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5 08:36:17瀏覽1056|回應3|推薦20 | |
《昨夜雪深幾許》 作者陳芳明,現任政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許信良為民進黨主席時,曾任該黨文宣部主任。本書回憶他與臺灣文壇政壇人物的過從,有師友恩義,也有糾葛對立。記載的人物(註)包括齊邦媛、隱地、陳映真、余光中、尉天驄、黃春明、鍾肇政、施叔青、許信良、楊牧、龍瑛宗、葉石濤、史明、林惺嶽、洛夫、李敖、盧修一、林義雄。 這些人,健在的也好、作古的也好,在文學實踐、政治立場、歷史座標各方面都南轅北轍。陳芳明不避恩怨、不諱評騭,以略帶憂傷的詩意敘述,讓發燒顛狂的歷史適度降溫。一張張人物剪影,生動的說明了文學和政治之間的複雜關係,我們也看到作者由愛詩的文藝青年捲入政治的漩渦,在文學和政治之間走了一遭,終究又回到文學的港灣定錨。 身份認同的問題一直是臺灣政治的死結,臺灣人一百多年來不斷在問自己是誰。既然文學的終極關懷是人的定位,文學人投入關乎身份認同的政治爭辯、甚或參與政治,就不讓人意外了。也正因為文學人的敏感,他們的政治生命留下了燃燒太過的焦痕,激烈太過的荒謬,渴望太過的幻滅。 書中有許多警句,如: - 引用尉天驄:「學院中許多人有一個通病,便是用自己的觀念去解釋現實,而不肯用現實來測驗自己的觀念」 - 引用黃春明:「你知道自己在表現什麼嗎? ... 如果是不熟悉的,你就不要寫它」 - 寫洛夫:每位詩人都是坐車來的,唯有洛夫是騎著重型機車單槍匹馬赴約 ... 他的世代被遺棄過久了,找不到恰當的傷口互相對話 ... 被遺棄的詩人,並未自我遺棄。他牢牢擁住自己的生命,燃燒它,炙燙它,讓這個悲傷世界能夠取暖。 此書多處讓我心情激動不已;陳芳明畢竟是詩人,而唯詩能滌靜撫平憤慨過的青春。寫洛夫的一篇以洛夫的詩結束: 假若你是鐘聲 請把回響埋在落葉中 等明年春醒 我將以溶雪的速度奔來 我知道洛夫其名,竟然錯過了他的詩。下次要尋幾本帶回來。 【註】另有兩篇,一寫作者母親,一寫鍾理和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