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3 20:12:12瀏覽2180|回應2|推薦19 | |
這是我妹剛寄來的,從日本豆腐談到日本的建築語言。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有一對夫妻朋友,十幾年前第一次去京都旅行,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看寺院走了半日,天晚了,也冷起來了,在道旁找到一家名店,進去叫了"湯豆腐餐"。那是京都有名的傳統料理,一鍋白水放了幾塊白豆腐,上頭漂一根鴨兒芹,配一碗灑點香鬆的白飯,小盞紅豆湯,小碟醬料,這樣就所費不貲了。但是又餓又累,聽著外面黑黑的松風,也覺得沒什麼可嫌棄的了,那是他們對湯豆腐的第一次經驗。 我問:「沒有加一點點清雞湯,再不就鰹魚汁之類的嗎?」「沒有」 京都是千年古都,右邊鴨川,左邊桂川,匯流到一處,中間夾著棋盤式的京都古城,仿唐朝長安打造的。京都豆腐出名,全仗著好山好水好豆子,有許多百年以上的老店。因為都是手工製作,質料講究,有許多種不一樣的口感,吃法就是注重清淨的原味。若是這塊豆腐落到中國人手裡,那是不知道要怎麼樣的磨拳擦掌大幹一票,可以搞出一整本食譜。京都人不同。他們把吃豆腐當作一種冥想的工具,清淡不修飾,是為了體驗大自然的質感,多年不改變,是實踐佛教禪宗的空與無。所以雖然正在吃東西,實則不在吃東西,和早期的本膳料理、懷石料理,意思是一樣的。古代中國是大陸型文化,統制與實際,質與量的追求,是最先考量的因子,和日本的輕巧多變,容易重組的內在精神,有很大的差別。 儀式、靜修、想像、自由,再混合特別的民族個性,形成了整個的日本藝術的風貌。這種一致性,我們可以在日本的景致、食衣住行、藝術品、建築物裡找到。這就是為什麼大家一提起日本,不管去過沒有,腦子裡會自然浮現某一種畫面或是氣氛。我想是這種一致性貫穿所有大小事的原因吧。 京都的金閣寺和銀閣寺,是很好的例子。 兩寺各建於14世紀末與15世紀中期。金閣矗立在水面上。像個精緻的金漆盒子,流動閃爍;銀閣則是一身暗黑,如同一方古硯,文雅寧靜。但是銀閣寺裡有日本庭園常有的"枯山水"(就是在白砂石上耙出流水的紋路),在銀色月光下,彷彿漣漪漂蕩。兩寺是對比,一如宮殿,一如書齋,但又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沒有止息。 同樣的對比,也可以用在奈良的法隆寺,和兵庫縣有名的姬路城。前者像是穿著寬大和服,垂下眼瞼,端坐在地的古代美女;姬路城卻是晴天下展翅的一群白鷺。這種外貌的對比與內裡精神的統一,是日本最好的建築語言。 傳統的想像總是過於美好,一千兩百年的京都也走上現代之路,豆腐的料理也有少許的變化了。面對那一客白水湯豆腐,與我們的麻婆豆腐、畏公豆腐相比較,路已經漸行漸遠了。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