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抹大拉的遺產,五=耶穌與抹大拉是配偶~耶穌被保羅打敗~消失福音早期是被教會認可~君士坦丁改變耶穌生日的用意
2013/09/26 09:52:56瀏覽237|回應0|推薦0

續第七章

第32節:耶穌到底出生在哪一年

 

於是彼得對抹大拉說,"姐妹,我們知道主愛你勝過其他女人。告訴我們主單獨對你說過的一切,你知道但我們不知道的一切。"

抹大拉復述了耶穌對她說的話:"我將保佑你,因你從不猶豫地跟隨我。心靈在何處,珍寶就在何處。"安德烈對其他使徒說,"自由地說出你們想說的話吧。我不相信主說過這樣的話。"彼得同意安德烈的想法,他說,"他真地會私下同一個女人說話,而不是同我們說?"這時,抹大拉哭了起來,她對彼得說,"你覺得是我自己編造的,或者我說了關於主的謊言?"利未站出來對彼得說,"你總是這么暴躁。現在我看見你在和一個婦人爭吵,就像敵人一樣。但如果主覺得她是可敬的,你有什么資格來批評她?主當然最了解她。"

===-----

於是,君士坦丁大帝手下的主教們選擇掩蓋《瑪利亞•抹大拉福音》和其他有類似內容的福音書就不難理解了。這不僅是因為瑪利亞•抹大拉在基督教歷史上的重要性遠遠超出男權至上的主教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且羅馬教會是以彼得的名義成立的,抹大拉顯然和彼得有深深的矛盾。耶穌和抹大拉的後代對羅馬帝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雖然歷代皇帝不遺餘力地迫害和暗殺他們,他們和他們的拿撒勒派教會仍然在羅馬帝國內有巨大的影響力。

迦太基大公會議上有無數福音書和經文可供選擇,這些有威脅性的經文和類似的文件就面臨著同一個命運。((---在這些經文裏,我們看到瑪利亞•抹大拉是耶穌的配偶;他經常吻她,愛她勝過其他所有人。---))她被稱為使徒中的使徒;一個有深刻見解的先知,比其他人都優秀;是洞悉一切的女人;她向著天國的心比其他人都堅定。最重要的是,當嫉妒的男使徒們故意質問為什么耶穌最愛她時,耶穌居然發表了一個關於婚姻重要性的演講羅馬教會只有一個辦法掩蓋這些文件,就是強迫信徒接受一本經過精心策劃的、不包括這些內容的正統信仰書。於是《新約》誕生了。

 

 

第八章教會為什么企圖貶低女性的地位?

 

 

耶穌到底出生在哪一年?

《新約》的福音書有一個有趣的事實,雖然它們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但敘述的情節並不完全一致。裏面有一些特殊的描寫,例如迦南的婚禮和拉撒路的復活。只要把這些特殊部分去掉,耶穌的事跡和他未完成的使命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在講述耶穌生平時,各福音書都有一定的差異,最好的例子是在描述耶穌降生的時候。《馬可福音》根本沒有提到這一事件,而《約翰福音》草草帶過。只有《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詳細講述了經過,但它們給出的降生時間完全不同。

在《馬太福音》中,耶穌出生在朱迪亞的希律王統治時期。《馬太福音》中說明這位國王的兒子是亞基老,因此我們推斷出當時在位的是希律一世,也就是希律大帝,他於公元前4年死去。

《路加福音》中提到的時間完全不同,耶穌是出生在奧古斯都皇帝進行朱迪亞人口普查的那一年,當時季黎諾是敘利亞總督。據《猶太古史》記載,羅馬元老院議員季黎諾的確在奧古斯都的命令下進行了一次朱迪亞人口普查1.這是朱迪亞惟一的一次人口普查,它發生在希律大帝的兒子希律-亞基老當權的最後一年,而亞基老是於公元6年被廢黜的。2

福音書在提到希律大帝和希律-亞基老時都稱為"希律",這很容易把他們當成同一個人。後來的加利利的希律-安提帕、朱迪亞的希律-阿格裏帕一世、希律-阿格裏帕二世和卡爾基斯的希律都被稱為"希律王".因此弄清福音書描述的年代非常重要,這樣才能知道每次提到的希律王是哪一個人。

