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題單元11:電影主題曲與插曲】(傳統音樂)《同窗之愛》"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2016/05/08 14:27:24瀏覽2555|回應0|推薦3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英國民謠

 

電影線上看
天馬行空數位影音發行



身負時代包袱壓力的電影背景

1984年,當全英國正在狂喜地迎接第二位王子哈利王子Prince Harry)誕生之際,英國也正上映一部經典同性題材的電影《同窗之愛》(ANOTHER COUNTRY, 1984),如今(2016)哈利王子已經32歲,想當然爾,這部電影也已經過了三十二個年頭,當中多位漂亮的小鮮肉如今也已經慢慢步入至阿公級的年齡。

眾所周知,《同窗之愛》是一部根據英國五位貴族雙面間諜「劍橋五傑」(The Cambridge Spy Ring)其中之一的蓋伯吉斯(Guy Burgess)身平過往所改寫的舞台劇劇本,原本在《同窗之愛》電影片名之前還有另一個名為《他鄉異國》的中文片名,但後者的翻譯較為貼近劇中要傳達的含意,前者的中文翻譯僅只能呈現表象的同性故事議題,而大陸又有另一種名為《另一個國度》的中文譯名。所謂的「Another Country」不但意指大英帝國,亦有隱射伊頓公學(Eton College)這個上流貴族學校內強烈階級意識的「國度」,而這個狹小的環境卻主宰了大英帝國在世界的地位,如威廉王子William Prince)、哈利王子、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都是這所貴族學校的校友。

舞台劇版本

當1980年「劍橋五傑」當中的Anthony Blunt被爆料出是第四位英國貴族間諜之後的幾個月,劇作家朱利安米契爾(Julian Mitchell)立即著手撰寫「Another Country」的戲碼,不過當米契爾寫完劇本之後,願意上演這套戲的劇院少之又少,因為這齣劇牽扯了二個極度敏感的問題,其一是主角身為貴族菁英卻背叛了高傲的大英帝國,另一個則因涉及到同志的議題,是一個完全屬於非主流議題的劇本。直到1981年11月,此劇在Greenwich Theatre開始公演之後,才陸續能在各劇院看到這齣戲碼,但時間只有在1981-1983年的期間,直到1984年電影上映,日後觀眾對這部戲碼的印象則停留在電影當中呈現的情境。

當《同窗之愛》三十年週年之際(2014),米契爾想要讓這部戲產生新活力,打算再度把這部作品搬上舞台,不過雖然30年前電影的版本曾受到影壇的矚目,甚至還孕育出多位好萊塢重量級演員,繼而成為一部重要的經典之作,但在2014年版本公演之際,仍遭到如英國皇家宮廷劇院(The Royal Court Theatre)拒絕在院場演出。

話說早在1981年,舞台劇處女作的版本當中主戲是圍繞在蓋班奈特 Guy Bennett(Rupert Everett 魯伯特艾瑞特飾)、湯米賈德 Tommy Judd(Kenneth Branagh 肯尼斯布萊納飾)和其他舍監身上,直到1983年春天柯林佛斯(Colin Firth)(圖左一)才繼艾瑞特和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Day Lewis)之後,正式接演第三位的蓋班奈特,而他也是唯一在舞台劇和電影當中二個角色(蓋班奈特和湯米賈德)都曾詮釋過的演員,不過在電影版本裏的可愛小情人詹姆斯哈寇(James Harcourt)在舞台劇中並未現形,而是一個在電影才增添的角色。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同窗之愛》電影片頭一開始,位於英國最著名的伊頓公學舉行晨會,一群學生正在例行性地專心唱著【I Vow to Thee, My Country】,除了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湯米賈德(柯林佛斯)板著一張臭臉死都不願開口之外,另外就只有嘴裡唱著歌但一對眼睛分神地四處亂飄,不小心飄到漂亮的小鮮肉詹姆斯身上,害得這位金髮小學弟小鹿亂撞,二個小孩當下對這首莊嚴又具有時代意義的歌曲完全視若無睹,只顧著相互拋媚眼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是英國駐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大使Cecil Spring Rice創作於1908年的詩詞,是一首以身為基督徒對祖國和天國賦予忠誠為題材的作品,隨即並將此詩詞命名為「Urbs Dei」(The City of God)。1912年,Cecil Spring Rice被轉任為駐美國大使,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向美國總統威爾遜(Wilson)提出薦言,建議威爾遜與英國聯手共同對抗德國,就在他於1918年返回英國時,再度將這首詩詞加以重新修改。

從1914年開始,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創作了著名的【行星】(The Planets)七個樂章的樂曲,依次從「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後的「水星」則於1916年正式完成,【行星組曲】(The Planets Suite Op.32)則是由此七個樂章所組成,並於1918年9月首次公演。直到1921年,霍爾斯特將「木星」中間的樂段附上Cecil Spring Rice大使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的詩詞,就是目前最被傳唱的樂曲,整首詩詞共分為三段,目前一般民眾所傳唱的則只有第一段和第三段。

如果從上述舞台劇公演或是英國貴族地位的議題,我們不難發現,【I Vow to Thee, My Country】不單單只是一首具有愛國情操的歌曲,更具有展現不列顛大英帝國自十六世紀開始建立起的輝煌王朝氣勢,而這首曲子不論是在黛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的告別式,和她與查爾斯王子(Charles, Prince of Wales世紀婚禮、鐵娘子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的告別式乃至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的婚禮都可以聽到此首讚美詩。

