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三)普眼菩薩
2012/12/12 20:12:01瀏覽1007|回應2|推薦23

引用文章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普眼菩薩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

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

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

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

願與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

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

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

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

暖氣歸,動轉當,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

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

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

善男子,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

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

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

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

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清淨故,眼識清淨,

清淨故,聞塵清淨,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

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

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

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圓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

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

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

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

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

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

普眼
 (術語)觀世音之慈眼普觀一切眾生謂之普眼。大日經疏五曰:「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約如來之行,故名菩薩。」同十曰:「以此普眼而觀眾生,故名觀自在者。」一具一切云普法,觀普法云普眼。宗鏡錄九曰:「以是圓滿之宗普門之法見普法,故名為普眼。(中略)眼外無法,乃稱普眼。」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132277
 引用者清單(1)  
2012/12/17 12:48 【道玄之門(四寶)】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四)金剛藏菩薩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十力
2012/12/14 19:51

 (術語)如來之十力也。一、知覺處非處智力,處者道理之義,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業報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也。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禪定及八解脫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根性之勝劣與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種種界智力,於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力也。九、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宿命又知無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論二十五,俱舍論二十九。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名詞
2012/12/14 19:43

奢摩他
 (術語)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禪定七名之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大乘義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攝心住緣。目之止。」慧琳音義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義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靜。謂正定離沈掉也。」圓覺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若准涅槃經釋,即名能滅、能調、寂靜、遠離、及能清等。」了義燈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四無畏
 (名數)又云四無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四無畏有佛與菩薩之二種。
佛四無畏
 (名數)智度論四十八明佛之四無畏。法界次第下依智度論釋之:一一切智無所畏,謂世尊於大眾中師子吼,我為一切正智之人,無些怖心也。二漏盡無所畏,謂世尊於大眾中師子吼,我斷盡一切煩惱,無些怖心也。三說障道無所畏,謂世尊於大眾中師子吼,障害佛道之法無些怖心也。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謂世尊於大眾中師子吼,盡苦道無些怖心也。俱舍論二十七曰:「佛四無畏,如經廣說。一正等覺無畏,二漏永盡無畏,三說障法無畏,四說出道無畏。」
菩薩四無畏
 (名數)智度論五說菩薩之四無畏。大乘義章十一依之而釋四無畏:一總持不忘說法無畏。菩薩能聞持教法憶持眾義而不忘,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二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畏。藥有二種,為世間法出世間法,眾生之根欲性有種種,菩薩能了知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三善能問答,說法無畏。一切異見皆能摧破,一切正法悉能成立,無量眾生一時雖來問難,而菩薩悉能於一時酬對,故對大眾中說法不畏也。四能斷物疑,說法無畏。眾生問難,隨意解說法,如法能巧斷眾生之疑,是曰能斷疑。以有此能之故,於大眾中說法不畏也。

四無礙智
 (術語)與四無礙解同。四無礙辯(術語)與四無礙解同。
四無礙解
 (術語)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涅槃經十七曰:「菩薩摩訶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俱舍論二十七曰:「無礙解總說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詞無礙解,四辯無礙解。」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omhon) 於 2012-12-14 19:48 回覆:

十八不共法
 (名數)是限於佛之十八種功德法也。限於佛而不共同於其他二乘菩薩,故云不共法:一、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是名身無失。二、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之機宜而使皆得證悟,是名口無失。三、念無失,佛修諸甚深之禪定,心不散亂,於諸法之中心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故名念無失。四、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是名無異想。五、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是名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捨,佛於一切諸法皆悉照知而方捨。無有了知一法而不捨者,是名無不知機己捨。七、欲無滅,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是名欲無滅,八、精進無滅,佛之身心,精進滿足,常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是名精進無滅。九、念無滅,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是名念無滅。十、慧無滅,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際不可盡,故名慧無滅。十一、解脫無滅,佛遠離一切執著,具二種解脫,一者有為解脫,謂無漏智慧相應之解脫也,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淨盡而無餘也。是名解脫無滅。十二、解脫知見無滅,佛於一切解脫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是名解脫知見無滅。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稱於智而演說一切諸法,各使解脫證入,是名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一切眾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之意業隨智而轉入於眾生心,為說法而除滅其無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所有一切,若者眾生法,若者非眾生法,悉能知而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出智度論廿六。梵Avenikadhar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