在描述耶穌降生時,福音書提到了兩個時間,公元前4年之前(《馬太福音》)和公元6年(《路加福音》)。其間至少有9年的差距。如果沒有《死海古卷》中對於猶太教的記載,我們肯定無法弄清為什么福音書的記載有如此大的差別。《死海古卷》表明,"出生"有雙重含意。第一是身體上的,第二是指入教。第二次"出生"是一種象徵性的重生儀式,孩子被裹在亞麻布裏(代表襁褓)引入猶太教。《路加福音》中的出生就是指這種儀式,而《馬太福音》是指真正的出生。

在艾賽尼教派的傳統中,這兩次"出生"間隔12年。3"入教"儀式後來演變成猶太人的"成人禮".從中世紀開始,孩子在13歲行完成人禮後就可以參加猶太教的集會了。《路加福音》中提到耶穌"入教"是在公元6年(季黎諾和奧古斯都進行人口普查的那一年),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耶穌是在公元前7年出生的,那正是希律大帝統治晚期。

這種宗教儀式造成的誤解導致《路加福音》隨後的翻譯錯誤。在《路加福音》中,當耶穌和父母一起來到耶路撒冷時,獨自留在了聖殿中。經文中說當時耶穌是12歲,但實際上應該是他的"第十二年".這不是指他出生後的第十二年,而是指他入教後的第十二年。在那年逾越節時,耶穌其實已經24歲,是成年人了。他沒有陪伴父母進行相應的慶祝活動,而是留在聖殿裏和教師們4討論他的身份問題,他說,"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嗎?"他的精神之父就是當時猶太教的長老以利亞撒•亞那。

在《聖經》中,耶穌降生的時間通常被定為公元前5年(以《牛津聖經匯編》為例)。這和事實只相差兩年,但這與我們現在通用的紀年係統(公元前和公元後)有什么關係呢?

第一本公開發表的聖經日期表出現在526年,是修道士狄尼修整理的。根據他的計算,耶穌出生在羅馬歷的754AUC(AnnoUrbisConditae,意思是羅馬城建立後的年數)。他把754AUC定為公元1年。8世紀,查理曼大帝第一個採用了狄尼修發明的這種紀年法。後來它的使用範圍慢慢擴大到歐洲,終於成為現在全世界通用的紀年法。

 

 

第33節:耶穌出生的日期

 

 

但後來人們發現,既然耶穌出生在希律大帝(死於750AUC)統治時期,那他肯定是出生在750AUC之前,而750AUC已經被定為公元前4年。後來,英國出版商諾裏奇的威廉•優西比烏•安德魯斯(1773-1837年)和紐約的同行喬治•帕多、威廉•丹曼修改了狄尼修的歷法。他們改變了耶穌出生的日期,把它定為公元前5年(749AUC),也就是希律大帝死亡的前一年。如今的資料中普遍採用這一種說法,但它讓我們現在使用的所謂"基督紀年法"變得很可笑。5

在幾度確定日期帶來的困惑中,前幾年人們慶祝了第二個千禧年,但這只是這個錯誤歷法的第2000年,比耶穌真正誕生的第2000年已經晚了7年。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沒有錯誤,它們只是在表面上有差異,只要我們了解福音書時代的風俗和專用術語,難題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不具備這些知識,《新約》中的許多內容都會被誤解。

 

0-------在我們對瑪利亞•抹大拉生平的研究中,必須掌握當時的一些傳統習俗,才能理解《新約》中所描述的抹大拉和耶穌的婚姻關係。

 

 

耶穌出生的日期

 

 

耶穌24歲時發生在聖殿的事件極為重要,因為它表明了耶穌出生的精確月份。根據《路加福音》所說,耶穌應該是出生在逾越節。

《舊約•利未記》制訂了節期,說主的逾越節是在"正月十四日黃昏的時候".猶太人的新年是在九月,而逾越節是在三月。新年和正月指的並不是同一個時間,猶太人的歷法也和我們現在使用的從1月到12月的格列高利歷法不同。