當然,在30年代的伊頓公學更是必須透過此曲傳達的意境,讓所有年輕學子警惕與感念列祖列宗的英勇衛國,但諷刺的是,不專心唱著歌的卻一腳跨到蘇聯,成為英國史上著名的雙面間諜,對這首歌曲嗤之以鼻的湯米,卻選擇在畢業後加入西班牙內戰(1936.07.17-1939.04.01),最後戰死沙場,二位未來能在英國名流界大放異彩的學生,卻把【I Vow to Thee, My Country】這首象徵大英帝國傲氣的含意全部拋諸在腦後。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all earthly things abobe
Entire and whole and perfect, the service of my love
The love that asks no question, the love that stands the test
That lays upon the altar the dearest and the best
The love that never falters, the love that pays the price
The love that makes undaunted the final sacrifice.

I heard my country calling, away across the sea
Across the waste of waters, she calls and calls to me
Her sword if girded at her side, her helmet on her head
And around her feet are lying the dying and ghe dead
I hear the noise of battle, the thunder of her guns
I haste to thee, my mother, a son amoung thy sons.

And there's another country, I've heard of long ago
Most dear to them that love her, most great to them that know
We may not count her armies, we may no see her King
Her fortress is a faithful heart, her pride is suffering
And soul by soul and silently her shining bounds increase
And her ways are ways of entleness, and all her paths are peace.

尾語



順帶一提,《同窗之愛》在眾多同志電影當中並非屬於具有指標性的作品,之所以至今仍被後輩視為此類電影題材的圭臬,首要原因是它捧紅了當時許多素人演員,而在這些演員當中不乏當今的奧斯卡影帝;其二原因是故事包含了三個極具衝突性與爭議性的議題(同志/背叛/階級),是其他同類型作品中難得的題材;最後就是所有影迷最感興趣的愛情故事情節。

「男男戀」的題材在電影中絕非新鮮之事,絕大多數都會在情節中加入性愛橋段,但《同窗之愛》卻連個吻戲都沒有,完全強調柏拉圖式的愛情
有如《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 1987)克萊夫(Clive的愛情觀。對導演Marek Kanievska而言,他並不想強調太過露骨的激情戲,反而是刻意呈現這對像是高中小女孩一樣面對初戀時一般的緊張羞澀,和小情侶相擁在小船上的任意撥弄頭髮的畫面,當然同儕之間的肢體語言的挑逗也是讓所有影迷產生了不同的想像空間。由於本片的攝影鏡頭取景角度唯美,甚至還獲得當年度坎城(Cannes)影展的「最佳藝術貢獻獎」(Best Artisitc Contribution),因此透過鏡頭說故事的方式,反而更能打動所有影迷。





「階級」在《同窗之愛》當中具有相當的殺傷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橋段是,當驕傲又一心嚮往擁有掌控權力的被抓到與詹姆斯有私密往來的情書字條之後,即使最後受到羞辱的鞭刑懲罰,也不願透漏往來對象的任何訊息,避免詹姆斯身分曝光而遭到退學斷送前程,此時的他隱忍身為貴族的羞愧與喪失實質的權力,只為了想要保護自己的最愛。對於信奉馬克思主義畢生想要打破階級的湯米,聽到一天到晚患思春病的在此時坦承自己同志傾向時,卻抱持著厭惡與鄙視的態度,這時候的湯米內心深處也同樣掩藏不了異性戀對同性戀的不齒,所有「階級」在關鍵時刻瞬間爆發,但只有大器的展現大英帝國貴族的豁達風範放下成見與湯米繼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不過,話說到此,看起來魯伯特艾瑞特和柯林佛斯彼此間的關係即為和諧,但實際上,在當時這倆個人之間完全沒有交集,艾瑞特對佛斯也不甚友善,雖然宣傳海報上呈現出二人的合照,但基本上他們是在完全沒有交談任何一句話所完成出來的,因此電影中二人的互動極為和諧,完全是靠演技拚出來的結果。為此,身為影迷的我們,要為他們初生之犢
的精湛演技鼓掌。


Manu Guinarte(1'32"開始)

註:曾經參與《同窗之愛》舞台劇、電影以及廣播的知名演員包括

Cary Elwes 凱瑞艾文斯
電影 (James Harcourt) 1984
Colin Firth 柯林佛斯(奧斯卡影帝)
舞台劇 (Guy Bennett) 1983/ 電影 (Tommy Judd) 1984
Daniel-Day Lewis 丹尼爾戴路易斯(奧斯卡影帝)
舞台劇 (Guy Bennett) 1982
Kenneth Branagh 肯尼斯布萊納
舞台劇 (Tommy Judd) 1982
Tom Hiddleston 湯姆希德斯頓
廣播 (Tommy Judd) 2013
Rupert Everett 魯伯特艾瑞特
舞台劇 (Guy Bennett) 1981/ 電影 (Guy Bennett) 1984

(文.Jennifer Corleone Wu)

以上資料參考:
www.imdb.com
www.wikipedia.org
www.youtube.com
維基百科

www.telegraph.co.uk/culture/theatre/10292546/Old-school-ties-30-years-of-Another-Country.html
http://firthpage.tripod.com/rolespage/ac.html
http://www.newstatesman.com/culture/books/2015/09/guy-burgess-cambridge-spy-who-bet-soviet-future

© Jennifer Corleone Wu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in Taipei.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scar100years&aid=5594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