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八)辯音菩薩
2013/01/11 10:57:08瀏覽753|回應1|推薦16

引用文章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七)威德自在菩薩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解析()辯音菩薩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

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今悟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不起於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

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

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

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

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

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

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

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

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

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

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三法漸次修,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並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7216603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名詞解說
2013/01/11 11:15

奢摩他
 (術語)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禪定七名之一。譯曰止、寂靜、能滅等。攝心住於緣,離散亂也。大乘義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攝心住緣。目之止。」慧琳音義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義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靜。謂正定離沈掉也。」圓覺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異名,寂靜義也。謂於染淨等境心不妄緣故。若准涅槃經釋,即名能滅、能調、寂靜、遠離、及能清等。」了義燈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三摩缽提
 (術語)Sampatti,禪定之一種。又曰三摩缽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見三摩半那條。又希麟續音義曰:「三摩缽底,梵語也,此云等至,琳菀兩法師云謂由加行伏沈掉,力至其受位,身心安和也。亦云等持。」

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術語)一切菩薩欲證圓覺而修禪定有二十五種之差別。謂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而生,其禪定有三種之別,一、奢摩他,此譯作止,靜行也(安於無為也)。二、三摩缽提,此譯作觀,幻行也(修有為之幻行也)。三、禪那,此譯作思惟,寂行也(靜幻皆亡也)。於此三行,單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圓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禪定,謂之二十五種清淨定輪。圓覺經曰:「一切諸菩薩,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三摩地
 (術語)Sam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見三昧條。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omhon) 於 2013-01-11 11:16 回覆:

禪那
 (術語)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與禪定同。心定一境而審為思慮者。是為色界所屬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離欲界之煩惱,乃可得之。思惟修者,為寄於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為思惟修,靜慮者就當體而名之,其禪那之體為寂靜而亦具審慮之用,故曰靜慮。靜即定,慮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次第禪門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對因。何以故?思惟是籌量之念,修是專心研習之名,故以對修因。」大乘義章十二曰:「上界靜法審觀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論二十八曰:「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由是寂靜能審慮故。審慮即是實了知義,如說心在定能如實了知。」同光記十八曰:「由定寂靜慧能審慮。(中略)南,此云靜慮,舊云禪。或云禪那,或云持阿那,皆訛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靜謂等引,慮謂觀,故名靜慮。」(等引為定之異名)。

修得此禪那,則死後必生於色界之四禪天。外道為生天而修之。佛者為依此發無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脫離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

發源西部喜馬拉雅山中。南東流經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處。而會於恒河。

長八六哩。聯以運河。以便灌溉。灌域約一一八○○○方哩。

四寶(omhon) 於 2013-01-11 11:17 回覆:

圓覺三觀
 (名數)圓覺經說三種之觀法,謂為圓覺之三觀:一、奢摩他觀。奢摩他,譯言,專靜止心念而入於涅槃也。二、三摩缽底觀。三摩缽底,譯言。觀如幻之相而證幻化之淨行也。三、禪那觀。禪那,譯言思惟。不取靜相及幻化,思惟而證中道之實相也。此三觀單復重疊,而為二十五種,稱之為二十五清淨定輪(經於二十五種一一說之)。經偈曰:「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法頓漸修,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禪宗
 (流派)以禪那為示,故名。禪那或譯思惟修,或譯靜慮,為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原為三學六度之一。初祖達磨天竺人,梁魏之世,來支那傳佛心宗,其法唯靜坐默念,發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於禪那,故稱為禪宗。

所謂禪宗者,非三學六度之一分禪,於是而如來禪,祖師禪之稱起。以經論所說,六度所攝之禪為如來禪,達磨所傳之心印為祖師禪。故由彼宗之本義言之,則與其謂為禪宗。毋寧目為佛心宗為適當。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華,迦葉破顏微笑,為第一祖。二十八傳,至達磨。為東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無言之心印於無言也。慧可得其心印為二祖。僧璨為三祖。道信為四祖。弘忍為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師,慧能之禪,行於南地,故稱南宗,神秀之化,盛於北地,故稱北宗。而北宗不免如來禪之,南宗的得祖師禪之神髓。六祖慧能之下,生南嶽青原兩系。南嶽傳於馬祖,青原傳於石頭。馬祖之下獨盛,轉傳而分溈仰曹洞臨濟雲門法眼之五家。至宋朝,臨濟之下又附楊岐黃龍之二流。總是五家七宗。案禪宗之稱,始於李唐。

禪三昧
 (術語)禪那與三昧。禪那譯思惟,三昧譯定,同體異名也。或以色界之所屬為禪,無色界之所屬為三昧。

四寶(omhon) 於 2013-01-11 11:21 回覆:

禪定
 (術語)禪為梵語禪那之略,譯曰思惟修。新譯曰靜慮。思惟修者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靜慮者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定者,為梵語三昧之譯,心定止一境而離散動之義。即一心考物為禪,一境靜念為定也。故定之名寬,一切之息慮凝心名之,禪之名狹,定之一分也。蓋禪那之思惟審慮,自有定止寂靜之義,故得名為定,而三昧無思惟審慮之義,故得名為禪也。今總別合稱而謂之禪定。然禪定雖皆為心之德,而欲界所屬之心非有此德,屬於色界,無色界之界之心德也。若色無色相對,則禪為色界之法定為無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淺深,故謂之四禪四定。此四禪四定為世間法,佛法外道凡夫聖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薩阿羅漢證得之諸無漏諸定為出世間法,非三界所屬之心體所具,故欲得禪,則必離欲界之煩惱。欲得定,則必斷欲界之煩惱欲得無漏之諸定,則必絕無色界之煩惱。而此中禪在最初,不惟為諸定之根本,而發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亦依此禪。且禪有審慮之用,觀念真理,必依於禪,故以禪為學道之最要者。

大乘義章十三曰:「禪者是中國之言,此翻為思惟修習。(中略)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定如前釋,離邪亂故說為正。」智度論二十八曰:「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次第禪門一上曰:「禪是外國之言,此間翻則不定。今略出三翻:一摩訶衍論中,翻禪,秦言思惟修。二舉例往翻,如檀波羅蜜,此言布施度、禪波羅蜜,此言定度,故知用定以翻禪。三阿毘曇中,以功德叢林以翻禪。」法華經安樂行品曰:「深入禪定見十方佛。」無量壽經上曰:「得深禪定。」同淨影疏曰:「禪謂四禪,定所謂四空定等。」六度集經曰:「復有四種禪定,具足智慧:一常樂獨處,二常樂一心,三求禪及通,四求無礙佛智。」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八風者,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名八風。若得如是定者,雖是凡夫,即入佛位。」

禪思
 (術語)禪為梵語禪那之略,寂靜之義,思惟寂靜,謂之禪思。即禪定也。無量壽經下曰:「禪思一心。」釋門歸敬儀中曰:「樂禮拜者,又以禪思為坐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