0----猶太人的新年被稱為RoshHashanah(意為"年的頭"),是提市黎月(公歷9月與10月之間)的第一天和第二天,而《利未記》所指的逾越節是在尼散月(公歷3月到4月間)。實際上,這兩個節日剛好是春分和秋分。雖然有些混淆,但猶太歷法中的"正月"不是指提市黎月,而是指尼散月——歷史上用來計算國王統治時間的月份。

無論如何,既然耶穌於759AUC(公元6年)進入他的"第十二年"(24歲),並在逾越節時在聖殿教師中取得了應有的學位,我們可以推斷出他出生的月份是在尼散月(3月)。根據《利未記》對逾越節的規定,出生日期應該是在14號之前。

要知道耶穌出生的精確日期,我們必須了解《新約》中關於日期的用語,這些用語是艾賽尼派在《死海古卷》中創造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和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有關的用語。在希臘語版的《新約》中,enekenaistaishemerais指的是包含秋分的提市黎月(九月),entaishemeraisekenais指的是包含春分的尼散月(三月)。entaishemeraistautais指的是包含夏至的塔慕次月(六月),

entautaistaishemerais指的是包含冬至的太貝特月(十二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名詞hemerais(日子)的位置變化。6

讓我們進行進一步說明,treishemerais(三天)指的是第三天(星期二),星期日是一周的第一天,以此類推。當經文中把某個星期日稱為hemeraiokto(第八天)時,就說明上一個星期日有特別重要的事件發生,這時這一天就不像往常一樣被稱為第一天。這種表述方式非常重要,

 

《路加福音》在敘述耶穌的割禮時就使用了它。

《創世記》中說明割禮是與上帝立約的標志,還說明必須在男孩8天大的時候行割禮。

《利未記》中也提到這一點。《路加福音》中描述了耶穌行割禮的情景,"滿了八天,就給孩子行割禮…".但希臘語版本中說的不是oktohemerais(8天),而是hemeraiokto(第八天),這說明它是在特殊的星期日後的第二個星期日。我們從《利未記》中得知,這是耶穌出生的第八天,說明耶穌就是出生在一個星期日。而且,我們知道這是在尼散月(三月)14日逾越節前的星期日,耶穌出生日期的範圍已經縮小到了兩個星期日中的一個。

我們發現在說到某個月的重要日期時,經文中有特定的表述方式,通常說"這一天"、"那一天"、"下一天"和"最後一天".一個月的第一天就是"這一天".在公元前46年開始使用的羅馬儒略歷中的新年就是用"這一天"來表示。在提到耶穌出生時,《路加福音》就明確使用了這一表述方式:"這一天,為你們生了救主…",而羅馬儒略歷的新年是從3月1日開始的。

 

0---綜上所述,耶穌出生的精確日期就是公元前7年3月1日

 

。而根據《弗南根聖經年代表手冊》,這一日期的確是個星期日。7

0----為了符合救世主的傳統,後來耶穌的生日被定為9月15日,由此來鞏固他的王室成員地位。在一些嚴格的正統教義中,耶穌的生日至今還是在9月(提市黎月),贖罪日所在的月份。這是猶太教中王室成員的法定出生月份,他們實際的生日並不重要

 

8.直到公元314年,君士坦丁大帝才擅自把耶穌出生的日期改為12月25日。他這樣做有兩個目的。

 

第一,把基督教的慶典和所有猶太教節日分開,以說明耶穌是基督徒,而不是猶太教徒。

 

第二,他有意讓耶穌的生日和冬至之後的太陽節重合,這就和羅馬人的太陽崇拜拉上了關係。

 

 

 

為什么說抹大拉是救世主的配偶?

