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六)清淨慧菩薩
2012/12/27 13:43:31瀏覽801|回應0|推薦23

引用文章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五)彌勒菩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清淨慧菩薩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

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

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

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巳斷故,無能斷者,

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

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

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名為遍隨順
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名詞解說:

非性---

二詮
 (名數)一遮詮,二表詮。遮者遣其所非,表者顯其所是也。具說事理曰詮。如諸經說真如之妙性,為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無因無果無相無為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是為遮詮。如云知見覺照靈鑑光明朗朗昭昭,是為表詮。禪源諸詮三曰:「如說鹽,云不淡是遮,云鹹是表。說水,云不乾是遮,云溼是表。諸教每云絕百非者,皆是遮詞。直顯一真,方為表語。」空宗專以遮詮為宗,性宗則具遮表二門。宗鏡錄三十四曰:「今時人皆謂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唯重非心非佛無為無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只以遮非之詞為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故如此也。」

舜若多
 (術語)nyat,譯作空性。有二釋,一指虛空之實體,名為空性。空即性之持業釋也。楞嚴經三曰:「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長水疏曰:「舜若多,云空也。虛空之性不可銷滅。」二指諸法之空無謂之空,空之性名為空性。空之性之依主釋也。指真如之體,生法之二空為門,而顯中道之真如,故謂真如為空性。非言真如之體是空也。唯識述記一本曰:「非性是空,說為二空。從能顯說,梵言舜若,可說如空名舜若多。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顯實性也。故言空者。從能顯說,二空之性,名二空性。依士釋名,言真如空未善理故。」

性具
 (術語)又曰體具,理具。謂本覺之性,具菩薩界以下九界之惡法及佛界之善法,總具十界三千之善惡諸法也。天台始發之,荊溪,四明,盛詳述之。他宗雖言性具善,然不言性具惡,台家獨談性具惡也。因之天台分之為別圓二教,以他宗之極說未盡性具,總謂之別教。觀音玄義記二曰:「九界望佛皆名為惡,此等諸惡,性本具不?答:只具一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緣因了因有性善,亦具性惡。觀音玄義上詳說之),他皆莫測。」佛心印記曰:「是知今宗性具之功,功在性惡。」妙宗鈔上曰:「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則無同斷同悟之義。」同下曰:「荊溪云:他宗不明修性,若以真如一理,名性隨緣差別為修,則荊溪出時甚有人說也。故知他宗同極,祇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是指華嚴宗也,然賢首之菩提心章曰:「隨舉一門亦具一切,隨舉一義亦具一切,隨舉一句亦具一切。然此具德門中,性具善惡。法性實德,法爾如是。」是分明有性具之說也(蕉窗漫筆上)。教行錄三教門雜問答曰:「問:一切大乘經論皆談一切眾生本性清淨,台宗明性具十界,六既是穢,如何合諸經論?答:十法界六穢四淨,台宗既云性具,即是性惡法門,安得不清淨乎?明此應具二義:一約情智說,二約迷悟分。情智者,猶言以情分別諸法皆邪,離情分別諸法,分別皆正。今圓人應用佛眼種智了達一念染情,體具十界,互融自在,則一切諸法,悉皆清淨,荊溪所謂知剎那染體悉淨者是也。二約迷悟分別,當知迷則十界淨穢俱染,悟則十界淨穢俱淨,台宗所明十界性惡法門悉皆清淨者,正約悟解邊說也。故荊溪曰:三千在理,同名無明,豈非迷故三千俱迷也,三千無改,無明即明,豈非悟故三千俱悟乎。然此二義猶是對修門說,若直約平等法界言之,則非修非性,非迷非悟,非淨非穢,一切眾生不勞造作,本性靈明,具足十界,不受諸垢。故經曰:五道清淨不受色,學此者有即成大道,豈非一切眾生法界本淨乎。」參照性惡條。

