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可走的路
2009/04/14 00:27:35瀏覽436|回應1|推薦2
目前台灣為世界各強權的角力著力點﹐台灣如要生存必需在此做文章﹐因為深綠販售「非中國」加「日美式」的「台灣國」﹐不但國際環境不允許﹐而且亦非台灣民眾的共識﹐更不用說此舉所能激起萬丈巨浪的大陸民族主義﹐這條只有招致兵焚的死衚衕﹐也只有「別人的兒子死不完」的「政痞」如扁者流才會樂此不疲。

「統一」之路亦非最佳選項﹐目前大陸促銷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說白了不過是「經濟走資」和「政治走社」的混血兒﹐三十年來的「不論黑貓白貓﹐能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的社經大實驗﹐故然使大陸一躍而為經貿大國﹐但是因之而來的官僚貪腐﹑貧富懸殊﹑環境破壞﹑及社會正義喪失更加深加強群眾的矛盾﹐及大陸百姓迷信暴力可為解決利益衝突的最佳手段﹐以權錢為區隔所產生的新階級正方興未艾﹐川震時溫家寶打出的「以民為本」凸顯的說明中南海的領導班子已意識到民怨潛在的「暴」發力。

再說以目前台灣本身經濟狀況﹐大陸會願與台灣統一嗎﹖大陸當年以人民幣補救因香港回歸的經濟出走而造成的破洞所花費的氣力﹐如果放在台灣可就成了杯水車薪了。再加上台灣的自由思維及創意也會污染「社會主義的純潔性」﹐以目前大陸的利益考量﹐「統一」除了能安撫大陸上民族主義的胃口之外﹐實質非上上之策。

目前「統一」雖非上上之策﹐並不代表大陸不想這樣做﹐由他們「軟的更軟(文統)﹐硬的更硬(武統)」及落實的活絡台灣經濟和封殺台灣主權代表便可印證﹐台灣為了生存應該走那條路才能站穩「不統不獨」的狀況呢﹖

台灣能做的可分幾方面﹕

一﹑保持「著力點」的地位﹐亦即保持各肇勢力平衡的等距離﹐應該是每任領導人的外交重點﹐保持外交國數字﹐不該是執政者的外交目標﹐尤其是那些看那邊叫價較高就跟那邊簽訂外交關係的三四流國家﹐不要也罷。

二﹑凝聚國內共識﹑發展經濟﹑及優化島內軟硬體建設以增台灣實質外事能力。台灣的地理位置正好在西太平洋列島的鑰匙及中轉站位置﹐既然如此﹐即應如同其它中轉站一般的操作﹐廣結善緣開放空間﹐不可選邊站﹐台灣如果對世界經貿的利益及發揮中轉站的作用越大﹐則被某一勢力強行兼併的機會就越小。台灣雖是個地狹人稠自然資源然匱乏的地方﹐但不代表腦力及創意資源匱乏﹐任何產業的投入都必須考慮其方方面面的成本及長期效益﹐產業過度的集中﹑高耗能﹑高污染﹑高資本﹑及產品生命週期短的產品﹐是否適合目前台灣的特殊狀況﹐還有待專家學者們的論證。例如﹐香港的產業結構就非常適合及發揮做為一個中轉站的角色。

三﹑創造條件改善台灣國際處境及對各個勢力的消長預測及適時適度的因應之道﹐都應為執政者及其智囊早該研習和預案的課題。台灣須要的不是「軍旗電腦推演」﹐以目前的勢態﹐如果一旦發生軍事衝撞﹐不必推演即知結果﹐剩下來只有時間的長短的問題﹐如果將現有政府資源放在「社﹑經﹑政﹑及文化的推演」上﹐認真研究模擬﹐認真修正執行模擬預定結果﹐即使小如台灣﹐別人亦不會及不敢輕視。

四﹑執政及施政並非「博士群」的專長﹐就讓他們做研究去吧﹗施政者的選擇﹐我寧願相信一位「專案經理」而不是一位理想主義﹑韭菜青蔥不分﹑及鐵嘴豆腐腳的「范進」。

五﹑不必將國家本錢及希望都投注在巨富身上﹐但政策上的妥協在預定等值及超值的回饋下是免不了的﹐因為他們唯一懂的只有「利」一字﹐即使是標榜愛國商人亦會以自我的利益為先﹐故應以利治之﹐如果我們能從扁的貪腐事件學到什麼的話﹐與黑金共生的政權亦必因黑金而倒﹐執政者唯一的靠山是廣大社會群眾﹐故一定要全心照顧的也是這個群體﹐不然他們選你出來領導這個國家幹什麼﹖可惜的是﹐大多數執政者一旦手握執政大權﹐不須多久就忘了為誰執政。

六﹑如果自己真的很行﹐別人一定會看得見﹐不必時時刻刻將「本土這個」或「台灣那個」掛在嘴上﹐如此﹐充其量也只不過凸顯了小鼻子小眼睛「閉鎖的我群」﹐在尋求人文經貿燴粹的路途上﹐高喊自我放大的口號正好表白了自己的侏儒心態﹐不能得逞就告洋狀﹐與台灣的訴求正好背道而馳。還是萬源歸宗﹐好好的由充實自己﹐讓自己站得起來開始吧﹗

七﹑台灣的武力應力保「外科手術」式的特戰打擊及島嶼防禦力量﹐而非「會戰型」的軍事能力﹐如果連海盜的騷擾都無能為力惶論其它? 應付對岸武力的威脅應從政略著手﹐而非「比個中指」式的武裝對持﹐更何況台灣還要靠進口山姆大叔「鏽蝕了的中指」。國軍應積極重整武德﹐靠買來的「巧克力星星歌舞團」治理「草莓軍」﹐怎麼保台?
( 時事評論雜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cean9&aid=2847104

 回應文章

踏雪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的人生经验
2009/06/09 09:57

人生中太多的得与失,再没有真正到来之前,总引人无限猜测,总想得到会如何快乐,失去会如何苦痛,想象中那苦痛难以忍受。很多的时候,并不是那么回事,在真正的苦痛到来时,往往远未象想望中那样。人生经验告诉我,未知的一切只有在患得患失的时候才可怕,真得尘埃落定,是福是祸反而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