 

 

 

 

有些時候,各篇福音書在描述同一事件時表述方式有極大的區別。其中之一就是耶穌受難後在他墳墓旁發生的事,裏面特別提到了瑪利亞•抹大拉,也就是復活的場景。

在耶穌於公元33年逾越節的星期五受難的過程中,亞利馬太的約瑟一直在和羅馬總督彼拉多商議。他想在耶穌被懸挂幾小時後就把他從十字架上放下來。這在行刑過程中是很容易通融的,因為它符合

 

《舊約•申命記》中記載的古代法律。庫姆蘭出土的《聖殿古卷》也確認了這一點:
人若犯該死的罪,被治死了,你將他挂在木頭上。他的屍首不可留在木頭上過夜,必要當日將他葬埋。

 

 

續第八章

 

第34節:同意改變行刑方式

 

於是彼拉多同意改變行刑方式,從吊刑(羅馬刑罰)改為猶太人的刑罰活埋。因此耶穌被抬進約瑟的墳墓裏,《馬可福音》確定"瑪利亞•抹大拉和約西(耶穌的弟弟)的母親瑪利亞都看見安放他的地方".

第二天是安息日,各篇福音書都很少提到這一天。只有《馬太福音》提到了這個星期六,但主要是記錄彼拉多和耶路撒冷猶太教長老之前的對話,後來彼拉多派了兩名士兵去看守耶穌的墳墓。除此之外,四篇福音書都是從星期天的上午開始繼續敘述的。

 

當女人們於星期日黎明來到墳墓前時,她們吃驚地發現封住墓門的石頭已經被滾開了。實際上,這並沒有什么可吃驚的,誰都可以把石頭滾開,這些女人也可以,因為她們本來就不希望石頭封住墓門。最不可思議的是這塊大石是在安息日被挪開的,教義嚴格規定這個日子不能勞作。這件事的神秘之處不在於石頭被挪開了,而在於石頭被挪開的時間。

更大的謎在於是誰和瑪利亞•抹大拉一起出現在耶穌的墳前。福音書的說法各不相同,讓人感覺非常混亂。

 

 

 

 

《馬太福音》中說聖母瑪利亞和抹大拉一起來到墳前;而《馬可福音》加上了耶穌的妹妹莎樂美;《路加福音》說在場的有耶穌的另一個妹妹喬安娜,卻沒有莎樂美;《約翰福音》卻說抹大拉是獨自來到墳前的

 

 

 

《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都說當她們到達時,大石已經被挪開了。然而《馬太福音》說當她們到達時,兩個守衛還在,大石也仍然封著墓門。然後,讓女人們和守衛吃驚的是,"主的使者從天上下來…把石頭滾開。"

「空墳前的三個瑪利亞——施諾爾•馮•卡洛斯費爾德(1794-1872年)木版畫」

 

隨後的事情很明顯,耶穌已經不在墳墓裏了。《馬太福音》中,天使讓女人們進入墳墓;《馬可福音》中,她們是自己進去的,並且在裏面見到一個穿白袍的少年人;《路加福音》中說有兩個人站在墳墓裏;《約翰福音》則說瑪利亞•抹大拉先找來彼得和另一個使徒才一起進入墳墓,在他們走後,抹大拉發現有兩個天使坐在墳墓裏。

 

 

 

讓我們做一下總結

 

守衛在不在並不確定。

 

來到墳墓的女人從一個、兩個到三個不等。

 

有說彼得在場的,也有說他不在的。有說一個天使在墳墓外的,有說一個少年在墳墓裏的,還有說兩個天使在墳墓裏的,但他們也可能是坐著,也可能是站著。至於封墓門的石頭,也許在黎明時還封著墓門,也許那時已經被挪開了。

 

所有敘述中只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耶穌已經不在那兒了但甚至這一點也有疑問。《約翰福音》中,抹大拉轉過身來發現耶穌站在墓園裏。她向他走去,但耶穌阻止了她的擁抱,說,"不要擁抱我"(《約翰福音》)。10

 

 

0---這四篇福音書是整個耶穌復活教義存在的基礎,但它們幾乎在每個細節上都不一致。

 

正由於此,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耶穌復活後第一個見到他的是瑪利亞•抹大拉還是彼得。就算福音書所有的描述中有一種是正確的,現在已經不可能知道到底是哪種。

 

