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壺中的故事(上)
2008/05/24 20:00:04瀏覽1026|回應0|推薦20



我妹的近作。

----------

這是一本圖畫書的書名。十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它就被吸引住。是因為封面太美了。

畫面上只有一只大茶壺,是我們最熟識的青花瓷。茂密的枝葉花朵纏繞著壺身壺蓋與兩個手把,中央最胖的部位,是一艘16、17世紀的大商船,張滿了帆,往東方駛去。以下,我引用一小段書中的句子:

現在讓我來講一個壺中的故事 (這頁的畫面上,壺的蓋子打開了)
壺裡有水,看起來像是有風吹過,水面上盪漾層層的波浪
變成了好寬闊,好寬闊的大海
海上有一個島
島上有2個國家
2個國家裡各有3座山
3座山上各有4個城堡 ...

好了,看到這兒,大概所有的人都知道:原來,在教小學生乘法嘛。最後是"9只箱子裡各有10個壺" 10個壺長得跟封面那個一模一樣,算到最終答案,共有3628800個壺。透過一頁一頁精工雕琢的圖畫 我們也跟著經歷了一段壺中之旅。

說起青花瓷,好像成了中國瓷器的代表,白地藍花,看慣了並不特別在意。它是景德鎮數量最多的產品。這種製瓷的方法,是在瓷土做成的素坏上,用氧化鈷作為呈色劑,畫出圖案,然後全部罩上一層透明釉,高溫一次燒成,叫做"釉下彩繪"(underglaze painting)。早在唐代就已經有這樣的技術了,也有人說要往前推到西晉時候,考古資料不斷在更新。但是,一種技術的成熟,需要時間的累積,還有政治、社會背景的配合;直到元朝,青花瓷才在景德鎮開花結果。

景德鎮得天獨厚,自古就擁有製瓷最佳的原料--高嶺土,質地精純,可以燒出完美的白瓷。蒙古人愛白色,公元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設立了"浮梁瓷局"(那時候南宋還沒正式亡國呢,可見他們真的把燒瓷當作一件大事),再經過明清兩代的經營,景德鎮一步一步走上了"瓷都"的地位。

青花的藍,配合潔白的底色,展現出一股獨有的素雅穩靜,看似簡單,若隨便掉換其中一色,味道就變了。氧化鈷是天然的礦物,中國有生產,但還是以中亞、中東進口的色澤最美好,飽而濃。元代的青花瓷器,器形多半是大的,大盆大碗大瓶子,回教世界的貴族最愛訂購,花樣也是由貴族自己選定。所以這些外銷貨多有伊斯蘭氣息,純中國味的作品倒是沒想像中的多。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有座炮門宮博物館 (Topkapi Sarayi Palace Museum) ,原本是鄂圖曼帝國的皇宮,就收藏了非常多的中國瓷器。其中的40件元代青花,好古者視為難得的珍品。

說起青花,大家一定想知道,哪個時代最出名呢?就是明初的永樂(成祖1403-1424) 和宣德(宣宗1426-1435)兩期。宣宗是明成祖鍾愛的孫子,我們不理會政績,單看瓷業的成就,確是了不起的。宣德青花使用回教世界過來的上等鈷料,加以一絲不茍的製作精神,使得宣德青花自有一股氣派。色彩華貴深濃,器物的造型端凝大方,繪工精湛。雖有人認為嚴謹了些,與民窯產品相比,少了隨興與親和;但是因是皇家監製,本就有它獨特的氣質,和別的類似產品放在一起,高下立判。我常覺得欣賞宣德青花,好像可以看見明朝開國早期的新氣象、內在精神與期待,可惜後來就如巴斯卡(法國數學家)說的:人每次都想做得更好但是到最後總是弄得愈來愈糟。往後的青花,雖已製作純熟,但是要重現宣德時期的美,總是不能了。藝術總是這樣,抽離了它存在的時代感動後,終究隔了一層。

我家裡有冊科威特博物館出版的伊斯蘭陶瓷特輯,從8世紀的敘利亞到17世紀的伊朗,一路看來,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瓷器如此被熱愛。雖然鈷青與纏繞的蔓藤花紋來自伊斯蘭世界,然而中國歷代投入的心血,賦予了這些元素新的生命,說明了雙方物質與文化的交流是互補的。

大家喜歡說歷史是條河;我想,那麼藝術史應該是一條地底洞穴裡的伏流,是在所謂"歷史大事"之外 安靜而漫長的人類的故事,混合了貿易、競爭、追求時尚、私下較勁、相互學習與相互欣賞。藝術的世界不是沒有城牆,只是牆上多開了好幾道門,出入方便多了。

《待續》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189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