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08新進同修心得之(三二)---高雄雅娟
2008/10/06 01:19:40瀏覽987|回應0|推薦21

拜師與學習太極九曲鬆身法的因緣及心得-雅娟

《一》楔子 

947月,安排了一趟尼泊爾之旅,旅行前正好去逛玉市,結果請了一尊觀音菩薩的玉墜子,後來就帶著出國。出國前三天,打電話告訴淑枝我要出國的消息,淑枝卻要我在出國前持七部普門品,出國後還要沿路持誦觀音聖號

追問淑枝此趟旅程是否會出問題,淑枝卻說不知道,就是突然有這個靈感,所以就這樣交待我便是。出國後我一直記得要唸佛號,但大部分的時候就是不想唸,只有其中兩段行程我突然變安靜而且唸佛號--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唸出第一句後我卻嚇一跳,因為平時沒有唸過這句,但這句我曾聽過一次,隨後想說既然唸了就繼續吧!行程中,導遊推薦當地所產之金剛菩提子,所以我便請了幾條金剛菩提子念珠回來,不過也都結緣出去了。 

《二》巧合 

     回來後到淑枝家分享,她卻告訴我「霖園水晶店」有老念珠,邀我一起去看看,看了之後,我居然請了一條,而且恰巧是金剛菩提子的念珠,之後聊著聊著,師兄建議可持十九字觀音聖號,我一聽有點小小嚇一跳,所以乖乖回答:好! 

《三》因緣 

     沒多久,出國前請的觀音鍊子一直斷,所以就一直回去麻煩師兄幫忙串,忘了斷到第幾次的時候,師兄打電話到澎湖請教師父。此時方知有個世外高人!也在這個過程中,與師兄逐漸熟識,師兄邀我打鬆身法,然後我便親自打了通電話徵求師父同意

     由於我住外地,待假日到台南的時候才去找師兄學學,實在也不積極,後來某天,淑枝突然說她今年〈94〉要到澎湖拜師,邀我一起去拜師,突然聽到有點不知所措,但與淑枝探討之後也鼓起勇氣答應一起去,可是仍需尊重師兄,所以又打了電話詢問師兄意見,但師兄希望我可以緩一緩,或許明年會比較恰當!所以我就沒有跟過去拜師,接著道玄之門就歇業了!

     大夥拜完師後,台南開始鬆身法的共修了,我也跟著參與,爾後隨著共修時的相處及閱讀道玄之門的網誌,加上師父來台南時的接觸,一點一滴的積聚我的因緣。還記得有一次師父到台南時,我鼓起勇氣請問師父是否可與大夥打打鬆身,希望有機會接受師父指導,但師父掐指算算沒時間,我也就只好期待下次囉。後來大概因緣合和吧,隔天早上師父他們在大護師父的精舍處打了回鬆身法〈我沒跟上〉,完後回到霖園水晶店,師父坐定後,便要我把手伸出來,握住我的手就把今早他們打鬆身的感受傳給我。當下很感動很快樂,甚至一直到現在也是。

      在這期間,曾閱讀到蓮花生大士--即身取證這篇文章時,就升起尋求上師之渴望,如今拜師因緣重啟,此心已不若彼心,現在想到---「拜師」,心中就會有酸酸甜甜的感覺浮現,實在不知如何形容呢!    

《四》體會 

      94年師父到台南,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師父,會中有位師姐向師父訴說著自己的問題,待師姐說完後,師父回答:「放乎鬆」!就是這句話,讓我開始關注「鬆」。也才留意到原來我們對一切的人、事、物、境、已發生及未發生的事等等,都因為無法放下而「緊」而「著」卻又不自知,而這個「緊」「著」不僅會造成思路阻塞,同時也會壓榨身心,致使身心機能受創;愈想愈覺得--「放乎鬆」,看是簡單卻是大有學問!加上後來師父及諸同修不斷的提及鬆身法之重要性,更透過不斷的分享與調整姿勢,讓門外漢的我有了一而再的學習機會。真是感恩大家的分享。

以下是我對於鬆身法的一些心得: 

    由身心之「鬆」達到色身轉換,由粗中細微、、、,一次次一層層契入法, 是為「用」而「體」,是為「自覺」,是為「無量慈悲。以「鬆」之自然清淨狀態契入法,則萬法任運亦無法可運,此時無有一眾生不得度,亦無有一眾生得度;是為「體」而「用」,是為「覺他」,是為「慈悲無量。因此在打鬆身法的過程,即是身心同步,由「鬆」轉換「身」契入「法」,由「法」轉換「身」契入「鬆」;一來一往、一順一逆、一陰一陽,不斷的洗滌,是為「自覺覺他」,是為「悲智雙運」,是為「道」。 

而「恭敬心」是入鬆身法之鑰

「慈悲心」是行鬆身法之關鍵

「清淨心」是證鬆身法之果

    道玄萬法不離鬆身法也! 

對我而言,「鬆身法」就是一句話頭,參之不盡,是畢生的功課。 

感恩諸佛菩薩  感恩師父  感恩諸同修

                                                                                                     弟子雅娟合十

                                                                                                     97/9/29

四寶註:

因緣有時可遇不可求,尤其於法更是如此,

每次聚會,都有不同的人、事、地、物,也因此隨順不同因緣

而說方便。

不需強求,隨遇而安,即是。

世尊於世,講經七七四十九年,末了,開示未說一法者何也?

此即是告誡上根利器者,以離相清淨為岸。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227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