《腓力福音》中說"有三人常伴在主左右…他的妹妹、他的母親和他的配偶,她們都是瑪利亞".這三個人一起出現在十字架旁,也許還一起出現在墳前。(((====《腓力福音》中還提到,"救世主的配偶(Consort)是瑪利亞•抹大拉".(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耶穌的每個妹妹都應該是擁有"瑪利亞"頭啣的)
揭示瑪利亞•抹大拉身份的關鍵就在於原版福音書的一個希臘詞,英文版正是根據它翻譯過來的。在字典的釋意中,"Consort"是指"王室成員的配偶,共同擁有頭啣".這個詞在意思上決無歧義,它特指正式婚姻中的性伴侶。==)))12

 

出現在耶穌墳前的女人到底是一個、兩個還是三個,這給羅馬教會造成了很大困擾,因為它自稱為聖彼得創立的使徒教會。

 

-----於是在4世紀,《馬可福音》後面被加上了偽造的12節。對觀福音書中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被做了增補。----------

 

通過這種手段,瑪利亞•抹大拉的地位一落千丈,她的後代和他們堅持的拿撒勒教派也漸漸被人們淡忘。主教們一手遮天制定的策略抹煞了女性在基督教中的地位。《使徒憲典》和《教會懲戒律》就是為達到這一目的而推出的。

 

 

挑選福音書的標準是什么?

 

 

《新約》挑選工作是於公元367年開始的當時有大量作品被審察比較,以待挑選。最初的工作是由亞歷山大主教阿他那修承擔的,他發明了"正經"一詞,後來被人稱為"純正信仰之父"13.在此之前,世界上不存在經過正式匯編的信仰書,只有一些獨立的基督教經文散落在羅馬帝國各地,有些流傳甚廣,有些鮮為人知。

 

在經過阿他那修挑選的清單中,一些經文於公元393年在希波大公會議經核準採用,另一些於公元397年在迦太基大公會議上通過然而,左右《新約》挑選的標準有很多第一條就是能入選《新約》的福音書必須是耶穌的使徒寫的,或者是以他們的名義寫的但從一開始這條標準就被忽視了,出現在《新約》中的四篇福音書分別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

「主教們把經過挑選的福音書呈給君士坦丁大帝(摘自12世紀羅馬文件」

根據《新約》中的使徒名單,馬太和約翰的確是耶穌的使徒。但馬可和路加不是。在《使徒行傳》中,他們是後來和聖保羅一起傳教的人。從另一方面說,多馬、腓力和彼得都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但他們的福音書卻沒有入選不僅如此,教會還宣布必須毀掉他們的福音書。於是在整個地中海地區,人們把這些福音書、《瑪利亞福音》以及其他突然被宣布為異端的經文一起掩埋或者藏匿起來。

 

在此之後,目的性極強的《新約》經過了無數次編輯和修改,直到1547年意大利北部的特蘭托大公會議上才最終獲得通過,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新約》。

 

 

 

第35節:男人是女人的頭

 

 

一些早期文獻直到最近才被發現,但這些文獻的存在對於宗教歷史學家來說並不是秘密。早期傳教士亞歷山大的克雷芒、裏昂的依勒內和聖歷山大的俄利根在作品中都引用了其中的內容,例如《多馬福音》、《埃及人福音》和《真理的福音》

 

挑選福音書的標準是什么時候制訂的呢?這是個完全男性至上的標準,它排除了一切抬高女性的教會或者社會地位的文獻。羅馬教會是聖彼得的使教教會。在《多馬福音》中,彼得的觀點被描述得非常明確。他強烈反對瑪利亞•抹大拉出現在耶穌周圍。《多馬福音》記錄了他對其他使徒說的話:西門彼得對他們說,"讓瑪利亞走開,女人根本不應該活著".14

 

而且,其他文獻也清楚表現出彼得對抹大拉的厭惡。在《瑪利亞福音》中,彼得質疑耶穌和她之間的關係,說:"他真地會私下同一個女人說話,而不是同我們說?為什么我們要改變主意聽她的話?"在科普特語的《信仰智能書》中,彼得也抱怨抹大拉參與討論,請求耶穌不要讓她破壞他至高無上的地位。

