2014年 那家渡假村派來接我的車子,已經停在車站門口了,我打起因七小時多的車程,而覺得有點疲累酸痛的身體與精神,昂首踏步的往那未知的世界走去。 下了火車之後,跟來接我的司機經過短暫寒暄,就立刻驅車前往面試地點。車子沿著台九線前進,經過了紅葉溫泉、布農部落、鹿鳴溫泉等等景點之後,於漸漸壟罩大地的黑色棉被之中,轉入一條不注意就會錯過的轉角,進入我此行的終點;途中還整整有十分鐘的時間一片漆黑,只有車燈照亮了四週。 這裡對都市人而言,或許真是個窮鄉僻壤,但以我來說,真不啻是世外桃源;這裡就是我的「迦南美地」!我越來越確定想要在這裡工作的意願了! 走下渡假村接泊車的時候已經天色全黑,週遭除了廣場上幾盞歐式街燈、應景的聖誕裝飾燈之外,可說根本伸手不見五指,一個人在這裡走來走去;心裡可能真的會發毛...我趕緊收收心,去跟面試官「周旋」。 面談結束後,大約已經晚間七點多左右,由於時間已經不早(對當地人而言,真的「很晚」了),所以面試官詢問我是否要留宿一夜。我因為當初沒有想到要在此過夜,隔天(元月九日星期天)下午,還要前往五股地區教一對就讀小學的姐弟說英語、陪他們聊天;所以只能婉拒這項聽起來相當不錯的建議,就表示希望渡假村員工帶我去台東新站,依照時刻表提供的資訊,購買唯一能選擇、前往台北的末班夜車:每日夜間十點多從台東出發,抵達的時候,已經是隔天凌晨五點多的第11次莒光號(現在的655次。當時花東線鐵路的北上莒光號列車,是在瑞芳站進行更換本務機【火車頭】的作業)。 趁著跳上渡假村接泊車,啟程前往台東新站轉搭火車的空檔,我在四周轉了轉,順便認識環境。走過一圈後,大致確認左手邊(面對渡假村大廳的話)是行駛過的山間小路,以及稀稀落落的農家,而右手邊應該是已經修耕的廣闊農田。 整個環境沉浸在都市人不敢奢望的寧靜氣氛裡。除了蟲鳴狗吠,還有偶爾從都蘭山或哪裡傳來的巨響(本來以為有人放鞭炮,但工作人員說是原住民打獵時的槍聲);隱約嗅入鼻中的泥土、花草沾染雨水的味道;以及附近莊稼的裊裊炊煙之外,週遭的空氣,似乎都完全失去傳遞聲音的功能。 僅僅是夜間就如此,實在不敢想像天亮後,這邊的景觀會帶來何種震撼。這裡的靜謐與祥和真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雖然安靜得讓我由衷昇起一股說不出的奇怪,甚至後來正式報到上班的第一夜,被此種彷彿真空的氛圍弄得無法入睡(因為實在過份安靜了,反而讓不知不覺習慣了都市喧囂、各式各樣噪音的我,打從心底覺得毛骨悚然)。 如前所述,渡假村面試官(我正式報到上班之後的直屬主管)主動詢問『是否要在這裡過夜』,但是隔天、也就是星期日下午,當時尚在擔任英語家教的我,按規定必須前往五股地區教導分別就讀國小中、高年級的姐弟倆,所以沒有隨身攜帶任何過夜所需用品,也不太想麻煩渡假村員工,特地開車帶我去附近的便利商店(最近的「小七」或「全家」,全部位在車程單趟至少十五分鐘的初鹿地區;或者得渡過鹿鳴溪橋,前往設立在鹿野鄉境內的相同店家)採購,因此對於這份不錯的提議;只能敬謝不敏。 面試官請另一位渡假村員工(後來知道是餐廳二廚)帶我去台東新站,而我抵達該處之後,又與當時正在台東大學修教育學分的大學同窗聯繫,她自然很賞臉的騎車過來會面,並且盡地主之誼的帶我去吃挫冰(現在約略知道,冰店應該位於中華路、正氣路等「舊市區」一帶);權作回台北之前的消磨。 搭上晚間十點過後的北上最後班車:經由山線鐵路,開往終點高雄的第11次莒光號(現在的655次。行駛區間等於繞行三分之二個台灣;當時走這條路線的莒光號,還有約略中午左右發車的29次、也就是目前的651次);包裹在冬季時分連穿著厚大衣,也還感到刺骨的冷氣氛圍(而且似乎將風量開到最強)與昏昏欲睡、卻又因為單獨旅行,擔心隨身物品被有心人士趁機摸走,以至於從頭到尾都不敢入眠;但我依依不捨又沉重的踏上回家之路。 只覺得在台東的短暫數小時,深深被當地純樸與人情味感動(經過七個多小時的旅程,所搭乘的夜車在凌晨五點多抵達台北之後,在從車站返回家裡的計程車上,我還跟司機說『台北跟台東明明都在台灣,卻簡直兩顆星球似的』),甚至覺得自己所成長、生活的繁華世界竟是如此沉重。我當下在心裡鄭重地決定:就算最後沒有被業者錄取,也要找個時間再來! 後記:這次面試過後大約三個星期,我獲得這家度假村的錄取通知,雇主要求我在農曆春節開始前的 2005年發表於「台灣鐵道網」(已停止營運)、2006年愚人節初稿並發表於「聯合報網路城邦」部落格、2010年六月由於個人因素,隨同其他一百多篇已公開發表的文章「下架」;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