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0 13:23:29瀏覽633|回應5|推薦18 | |
人的肚皮從青年的平坦光滑走向老年的百褶黯淡,其中經過一段持續頗久的豐收季節,謂之中年。所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梭”字指的就是兩頭小中間大的體態,走過的路吃過的鹽日月的精華人生的渣滓都凝聚沉澱於此。 但我不是要談中年的肚皮。 今天教會提前進行聖誕節主日崇拜,退休的老牧師來證道。他說人一生不過兩張紙,一張出生證明,一張死亡證明;兩紙之間,人走向必朽的終站;無論勉力求生也好、或者追慕榮華名利,到頭來都無分別。唯有主基督給了我們第三張紙,就是生命冊,此乃聖誕節真正的意義。 老牧師近年來與癌症搏鬥,幾次迫近生死關頭,所以語重心長。但是我仍舊不免思索:兩紙之間,中間這一段,到底該怎麼過? 對大多數陷於生活絞肉機中的芸芸眾生而言,這問題似乎多餘。飢渴則思飲食,孤獨則思伴侶,窮乏則思發奮,安樂則思守成,再加上一套自我安慰的謊言,世世代代日子就這麼過,養出幾十億人盤踞地球比癌細胞還猖狂。 對基督徒而言,也不難尋出若干標準答案。但標準答案的毛病是,它是別人 -- 另個地方另個時代的人的經驗總結,雖富有啟示,卻總有距離。這個距離叫做生命,不是任何標準答案可以替代的。 敝人的信仰堅定,但似乎不夠純正,總有許多想法,許多大大小小問題。比如:宇宙何其大,永恆何其長,為何上帝要以我們如微塵浮游的一生,斷定我們在永恆中的位置?祂是造物主,應該挺寬宏大量,應該會給我們許多 second chance, 不是嗎?我總覺得上帝的偉大超乎我們想像,必然是神學出了問題,硬要給上帝穿小鞋。此種想法在教會不甚討好,但我對探究神學的傳道人絕無不敬,只是無法想像一個胸懷億萬光年的造物主會如我們一般小氣。 還有個問題:如果基督徒看人生僅僅兩張紙,那何不省去中間這段?節能省碳,又早些知道答案。純正的基督徒說:不行,生命乃神所賜與,極為寶貴。但純正的基督徒也說:人生如捕風捉影,皆罪中作樂。我追問:此生所為何來?答曰:認識上帝,傳揚福音。我說:上帝太神秘,再認識祂一百年也隔靴搔癢,不如早去另個時空見祂弄個明白。至於傳揚福音,自從印刷術錄音機擴音器和網絡發明之後,目標似乎已然達成。我的印象是:人家已經聽得很煩了,何必強人所難 -- 我活到現在還沒發現世界上有誰聽我的話,而我的口才算是不錯的(其實我也很頑固、很少聽人的話)。加上人類一直生個不停,總會有人新來乍到沒聽過福音,那也不是我們的責任。如此想法當然離經叛道、而且嚴重缺乏同情心,但確屬我的疑問。 你如果對我過多的疑問有些許同情,就不難了解基督教為何有眾多派別。我們對於起點通常不予深究,對於終點皆有共識,但對於中間這一段該如何過、以及過日子的方式與到達哪個終點的因果關係則不乏歧義。因此從極端出世到極端入世的派別都有。 我算是“騎牆派”吧,無法不留戀如風而逝的人生風景。人生的變化波折勾動我的七情六欲,讓我畏懼,令我顛狂,將我撕裂,使我完全。哦,那音樂,豈非為了摸索至聖境界?哦,那爭辯,豈非為了奔向永恆之鄉?哦,那詩歌,豈非遍歷跋涉的嘆息?哦,那沉默,豈非發自深淵的吶喊?如果上帝是這一切的作者,祂是否也會同情落淚?一定會的!祂如果對我們徒勞無功的自虐無動於衷,為何要給我們一個聖誕節? 我摸摸自己的肚皮,深知其中多是渣滓、鮮有精華。世俗與神聖竟有可能聯繫嗎?我得再聽聽這首宛如天籟的聖樂: O holy night, the stars are brightly shining; It is the night of the dear Savior's birth! Long lay the world in sin and error pining, Till He appeared and the soul felt its worth. A thrill of hope, the weary soul rejoices, For yonder breaks a new and glorious morn ...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