 

 

 

 

 

 

0------在一世紀的早期基督教中就出現了兩個派別。

 

 

佔主要地位的是耶穌的弟弟雅各領導的拿撒勒派。奮銳黨的西門、腓力、多馬、達太、猶大、莎爾美、瑪利亞•抹大拉以及她和耶穌的後代都屬於這一派。

 

另一派是彼得和保羅堅持的福音派(通常被稱為"使徒保羅派"),中心在羅馬。後來它逐漸轉化成"教會教",而不是原本的基督教。

 

 

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它為國教後,它最終戰勝了拿撒勒派。--0------

 

 

 

 

 

 

雖然君士坦丁在4世紀時把基督教變成了一個混血教,加入了太陽教和其他異教信仰,但他並不是教會所有惡行的始作蛹者。早在君士坦丁時代之前,這一派係中的重要人物就開始按照自己的需要隨心所欲打造教義。195年,亞歷山大的克雷芒把拉撒路的故事從《馬可福音》中刪去。幾乎在同一時期,特土良就已經開始制定計劃貶低女性的地位,他在《教會懲戒律》中規定:
女人不許在教堂中說話,不許施浸禮,不許發聖餐,也不許要求承擔男性的職責,至少不能是教職。

 

從這一角度說,特土良(迦太基的一名神父)只是表達了使徒保羅派的一個基本觀點,重申和強調了他的前輩聖彼得和聖保羅的固有主張。

 

 

在《腓力福音》中,瑪利亞•抹大拉是神聖智慧的象徵,但所有類似經文都被另一派係的主教們掩蓋了,因為這些經文會削弱男性神職人員的統治地位。但聖保羅書信的內容正合他們的心意,因此他的教導被詳細記錄下來: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提摩太前書》)

類似的指示和命令都可以在《使徒憲典》中找到。這是一套冗長全面的天主教教規,始自克雷芒,由君士坦丁的主教們最終完成。《使徒憲典》被稱為"最神聖的正經和基督徒法典".15

 

類似的權威法令成功地讓瑪利亞•抹大拉的事跡銷聲匿跡但是為了斬草除根,《使徒憲典》甚至指名道姓地詆毀她。憲典中說:"我們的主耶穌,當他讓我們十二人為天下萬民傳福音時,並沒有派出女人".然後又引用了聖彼得的話(從《哥林多前書》中):"男人是女人的頭,身體不可能轄管頭!"

從《使徒憲典》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拿撒勒教派中,女人是可以承擔教會職務的。因此《使徒憲典》用了大量篇幅批評這一作法,聲稱"這樣做的人會有極大危險".在特別提到浸禮的時候,《使徒憲典》稱女人來施浸禮或者承擔任何教職都是"邪惡和不敬神的".為了證明這種說法,它解釋道"如果女人施浸禮是恰當的,我主的浸禮就當由他的母親來施,而不是約翰。"特土良寫道,"這些異端的女人,她們多么膽大妄為!她們沒有謙遜之心。居然敢講道和辯論".16
要理解這些,我們必須記住在羅馬教會之前的使徒保羅派其實是一個帶有許多猶太教特徵的機構。信徒實際上都是猶太基督徒,堅持許多傳統觀念。在希伯來社會中,從來不允許女人在猶太教會堂中任職。17《巴勒斯坦猶太法典》稱,"如果《摩西五經》被教給女人,不久就會在火中被燒毀。"18總而言之,女人被當成低等人,幾乎沒有任何男人擁有的權力。例如,《申命記》中稱,如果一個處女在城市中遭到強姦將被處死,因為她是能呼救的。

 

和這些規定相比,耶穌創立的拿撒勒教派的觀念更自由、更寬容,也更容易獲得社會安定。這裏有猶太教和後來的猶太基督教所沒有的平等。但不幸的是,羅馬教會繼承了特土良等人偏狹的觀念。