性橫修縱
 (術語)台家所說法報應之三如來,正了緣之三佛性,行智理之三法,法般解之三德等,在圓教為不縱不橫,在別教為縱橫差別,約之於性修因果二門,而謂之性橫修縱,因縱果橫。性橫修縱者,就三德明之,則此三齊為性德,般若解脫之二德不更為智斷之修用,三法自立,互不相融,如三帝王之鼎立,故謂之為橫。而其修成時,更起緣因了因之功以相資助,故先法身,次般若,後解脫,次第顯發。謂之為修縱。因縱果橫者,在因而行時,行智理次第資發,故謂之為因縱。如前之修縱。至果則性德三身一時顯發,故謂之果橫。如前之性橫。蓋橫者以別異之義而名,縱者以次第之義而名也。文句九曰:「若但性德三如來是橫,修德三如來是縱。」同記曰:「別教雖有性德之語,三皆在性而不互融,故成別義。若三在修前後而得,道理成縱。」光明記一曰:「行智理三,次第資發,修時縱也。法報應三,果中齊顯,證時橫也。」如斯在別教非橫即縱者,以不知三德修性之關係故也。在圓教為不縱不橫。蓋三德俱為性具者圓教之意以為般若解脫雖在於性而有修用之功,何則?九界之惑業,為性惡之德,惑業之性,即般若解脫之性德,故由迷言之,雖為惑業,由解言之,即為緣了。可以知圓教之二德雖在於性,而有修用之功矣。故此三德本來有性修之關係,一性如帝王,二修如二臣,一性具二修,即成不橫之義也。然別教以為九界迷妄之惑業,性雖於理不離,而相與理別,三性共為此惑業所覆,橫凝在性,不為二德二修之用,故三德各別,成性橫之義也。又圓教雖言般若解脫即緣了之二修為修德,然非如別教在理性之外,乃為性所具之本有之德,故即於是性。如此二修即於一性故成不縱之義。別教於惑業之外,別修成了緣之德,則必為前後,故成修縱之義也。妙宗鈔二曰:「三雖性具,緣了是修。二雖是修,非適今有。二若非修,三法則橫。二若非性,三法則縱。」

菩提心觀釋
 (書名)一卷,趙宋法天譯。略釋菩提心非性非相不生不滅非覺非無覺等之義者

 

性有---

一切皆成
 (術語)謂一切眾生皆悉成佛也。對於五性各別而言。蓋三乘家有無性有情之一類,為定性二乘不成佛之說,立無餘界永滅之計。而一乘家則唱悉有佛性之義,明二乘開會之旨,為無餘界迴心之說。故謂一切眾生無不成佛者。今舉三五經說證之。法華經方便品曰:「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又「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涅槃經十曰:「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於未來世皆當歸大般涅槃,譬如眾流歸大海。」又第三十六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人,雖謗方等經,作五逆罪,犯四重禁,然必當成菩提道,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等,必當得成阿耨菩提。」又第十一說五種人成佛中,明須陀洹果人過未來八萬劫成菩提,斯陀含果人過未來六萬劫,阿那含果人過未來四萬劫,阿羅漢果人過未來二萬劫,辟支佛道人過未來十千劫,成阿耨菩提之旨。大雲經第四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得菩提心。」入楞伽經第二曰:「說三乘者,為使發起修行地故,雖說諸性差別,然非究竟地,聲聞緣覺,畢竟得如來身。」中陰經上曰:「於無餘泥洹界,發金剛心,一一成佛。」密嚴經中曰:「十梵之處:無煩、無熱、善見、善現、阿迦尼吒、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住彼已,漸除貪欲,從此生清淨佛土,常遊妙定,至於真解脫。」尼乾子經二曰:「為此眾生故,分別差別說。究竟皆成佛,更無餘乘有。我為化眾生,分別說餘道。漸化入於一,故無三差別。」勝鬘經曰:「聲聞辟支佛乘皆入於大乘。」圓覺經曰:「有性無性,齊成佛道。」等是也。

二宗
 (名數)法宗與法宗也。此為大乘之宗別,華嚴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以萬法之生起歸於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為一切染淨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廣分別名義,故名法相宗。如深密經唯識論之所明是也。華嚴之大乘始教,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當之。二、法性宗,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說之萬法,而顯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經,四論等之所明是也。華嚴宗五教中之終教已上,天台之四教中別圓二教,八宗中之三論宗當之。在竺土稱為龍樹天親之二宗,中觀瑜伽之二宗,護法戒賢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無相大乘者也。


 (術語)Indriya,能生之義。增上之義。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幹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強力,能生眼識,則名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則名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惡作業之力,則名為根性。俱舍論二曰:「根者是何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大乘義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記三曰:「勝用增上,故名為根。」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178775
 引用者清單(1)  
2013/01/03 22:13 【道玄之門(四寶)】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七)威德自在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