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極拳體用表解
2006/10/12 21:41:10瀏覽2129|回應0|推薦8
 
太極拳體用表解
原理
一、主旨
以心行氣--意到氣亦到、、、務令沉著久則內勁增長但非格外運氣。
以氣運身--氣動身亦動、、、氣要順遂則身能便利從心、、、。
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自能從心所欲毫無阻滯,俟後天之力化盡,先天之內勁自然增長,由習慣而成自然,則一切意想力自能支配生理作用故曰「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又云「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心神宜內歛--不論在盤架子或推手時,心神必須專一,萬不可心神散亂否則氣必散漫,益處毫無,蓋因太極拳之要點全在一靜字故曰「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行氣宜鼓盪--此有不許硬壓丹田之意,氣之行走或沉丹田或貼脊背均當徐徐行之。 四寶按:氣沉丹田意為化勁,氣貼脊背意為發勁。 
氣以直養而無害--養先天之氣,養氣則順乎自然,故無有窮盡,非運後天之氣,運氣則流弊甚大是有窮盡。
週身宜輕靈--
輕:一切動作固宜純以心意為主,如舉手雖微微一動,便作一舉,如無意識續示,即不再進方謂之『真輕』、、、
初學練架子宜慢方能時時皆有意識導動作以俱進且慢則呼吸深長。
靈:如手由低處舉高,處處作無,數一舉想而時時有隨意變化之妙,方謂之『真靈』、、、氣沉丹田方不致有氣脈僨張之弊。
心為令--如由主帥發令。
 氣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又氣如車輪,圓轉無礙。)
 腰為纛--如大使旗中正不偏(又腰如軸,式式向心。)
腰為一身樞紐,腰動則先天之氣如車輪旋轉,氣遍全身而不稍滯,蓋無處不隨腰運動圓轉。心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如手足開時心意與之俱開,合時心意與之俱合,內外一氣渾然無間,則其動猶靜也(即能到虛靜境界) 動作之與呼吸--動作時當呼者呼,當吸者吸呼,呼時先天氣下沉,吸時先天氣上升,故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
 眼神注視--意之所至,眼神灌之,不然意東視西有何效用,
故曰「仰之則愈高,俯之則愈深」

二、姿勢
【總】
根於脚,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宜上下相隨完整一氣,其貫串一氣,處處所謂「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一進退自然得機得勢。但用意不用力,始終綿綿不斷,週而復始,循環無窮,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故太極拳亦稱長拳,若有一處不貫串則斷,斷當舊力已盡,新力未生之際,最易為人所乘,故曰「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有一不動則必致散亂,如手動而腰腿不動,則手愈有力身愈散亂,蓋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初學者,宜先求開展,使腰腿皆動,無微不至,然皆是意,所謂「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又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如是則由肢體任何部分皆無偏重之虞。
【別】
手法--
分虛實:出手能分陰陽虛實,則收發均可奏效,人既不易制已,而已反易使人落空,故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又曰「陰陽相濟,方謂懂勁」。
含摺疊:即往復所變之虛實,外看雖似未動其中已有摺疊。
具圓形:手隨腰腿旋轉,須式式含有圓形不離太極原則。
步法--
分虛實:【虛步】以能隨意起落為度,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坐左亦然。
【實步】即腿彎曲而不伸直,如是方能轉換輕靈毫不費力,否則邁步重滯,自立不隱,又須作川字步,即當兩足前後立時,足尖俱宜向前。
有轉換:進退必須變換步法,故雖退仍是進。
驅幹--
含胸:胸略內含,使氣沉丹田,否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脚跟易浮。
拔背:使氣貼於背,有蓄機待發之勢。
中樞--
虛靈頂勁:頭容正直神貫於頂,謂之頂勁須有虛靈自然之意,不可用力,一名「頭頂懸」謂頭頂如懸空中,同時宜閉口舌抵上腭,忌咬牙怒目。
尾閭中正:尾閭宜中正,否則脊柱先受影嚮,精神亦難於上達。)
立身
中正:由於中樞姿勢之正確、、、)
安舒:由於週身鬆淨(詳後)、、、)
圓滿:由於精神飽滿內勁充足)
穩如泰山。
三、鬆淨
 兩臂鬆
沉肩:使兩肩鬆開下垂,以為沉氣之助,否則兩肩端起,氣亦隨上,全身皆不得力。
垂肘:使兩肘有往下鬆垂之意,否則肩不能沉,近於外家拳之斷勁,手指亦宜舒展,握拳須鬆,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旨,又手掌表示前推時,手心微有突意為引伸內勁之助,但勿用力、、、
坐腕:使內勁隱沉,不致浮飄。
伸指:使內勁發出舒暢,不致滯留。
 腰 鬆
腰鬆則氣自合,沉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固。上下肢之虛實變化有不得力處,全恃腰部轉動得宜,以資補救,且感覺靈敏,轉動便利,蹲身時注意垂臀忌外突、、、
 胯 鬆
補鬆腰之不足,有時腰雖鬆淨,轉動仍覺甚不合宜,則非同時復鬆胯以資補救不可、、、
 全身鬆
全身鬆開方能沉着,因是不致有分毫拙勁留滯,以自束縛,自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週身無處不鬆淨,即在用意而不用力,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氣之所至身即動焉,如是則氣血流注全身,毫無停滯,所謂「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趣」且欲沉着,必須鬆淨,故曰「沉重不浮,靜如山岳,週流不息,動若山河」。