許多拿撒勒教派的女性領導人被羅馬教會正式宣布為異教徒,她們宣揚的教義是以庫姆蘭的艾賽尼派教義為基礎的。這些教義更傾向於精神上的追求,因此傾向於物質的羅馬教會它們當成巨大的威脅。羅馬教會對付女性布道者的方法就是把她們宣布為罪人,讓她們服從聖保羅的權威。聖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中寫道:"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裏。"

從2世紀起,教堂中開始實行隔離。男人執行儀式,女人沉默地參加。到2世紀末,女人連這一點權力都失去了,她們被禁止參加宗教儀式。所有參加宗教活動的女性都被宣布為妓女或者女巫。

 

那一時期,拿撒勒派已經每況愈下,他們不僅不見容於羅馬政府,也被使徒保羅派大肆攻擊。裏昂主教依勒內(生於公元120年)尤為突出。他指責拿撒勒派教徒為異端,因為他們稱耶穌是凡人,而不是新教義中所規定的神子。他甚至聲稱耶穌本人建立的宗教是錯誤的,他弄錯了自己的信仰!依勒內是這樣描寫拿撒勒派信徒的,他把他們稱為Ebionites(可憐人)

 

第36節:耶穌和抹大拉的聖婚

 

他們像耶穌本人、兩個世紀前的艾賽尼派教徒以及撒督祭司一樣癡迷於《舊約》的預言書。他們拒絕接受使徒保羅派的福音,拒絕接受使徒保羅,把他稱為訓誡的背叛者。

0-----為了報復,耶穌後代領導的拿撒勒派信徒公開指責保羅是一個"叛教者和假使徒",號召信徒完全抵制他的作品。

 

由於天主教會對瑪利亞•抹大拉的懼怕,他們炮制出一份特別文件,以適應正統教會的需要。它按照主教們的想法確定了抹大拉的地位。《使徒教規》記錄了使徒之間假想的對話。它稱抹大拉和馬大都參加了最後的晚餐(但使徒們不是這樣說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把女性抬到了特權地位,有些自相矛盾,但它的目的是要詆毀女性。以下內容摘自其中的一段爭論:

約翰說:主賜福面包和杯子,把它們稱為他的身體和血,但他沒有把它們分給和我們在一起的女人們。馬大說:"他看見瑪利亞笑了,因此不賜給她。"19
在這段想象對話的基礎上,教會宣布第一批使徒們認為女人不能當神職人員,因為她們太不嚴肅!從這段虛構的對話中引申的含義被教會當成正式教條,瑪利亞•抹大拉從此成為不敬神的人。1600多年後,情況仍然沒有改變。1977年,教皇保羅六世還宣布女人不能成為神職人員,"因為我主是個男人"!

在《使徒憲典》中,彼得和保羅對女性的厭惡貫穿始終,而且被巧妙地利用來建立男權至上的觀點。但引用他們的話時要非常小心,必要的時候必須棄之不用。盡管聖保羅非常支持男權至上的觀點,他還是在信中特別提到了他的女助手們,例如非比。他把她和猶利亞(《羅馬書》)、百基拉、亞居拉都稱為"教會的女執事".事實上,即使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新約》中也有許多女使徒,但羅馬教會的主教們選擇忽視她們。

教會的當權者非常害怕女性,他們規定神職人員必須獨身。這於1138年變成一條法律,直到今天還在實行。但是真正使他們困擾的並不是女性本身,甚至不是兩性關係,而是神職人員和女性有親密行為帶來的後果。為什么?因為女性會變成母親,它的本質就是永存不朽的血緣關係。這正是他們不惜一切代價掩蓋的事實,目的是保護他們費盡心機打造的耶穌的神性。

 

但《聖經》似乎沒有這樣的規定,而且事實正好相反聖保羅在《提摩太前書》中提到主教必須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必須有孩子。他解釋說只有管好自己的家才能更好地照管神的教會。

 

盡管主教們全面支持保羅摒棄耶穌但這時卻選擇忽視這段話的存在,

 

目的就是要否認耶穌的婚姻。

以上為轉載,對錯優劣請網友自行評論,格主只負責介紹,內容請查原出

( 創作另類創作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n575720&aid=8703183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5 13:28 【udn】 購買前先比價!中文 使徒 手冊 重生比價