應用

一、 化勁

太極拳全尚外柔內堅之勁,具伸縮性,如鐵似綿,有時堅如鐵有時柔如綿,
其柔虛堅實之分,全視來勢而定,彼實則我虛,彼虛則我實,實者忽虛,
虛者忽實反復無端,彼不知我,我能知彼,使人莫測高深而氣散亂,
則吾發勁無不勝矣。欲探其妙須明瞭『化勁』之法,曰「黏」曰「走」,
走以化敵,黏以制敵,兩者交相為用焉。
黏勁:
即「不丟」不丟者,不離之謂,交手時須黏住彼勁,即在粘黏連隨處應付之
,不但兩手而全身各處,均能黏住彼勁,我之緩急,但隨彼之緩急而為緩急
自然黏連不斷,感覺彼勁而收我順人背之效,所謂「急則急應,緩則緩隨」
惟必須兩臂鬆淨,不使有絲毫拙力,方能巧合相隨,否則一遇彼勁,
便無復活之望,且有力喜自作主張難以處處捨己從人,初學者戒心急,
久之用勁自有似鬆非鬆,將展之意,便能隨意應付百無一失。
走勁:
即「不頂」不頂者,不抵抗之謂,與彼黏手時不論左右手一覺有重意與彼黏處即變為虛,鬆一處而偏沉之,稍覺雙重即速偏沉,蓋彼之動作必有一方向,吾但隨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彼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也,初學者非大勁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如相持不下則力大者勝,故曰「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技之精者感覺異常靈敏,稍觸即知「有一羽不能加,一蠅不能落」之妙。練不頂法,首在用腰,腰有不足時方可濟之以胯或以步。
「黏勁」與「走勁」合而用之則曰「化勁」,走主退,黏主進,進退相濟不離,方為「入門」。進言之由黏而聽,由聽而懂,由懂而走,由走而化,蓋用走勁能使彼重心傾斜不穩,用黏勁能使彼不穩而復歸於穩因,不丟不頂彼之重心穩定與否?皆由我主之,彼之弱點我皆能知之,終須以靜待動,隨彼之動而動,所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是也若用純剛之勁,則逆而不順,不順則無由走,不走則無由化。

二、發勁

引勁:
由化勁,用逆來順受之法引入殼中,然後從而制之,彼屈則我伸,彼伸則我屈,虛實應付毫厘不爽,忽隱忽現,變化不測,以勁之動俱作圓形,一圜之中即含有無數走黏,隨機應變純恃感覺,其要不外一「順」字,我順彼背則彼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所用,故有「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句,能引後能拿能發故「引進落空合即出」之句。
拿勁:
引後能拿,則人身無主裁,而氣難行走,拿人須拿活節,如腕肘肩等處。拿
之樞紐全在腰腿,拿之主使全在意氣,欲能發人必先知拿人,不能拿人即不
能發,故拿較發為重要,能引能拿,遂後能發,發之不佳多由引之不合,或
拿之不準,故引拿與發有莫大關係,而發之機勢、方向、時間亦頗重要,若
機勢確當,方向不誤,時間適合,則發人猶如彈丸脫手,無往不利,其法掤
、履、擠、按、採、挒、肘、靠等式式能發人,其用掌、拳、肘、和腕、肩
、腰、胯、膝、脚處處能擊人,其勁開、合、提、沉、長、截、捲、鑽、冷
、斷、寸、分各勁,咸能攻人,總之隨曲就伸逆來順應,乘人之勢借人之力
,變化無窮其理則一,得一則萬事畢。

四寶按:
【一】可為理,可為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神。
一代之以道則解矣。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48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